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是古徽州的府衙所在地,徽州古城也称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徽州古城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敦煌学、藏学和徽学)之一的徽学的发祥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 徽州古城的大门-南谯楼,在古代,进了这个门才算真正到了徽州府。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的“营造之法”。 穿过南谯楼,迎面便是徽州府衙。这里是古代知府的办公场所,俗称“衙门”。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毁于一旦,现在的府衙是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址进行修复。 府衙的修复工程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徽州府衙修复工程获得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在徽州府衙的内堂里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清慎勤”三个大字,提醒为官者应勤政为民,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更有“玄机”的是,匾额上的“勤”字左下部少了一笔,据说,这是寓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怎么勤勉也是不够”。 徽州府衙的内堂匾额下方是一张古徽州地图,清楚标明了徽州“一府六县”的位置,即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婺源、祁门六县。 徽州古城阳和门(东谯楼)是宋代遗存,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歇山顶重檐式的双层楼阁结构,高脊翘角,独特的历史韵味和建筑之美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以其三层楼高的宏伟气势,见证了徽州古城的变迁。 进入阳和门,一眼就看到许国石坊。这是我到古城最想看的古迹文物,也是古城内最大看点。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是许国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因云南平逆“决策有功”,晋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了仅次于首辅的次辅,乃建坊。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雕刻有精美的图饰。石坊上的题字都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宝。 许国石坊历经明清约500年的风风雨雨岿然屹立,承载着厚重历史。它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作为全国少见的明代双重古牌坊和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八角牌楼,已成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 歙县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2001年曾去过歙县棠樾村,村里有个牌坊群,7座牌坊依次排列,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徽州古城区内的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原是歙县徽城镇小北街崇一学堂旧址。 这是一座青瓦粉墙,高脊飞檐,花窗格门,曲径回廊,具有深厚徽文化神韵的古建。院门前的横匾“万世师表”四字苍劲有力,为宋庆龄所题。门柱上的联语“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则为陶行知先生的手迹。 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正面大厅为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金色大字,潇洒飘逸,刚劲有力,是一代领袖毛主席对陶行知先生的誉称。 第一个展厅在楼下,二、三展厅在楼上。三个展厅分7个时期展示陶行知光辉的一生。1997年6月,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虽然古城内好多地方都变成人造古城,但仍然保留有许多原汁原味老城古街,漫步小巷,两边是沧桑老旧的徽派民居,无意中邂逅黄宾虹纪念馆。 黄宾虹先生祖籍安徽歙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山水画家,因善长篆刻、工诗书、尤其擅长山水的艺术造诣,和北京的齐白石同享盛名,有“南黄北齐”的美誉。 纪念馆不大,整个建筑为明清风格,砖木结构,小小的门低调地对街而开。走进馆内,便看到黄宾虹先生的雕塑立在正中,手拿画纸似乎正在专注着对着什么景色写生。 说实话,自己对画的鉴赏水平十分有限,看不出画的好坏,一幅幅看下来,只觉得很美。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歙县博物馆,坐落于古色古香的徽州古城,是以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教育、徽派盆景、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影响深远,吸引众多古今中外学者为之发幽探奥。而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徽学,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徽州历史人物群雕:胡雪岩、黄宾虹、陶行知、朱熹、胡适、詹天佑、许国、王茂荫、许承尧等。 理学在歙县传播和影响极深。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都在歙县篁墩,故称其为“程朱阙里”。篁墩村坐落于歙县新安江北岸的凤来山下,依山傍水,风光秀丽。 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注重装饰,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也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徽派建筑的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其典型代表包括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民居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究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祠堂和牌坊在徽派建筑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祠堂规模宏大,牌坊则以石质为主,造型雅致。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 徽州文书被誉为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等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它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的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是徽州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劳动、商业、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具有唯一性的特征。 由于这批徽州文书的发现,才诞生了徽学这门崭新的学科。对于这批徽州文书以及后来又相继发现的10多万件徽州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才使得徽学不断兴盛,直至成为与藏学、敦煌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族谱是以表谱形式记载宗族繁衍、家族世系的历史图籍。大量中原士族移民徽州后,形成徽州特有的宗族社会,“姓各有祠,宗各有谱”,修谱以寻祖追宗,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族谱文化。徽州族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与地方文献相关联,“十年一小修,卅年一大修”成为徽州族谱的续修原则。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之际一批遗民画家依据徽州山水创作题材、围绕新安江流域为活动中心而形成的地域性山水画家群体。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歙县新安国医博物馆的很多项目为国家级非遗。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为中国三大商派之一。徽商文化是古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徽州拥有中华老字号25家。主要分布在餐饮、食品、酿酒、茶叶、中医药、文化服务等行业。 歙县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 徽州历史博物馆虽说是县级博物馆演变而来,但馆藏还是挺丰富的,也有一些珍宝。明代霞帔坠,旧称金香囊,此为女主人霞帔下端所系之物。器物为呈鸡心形,中间为凤凰形象,上端留有小孔用于悬挂。 西周兽面纹青铜甗,国家一级文物。 蓝釉爵杯。此杯1982年出土于安徽省歙县的一个元代窖藏中,乃元代景德镇窑制作的仿古瓷器精品,堪称徽州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徽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宋朝时期歙州被改为徽州,下辖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州治所在为歙县。 徽州,拥有世界物质遗产两处,分别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它发祥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徽州府。明清两朝,随着徽商的兴起而闻名于世。最有名臭鳜鱼、毛豆腐以及黄山烧饼等。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短短的一周时间,只能了解大概。此次徽州行,游徽州山水,看古村古城,品经典徽菜,体验徽文化。徽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徽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