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阅读边云芳的《恢河,趟过我的血脉》,字里行间流淌着浓烈的乡愁和五味杂陈的记忆,随着作家的笔触,信马由缰,随处畅想开笔就得说说那个魂牵梦萦的“阁儿墩”,城内大十字中心,朔州的地理中心,朔州的魂魄所在。在童年的记忆里,阁儿墩是人世间最繁花最热闹最有魅力的地界。尤其是四月八赶庙会,男女老少熙熙攘攘,街道上炸麻叶的油香撩拨口水,五彩泥人、玻璃弹球、耍把戏、西洋镜,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却原来,阁儿墩原为文魁阁,明万历年间改建文昌阁。文昌阁本来是保佑当地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然而,故乡本名叫做“马邑”——秦汉养马的地方,源于蒙恬大将据守雁门,抵御匈奴。</p> <p class="ql-block">本人的祖居在阁儿墩之西,北马军巷。“马军巷”应该是骑兵驻扎之地,地名兴许始于秦汉,或者迟于明清。</p><p class="ql-block">总之,故乡数千年来是战乱之地。狼烟兵燹,刀光血影,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绞杀,哪有文昌的踪影?! </p> <p class="ql-block">.当蒙恬、卫青、霍去病与匈奴撕杀的时候,王羲之的先人后辈临池练笔,舞文弄墨,抚琴吟咏,高谈阔论……且不说江浙一带,即使三晋腹地,文人墨客比比皆是,王维、柳宗元、司马光……,个个都是一等一的文豪巨擘。我的故乡也诞生过几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然而他们都是舞弄大刀长矛的武将,诸如张辽、尉迟恭。文脉是特别讲究传承的。马邑战乱数千年,文化的沙漠直至二十世纪,直至我们。</p> <p class="ql-block">公元1964年,我犹如一颗米花蹦出了粥锅,考入山西财经学院。六四会计班,41个同学,雁门关外仅仅朔县、山阴两个。文稿用大量篇幅叙述描写故乡的母亲河恢河,她从管涔山南麓一路向北奔来,汇入妙曼神奇的神头海。神头海边有个吉庄,吉祥的村庄,雁北师专坐落在村旁。雁北师专短命,诞生没两年就“下马”了。我们却庆幸师专的下马,朔县一中的四个高中班搬迁进来。学校虽然下马,老师还在马上。我们中学生接受了大学老师的教授,先生们多是研究生,代数老师竟然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神头海的传说很多,书中作了详尽的叙述。除去关于尉迟恭的故事外,那就是三大王的传说。少年时听得三大王的故事,以为是神话,却原来是鲜卑拓跋氏的公子,而且有名有姓。鲜卑人从东北大兴安岭嘎仙洞走出来,迁都平城(今 日大同市) 96年,然后,入主中原。年轻的孝文帝指挥千军万马,带着文臣武将,南下入关,渡过黄河,把他的鲜卑民族,连带游牧文明全部融入汉族文化,融入农耕文明。从文字语言到衣食住行,禁绝鲜卑,把姓氏都废弃!甚至由于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强烈撞击,废掉皇后,废掉太子——不惜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这是怎样的壮怀激烈,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p> <p class="ql-block">从北魏孝文帝,自然而然就联想到汉元帝,联想到王昭君。文稿在“春风青冢”“汉元帝年间的瓦”,比较详尽地记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汉元帝元年春(公元前33年),王昭君北出雁门关,来到一个叫做“青钟”的村庄歇息——数年后,昭君归西,葬于的这个村庄,改名“青冢”。呼和浩特市有一座昭君墓,“青冢”只是传说吗?历史真相需要考古鉴定。昭君出塞,实在是一个凄婉的故事。17岁入宫,三年后出塞,嫁与呼韩邪单于,两年后老单于去世,遵照“父死,妻其后母”,嫁给其长子小单于。小单于去世一年后,昭君归西,享年33岁。当年,汉元帝为了“和亲”,把后宫佳丽赐予匈奴单于。“和平”确实是好!然而“和亲”说它好,不禁令人心里有些 不忍,有些块垒。如果站在昭君一边,替她设身处地的设想,一位汉族弱女子承受了怎样的人格屈辱、灵魂蹂躏——要知道,匈奴的婚姻形态还处在野蛮的奴隶社会!本人是和平主义者,但是当外族侵犯、掠夺、烧杀的时候,我们更崇敬汉元帝的先祖汉武帝!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挺身而出,抵挡凶险!然而,须眉无能,累及红颜!王朝脸上也无光啊!诗圣杜甫曾经作诗纪念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州的“青冢”村果真是昭君的墓地吗?</p> <p class="ql-block">《恢河,趟过我的血脉》,融地理、历史、自然、人文于一炉,犹如故乡的小百科书。故乡的山山水水,哪一处都能开掘出历史的沉淀。大约10万年前,大同湖畔的“徐家窑人”随着湖水的干涸,在28000年前迁徙到朔州的峙峪。碎瓷碎瓮片钙化了历史的文化积淀。故乡是文明交融之地,纵然千年兵燹,战火连绵,毕竟也有自己的文脉。从恢河到改名桑干河,这块地域由内外长城相夹,是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民间喜闻乐见的“踢鼓秧歌”,脍炙人口的舞台戏曲“大秧歌”以及“二人台”“喜乐”“赛戏”“道情”,是这一带地域文化的结晶,犹如一颗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p> <p class="ql-block">所谓踢鼓子秧歌,是地摊文艺,据传是演绎和歌颂水泊梁山的英雄。生、旦、净、末、丑,应有尽有,最多108人,扮作梁山各色人等。搬上舞台的戏剧,叫做“大秧歌”。“只听那一声漫长又辽阔、无边又无际的‘嗨——嗨——’的起腔,就确信是大秧歌了,而且是朔州大秧歌。”“不是那么婉转,也不是那么悠扬,更不是那小桥流水地,而是铿锵地、亮霍霍地一声高过一声地扬在了上空。”少年时期听得大秧歌来了,如同注入了鸡血,也恨不得“嗨——嗨——”冲着天空吼几嗓子!台上的当红须生“蓝花红”,那扮相那嗓音那作派,迷倒几多少年少女。多年后才得知他的大名叫“周元”。是啊,正如作家对南北戏曲音乐的描拟,南国人舞台上演绎着梁祝,演绎着牡丹亭,细腻婉转,小桥流水,柔情蜜意。</p> <p class="ql-block">塞上家乡的舞台上也演绎爱情,剧名叫做《泥窑》,粗糙硬朗。那是烽火中的爱情: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途中巧遇一对兄妹,没有把他“藏进水缸”,而是泥封在砖窑里。光武帝与妹妹一见钟情,想望私定终身。这哥哥假意阻拦,生出一段故事。最是让人忘不了的,是哥哥“泥窑”那段唱腔与表演。曲牌好像叫作“珍珠倒卷帘”。原来的唱词内容就是薛平贵与王宝钏、青白二蛇戏许仙……。那位丑角哥哥,黑眼圈、白鼻梁,脱下一只鞋当作泥匙,边唱边舞,“泥匙”上下翻飞,活灵活现,实在是丑得诙谐,丑得灵动,丑得可爱!这位民间戏剧表演家,记的姓侯,名勇。 </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肇创一方文化。桑干河文化圈与水乡泽国截然相异。北国风光空旷高亢,激情澎湃,南国世情飘逸柔和,风清月皎。江浙演唱《春江花月夜》《紫竹调》《茉莉花》,塞上高歌“黄土高坡”。“蓝花红”高亢铿锵的“嗨——嗨——”没齿不忘,直到耄耋之年回忆起来,依然令人心动不已。这就是故乡的文脉,阁儿墩便是源头。阁儿墩,原是“文昌阁”啊!书中写明,万历年间在鼓楼台上,改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神。后来在战火中毁损。公元2012年重修文昌阁,两年后竣工,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琉璃彩绘,“只觉这连接天地的大美勃发着幽深浩大的文化生命力……轮回的隐秘喜悦重新回归土地。”掩卷遐想,文昌阁雄伟显灵。笔者作为游子,期盼故乡经济繁荣,文运昌盛,百姓幸福! 2024年晚秋 NO.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