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号”:古代“天坛”后土祠

山居亭主

<p class="ql-block">  北京天坛本名“圜丘”,它与黄土高原黄河边上的后土祠有什么关系呢?感兴趣的驴友不妨随我们先到后土祠一游。后土祠在山西万荣,从永济鹳雀楼前往,途中导航专往那一片片一望无际的柿树林中的田间小道上指引。昨天由芮城到永济已闹过一次,本来在黄河一号公路上走得好好的,导航突然反复提示“掉头,前往过境点”,结果将车导向了沟壑纵横的黄土塬。</p> <p class="ql-block">  万荣所在的黄土塬,位于华夏“根祖文化”的中心区域,往东百十公里是海内外众多国人的祖籍地洪洞老槐树,过黄河往西百余公里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升仙的黄帝陵。万荣最具代表性的根祖文化标志和象征是后土祠。古人对皇天后土极为敬重,认为天为阳,犹如父,地为阴,犹如母,天地催生了生灵万物,孕育了我们人类。万荣的后土祠就是祭祀我们民族最古老最伟大的母亲——地母后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又称后土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蒲州府志》载,"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意思是说,从轩辕黄帝在脽上设坛祭祀后土地母开始,尧舜二帝亦率大臣祭祀,夏商周三代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典。春秋战国乱世祭祀活动很少,至汉文帝恢复祭天祭地。汉武帝再"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三年一祭,汉武帝亲往,并形成国家制度。以后的魏晋,隋唐,宋元,皆在后土祠祭祀地母。</p> <p class="ql-block">  脽,汾水南黄河边一个长条形的黄土塬,称“汾阴”,汉后土祠即立于汾阴。明中后期黄河东摆,洪水威胁汾阴,万历末年祠庙东移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黄河两次水决,祠庙被冲毁,又东移重建。同治年间再被冲毁,同治末移建于庙前村北高崖之上,留存至今。祠内现存古建筑山门、戏台、献殿、正殿、五岳殿、五虎殿、秋风楼等,皆同治年间原物。</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坐北朝南,祠内看点多多。站在山门,东可眺望黄土莽原,西可俯瞰茫茫大河。山门很别致,前为门,后为戏台,门台一体,称“过亭台”。山门北两栋建筑背南朝北比肩而立,中为过道,顶有天棚。过过道回看,比肩建筑又两个戏台,称“佛家台”、“道家台”,与过亭台呈“品”字分布,逢庙会或祭典,三台同开,一唱河南豫剧,一唱关中秦腔,一唱河东蒲剧,好不热闹。 </p> <p class="ql-block">  佛道两台分别对着五嶽殿、五虎殿,供奉五岳大帝和蜀国五虎上将。供奉五岳大帝好理解,古时五岳代表华夏疆域,归后土娘娘统辖;而历史上名震寰宇的将领众多,这里为何供奉蜀将呢,这与山西人的“关公情结”有关。关公晋人,被尊为武圣、财神乃至无所不能的万能神,在山西人气超旺,据称山西有关帝庙两万八千多座。关公生前列蜀五虎将之首,加上对应五岳的“五”,这便有了五虎殿。</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首个大殿是献殿,是祭祀地母后土时摆放贡品的地方,殿内二十四根立柱,代表二十四节气。比较特别的是,大殿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献殿后为正殿,宽檐连廊,殿内正中塑后土娘娘坐像,慈祥端庄。正殿最赋特色的是木雕,殿内殿外木构件上雕满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技艺精湛,活灵活现;木雕不加粉饰,皆原木原色,古朴而大气。</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最著名的建筑是秋风楼。秋风楼立于正殿之后,为存放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建,创建年代不详,至晚元代就有,今见为清同治末仿明形制重建。秋风楼高三十多米,砖木结构,楼身曲尺形,三层檐,全楼斗拱密布。楼下方二十八吊柱、十字歇山顶三十六挑角、挑角上一百零八琉璃人像,相传与汉武帝云台诸将、瓦岗寨兄弟和梁山好汉有关。另有说,北京故宫角楼就有秋风楼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秋风辞》是汉武帝到后土祠祭祀途中写的一首骚体诗:“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有评论说,此诗开“悲秋诗”之先,为“秋风百代情至之宗。”一代武功卓越的帝王,诗坛牛刀小试就拔得头筹,让许多骚人墨客汗颜。</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建都南京。江南距黄土高原着实遥远,皇天与后土分祭又繁复,开销也大,农家出生节俭出名的朱元璋便想出了一个既方便又省钱的办法,在南京光华门外筑圜丘,将祭天与祭地合二为一,每年在圜丘举行祭典。朱棣迁都北京,亦循南京例,筑圜丘祭祀天地,并以“圜丘祭”正式取代了后土祠的国家祭祀活动。嘉靖年间,北京又筑方泽坛,圜丘祭天,方泽祭地,天地分祭,这便有了北京今天的天坛、地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