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做起(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附“改课”的5种策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自:生本教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4年10月18日 17:21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提升办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结合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而不是“记忆者”。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改变学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什么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依靠改革创新,而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要回归到课堂。学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必须要向课堂四十几分钟要质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可能读过日本佐藤学教授创作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此书影响很广,不仅在日本,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研究领域也有一定影响。之所以对我国影响很大,是因为佐藤学教授所讲的例子在我国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影子,所讲的道理也适合我们教育的实际情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国目前许多中小学课堂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模式的藩篱,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选拔人才“一考定终身”的老大难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是“满堂灌”“独白式”的“记忆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少数尖子生的提高,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一百年前陶行知诟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怎样改变课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何改变课堂,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改变课堂,要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采用诸如问题学习式、项目学习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体验学习式、调查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思维工具,诸如维恩图、概念地图、坐标图、金字塔图表、套盒等,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探究”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实践,一种孜孜不倦地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探究永远是基于共同体的,而共同体也永远是基于探究的。这种共同体的最大特征是共同探索真理,学会思考,并且奠定社会的基石——人际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关键的课题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改变课堂,要从“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等待学生的表达。在课堂的对话性实践中,学生彼此相互尊重,倾听对方的见解,形成彼此的主张,发现各自的困惑,展开互补的讨论。“对话”是学生“思考”的外化。在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声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保障课堂作为“多声”对话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倾听那些反映“学困生”的“声音”,可构成深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契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不是单单的自我对话、反思,而是与教室里的教师、教材、其他同伴、环境等相互交流,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一种行为,彼此从中才能真正地学得更深更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改变课堂,要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课堂教学需要“模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模式是前人积累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指涉范围广,标志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模式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它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通过积累而得到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模式可以规范思想,强化人们思想的转变。为什么明明知道“模式化”的东西有许多弊端,还有那么多人,尤其是管理者去研究、探索、尝试它,甚至还出现了“模式热”?因为一种教学思想在没有具体为教学模式的时候,是难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种教改实验的成果在没有形成模式的时候也是难以推广的。因为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教学思想的创新只有通过“模式”才能展现给大家,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模式”才能使大家认同他的观念;因为对于管理者而言,转变自己容易,转变别人的思想是需要非常漫长、艰辛的过程。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的思想好转变,一百个、一千个,成千上万个教师的思想转变就是个难题。那怎么办?有思想、懂实践的领导者就设计了一个个“模式”来引导、规范、强化人们思想的转变。有了“模式”,再加上强有力的行政指令,你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模式与整体、个体的实际教学状况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整体而言,例如一所学校,假如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较低,这种情况下以“模式”来注入活力,来唤醒大家的学习、探索的热情是比较适宜的。假如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要鼓励素质高的教师自拓新法,形成风格来带动其他教师。更要采取得力措施来敦促、保证素质较低的或年轻的教师从一招一式的“模式”学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课堂教学不需要“单一模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教学需要模式,但不需要“单一模式”。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多元、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个体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数近些年的教学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主题教学、创新教学、合作学习、导学式、双主式,尝试教学式、自学辅导法、八字教学式、六步教学法、循环大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等等。虽然这些模式有些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那一套,但不管怎么说,都为改革吹响了进军号,唤醒了沉睡的教育大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向课改高地进军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较我国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在“学、导、练”三个字身上做文章。课堂上,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的作用,都用学案来“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注意控制作业量,或者是实施“零作业”策略,等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较古今中外的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它们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由手段陈旧向日益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等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单一模式是刻板的,一以贯之的使用,会走向僵化、兴趣索然,衰退和灭亡。教育的改革,仅仅靠几个模式是不能成气候的,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素质。这一点对于尝试了“模式”的人来说,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教育家于永正先生,一生研究、尝试了无数语文教学模式,最后觉得还是教者的素质重要,有了素质,教学就可以删繁就简,随心所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无固定模式的模式是最高一级的模式。教学中,不可能存在万能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情境,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真缔就在于对旧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