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悟空”游山西之十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古城

局外人(许崇杰)

<p class="ql-block">  郭峪古城,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太行山脉脚下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始于唐初、明末建成的古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存,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郭峪古城不仅是一座城堡式的古村落,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当年为躲避李自成兵马的侵扰,乡绅王重新筹措资金,历时十个月建成古堡城墙,使整个古城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现古城堡占地面积近18万平方米,城内保存有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中国民居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  根据碑刻记载,郭峪村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屡遭流寇袭扰,乡人死伤惨重。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抵御外敌,当地富商王重新集资,组织村民修建郭峪城墙。城墙高达12米,宽5.3米,周长1400米,设有450个城堞,13个城楼,共有东、西、北三门,分别为景阳门、永安门和拱辰门。</p> <p class="ql-block">  当时匪患频发,为动员乡民参与城墙建设,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免除其他劳役,确保了人力充足,加快了施工进度,仅用十个月便完成了城墙的建造。</p> <p class="ql-block">  因通讯不便,交通困难,人们在城墙内墙分三层修砌了628眼砖石窑洞,平日可供居住、储粮,战时则用于集结防御。由于窑洞密布,郭峪古城因此得名“蜂窝城”。</p> <p class="ql-block">  古城中央的豫楼,是明朝末年为保护百姓安全而建的防御工事。豫楼长15米,宽7.5米,高33米,共七层,堪称百尺高楼。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要塞,也是百姓的庇护所。</p> <p class="ql-block">  “豫”字蕴含着防御与居安思危之意。郭峪古城的楼与城融为一体,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既能屯兵屯粮,又能瞭望御敌。登上豫楼之巅,可俯瞰方圆数十里,设有炮台,内有三条砖拱地道直通城外,确保人员安全转移。豫楼作为古城防御的核心,可容纳千人,物资齐备,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  古城内的汤帝庙,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庙宇高九米,进深六米,九间通脊的大殿内雕有十八条金龙。因超出规制,大殿被隔成三殿,主殿供奉汤帝神像,两侧分别供奉二郎神和关帝爷。</p> <p class="ql-block">  郭峪古城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尤以明清两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这里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官员中不乏侍郎、巡抚、翰林等显赫人物,可谓“官侍郎、巡抚、翰林、台省、监司、守令者尝不绝于时”。</p> <p class="ql-block">  清朝重臣陈廷敬的老宅亦位于此。陈廷敬于康熙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后入直南书房,担任礼部、工部、户部、吏部尚书及左都御史,授文渊阁大学士,编纂《康熙字典》,在清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熙皇帝评价他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