郭洞村

云中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密林间参差的马头墙。 </p> <p class="ql-block"><b>郭洞村,</b>位于浙江武义10公里外的龙山脚下,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武义县志记载,古村历史可追溯到宋朝;从何氏家谱查知,该村自元朝开始发达、兴旺;距今已600余年。全村按《内经图》“相阴阳,观清泉,正方位” 而建,分郭上村和郭下村,面积5平方千米,人口2430人,共964户。 </p><p class="ql-block">古人曾赞叹此地“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村后龙山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村中有古水口、古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祠和众多的明清古建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山道上俯看古村。 </span></p> <p class="ql-block"><b>2014年12月10日上午,</b>趁在金华陪客商参观工厂、洽谈业务期间,到附近的武义县寻访此村。 </p><p class="ql-block">我用长焦在村中抓拍。 </p> <p class="ql-block"><b>水口 </b></p><p class="ql-block">古人视水为财源和吉利的象征,众水出口之处为水口,宜关、宜闭、宜聚气, 最怕一泻无余。一般都要在水口建桥梁、盖佛寺,栽种大量树木;寓藏风纳气,“以荫地脉养真气”。郭洞水口尤具特色,不但是溪水汇聚之处,更是村口关卡。 </p><p class="ql-block">水口之上建回龙桥。 </p> <p class="ql-block">回龙桥,古称石虹桥,初建于元朝;明隆庆年间,郭洞第八代祖依据“山为龙山,桥为艮象,住则龙回 ”的缘由重建,并易名回龙桥。后被水冲垮,现存的单拱园顶石桥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再建,并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 复建四柱方亭于桥上,使桥更坚固秀丽,别致有奇。 </p><p class="ql-block">现是武义县级保护文物。 </p> <p class="ql-block">石柱方亭,初建成时,便有村中书院的学子常来亭中读书,村民盼他们攀宫折桂,金榜题名,取名攀桂亭。 </p> <p class="ql-block">亭西“义乡”匾,系清咸丰八年县令为褒奖村民英勇剿寇而赠。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桥东为陡峭龙山, 天然屏障。 </p> <p class="ql-block">桥西有一道5米高,爬满青藤的坚厚城墙,把村与外界隔开。 </p><p class="ql-block">墙下有鹅卵石古道。 </p> <p class="ql-block">桥上,十里外的石苍岭,北山上的鳌峰塔遥遥在望。 </p> <p class="ql-block">桥下双溪汇注,外则平地北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涸的龙溪滩头放养着一群白鸭。 </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的一头是村口古城门。上写“双泉古里”,并有“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楹联。 </p> <p class="ql-block">城墙内外,数排明朝栽种,至今已有400余年的80多棵松、柏、樟、杉等古树,有遗世独立之风。 </p> <p class="ql-block">郭洞水口,融山水、古树、桥、亭、墙、门为一处,不仅防外,而且护内,把这块风水宝地包裹得严严实实,正好应了“狮象把门”之说。 </p><p class="ql-block">“山为龙山,住则龙回。堰水作桥,龙回气聚。” </p><p class="ql-block">好一个集山川之秀,汇诡奇之局的水口。 </p> <p class="ql-block"><b>古水碓</b> </p><p class="ql-block">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水口古城墙内,是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场所,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p> <p class="ql-block">现屋内舂碓、石磨、手磨、谷砻、踏碓等设备仍一应具全。 </p> <p class="ql-block"><b>明清古民居</b> </p><p class="ql-block">郭洞先祖为宋朝宰相何执中,至元至正十年(1350年),后裔武义后生何寿之 进山看望居住在郭洞村的外婆,见此地翠嶂碧溪、奇峰平畴,顿生迁居之意。后征得任广东按察司副使的外祖父、在朝做参军的外公及父母的同意,至郭洞筑宅置产,营造村庄。 </p><p class="ql-block">郭洞村旅游图。 </p> <p class="ql-block">时间紧张,我们只游览了村中的主体部分郭下村;下村就有明清古民居53幢371间。 </p> <p class="ql-block">半数以上村民仍住在老宅中,因而大多数老宅保存完好。 </p> <p class="ql-block">凡豫堂,为八代书香门第,古民居代表,三进30间,建于明末,已360多年。 </p><p class="ql-block">从边门进。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面房门虚掩,不便推门打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大门雕刻,繁复细腻,有双狮双鹿。 </p> <p class="ql-block">正房窗雕百鸟绕庭和百鸟朝凤,西厢房窗雕俊马和喜鹊;墙壁图案为古钱币, 上方为花草走兽。 </p> <p class="ql-block">水是古村之脉。除宝溪、漳溪合成龙溪自南而北穿过村庄,建村时还巧设七星井,至今仍有六口,上、下村各三口。 这是古村第一井,旱不涸,潦不溢,至今仍可饮用。 </p> <p class="ql-block">海麟院,建于明朝,面积不大,只有三间房子,没有大门,只有侧门。</p><p class="ql-block">内塑有关公像和当地护村义士周雷泽像。 </p> <p class="ql-block">在古民居中,常可见匾额楹联、照壁花墙、砖雕图案,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p> <p class="ql-block"><b>何氏宗祠</b> </p><p class="ql-block">郭洞村以何氏为大姓,村中最值得一提的古建是何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年),规模宏伟,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三对旗杆,是为获得一定官职和功名的人竖立的。 </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浩泒泓源”,指1350年武义何氏进山迁居后660余年绵延不断,至今已有后裔近2000人。先祖英才辈出,从宋徽宗的丞相何执中起,世代书香,仅明清两朝,就考出贡生10名,增广生14名,禀膳生10名,府县秀才114名。 </p> <p class="ql-block">祠内建有古戏台,古朴典雅,翘角飞檐。 </p> <p class="ql-block">台中间壁画为《唐皇游月宫》。 画中, 武义籍著名道士叶法善正在月宫向唐皇李隆基讲述杨贵妃后事。 </p> <p class="ql-block">院中与祠同庚的罗汉松,冠大形美,为难得的古树珍品。 </p> <p class="ql-block">祠中有个“孝” 字,颇有趣味,细看有 “子” 、“女” 两字组成,顶部是一个老 人头像,彰显孝为先的祖训。 </p> <p class="ql-block">何氏祖上荣耀,宗祠中最大特色是匾额多,原有94块,现有40多块。 </p> <p class="ql-block">祠中对联、竹简、挂屏,讲述着古村的故事和名人事迹。 </p> <p class="ql-block">在一排排高悬的匾额下走过,强烈的“崇文尚德”民风扑面而来。 </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古建外观,白墙、青砖、黑瓦,高昂的马头墙。建筑中有明代廊柱,清代牛腿,以及受到西洋风气影响的民国门窗。保存完整的民居和何氏宗祠,是郭洞优秀文化的缩影,令人赞叹。 </p> <p class="ql-block"><b>龙山生态森林</b> </p><p class="ql-block">村东龙山高400多米,是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岩体,经专家考证岩石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钾、铜、锌、钼等矿物质。 </p> <p class="ql-block">山上古木参天,多为六七百年的大树, 虬枝盘曲,似显龙形。 </p> <p class="ql-block">这片生态森林,得益于郭洞村古代先祖的族规。</p><p class="ql-block">一是族人只有栽树的义务,没有砍树的权利。郭洞的子孙无论为官何地,经商何方,回郭洞都要带回当地的树苗栽种在龙山上。</p><p class="ql-block">二是族人上山毁树严加惩罚,上山捡柴火要拔指甲,折断树枝要斩断手指,砍树要被斩断手臂,最严重的要被逐出族门。从此村中人未敢毁山上一草一木。</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大跃进年代,有人要上山砍树烧碳炼钢铁,“文革” 年代也有人要上山砍树;村中老人结队上山,以身护树,终使古森林免遭劫难。 </p><p class="ql-block">现满山名木,茂林修竹。 </p> <p class="ql-block">树种相当丰富,有国家一级珍稀树种南方红豆杉和矩叶卫矛、虎皮楠、豹皮樟、红皮树、青冈栎、罗汉松、凸瓣杜英等古树名木135种。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红豆杉和苦槠树为多。 </p> <p class="ql-block">树根缠绕,形似虻蛇;其中一棵红豆杉需4人合抱。</p> <p class="ql-block">“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p><p class="ql-block">水口、城墙内外、民居周边和龙山上,一片片原生态森林,一树树古木,遮映着古村。 </p> <p class="ql-block">想起聂鲁达的诗句:“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看清。” </p><p class="ql-block">冬日,郭洞古村在历史长河和树木枯叶落尽的枝枝叉叉间,既显得隐约,又格外清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THE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