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安于平淡</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安徽黄山</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4.10.29</p> <p class="ql-block">十三年前的那个秋天,我第一次踏上了黄山的土地,被那云海翻腾、奇松怪石所震撼。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等美丽景色无时不在脑海里浮现。时光荏苒,2024年10月30日,我再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再次踏上黄山,心中满是故地重游的喜悦与期待。山还是那座山,山川依旧巍峨,峰依旧那般俊峭,云海更加缥缈,奇松依旧挺拔,怪石更加嶙峋,远处的云海翻腾,山峰若隐若现。每一次仰望,每一次驻足仿佛是在与老友重逢。更加理解了何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p> <p class="ql-block">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十三年前的那次旅行,我曾在迎客松前驻足留影,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迎客松是黄山“五绝之一”,黄山松的代表,被称为“松中之王”,亦被称为“华夏第一奇松”。这棵千年古松矗立在玉屏峰左侧,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扎根在岩石缝里,没有泥土,顽强生长,枝叶繁茂,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生命力。这次再游黄山,看到迎客松依然保持着它奇特的形态。我站在迎客松下,看着它伸展着枝干,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游客。</p> <p class="ql-block">蒲团松:黄山十大名松之一,因松枝围在一起,铺展平整,模样酷似蒲团,被誉为蒲团松。地处海拔1610米,树高2.9米左右,树龄约350年。位于玉屏索道上站,去往迎客松的途中。</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其多有赞颂,如清朝诗人丁廷健有诗咏曰;“苍松三尺曲如盘,铁干横披半亩宽。疑是浮丘钱坐处,至今留得一蒲团。”诗中将蒲团松的形状与浮丘得道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进行描述,使蒲团松显得更加神奇而富有魁力。今人亦有诗曰:“松冠平扁似铺棉,形若蒲团半亩圆。大厦千间张锦绣,何如顶上好安眠。”</p> <p class="ql-block">玉屏峰</p> <p class="ql-block">玉屏楼</p> <p class="ql-block">黄山的石头以“奇”著称,峭壁突兀,花岗岩石林和石柱广泛分布于山顶、半山腰和山谷中。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象鼻石</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p><p class="ql-block">飞来石位于黄山风景区天平矼的一块平坦岩石上,为自然风化而成。两大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似从天外飞来一般,故名“飞来石”。</p><p class="ql-block">飞来石高12米,长7.6米,宽2.5米。重达544吨,是黄山十大怪石之首,也是黄山的镇山之石。传说当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在人间炼成了336501块灵石来补天,用掉了336500块,多了一块石头,就留在了青埂峰上。所以当地人称飞来石为吸天地之精华。87年版的红楼梦开篇的石头即为飞来石。</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黄山,总是与云海紧密相连。十三年前的那场云海,让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迷宫。我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奇松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它们或挺拔或弯曲,每一株都像是大自然的杰作。</p><p class="ql-block">这次再游黄山,虽然季节略有不同,但黄山的云海依旧那么壮观。只见远处云雾在山谷间穿梭,时而聚集时而消散,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我站在光明顶,俯瞰着远处的云海,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十三年过去了,黄山的云海依旧那么迷人,那么让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西海大峡谷</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空中小火车来到了西海大峡谷,只见峭壁林立,云雾缭绕,幽深漠测。我沿着山梯缓缓而上,只见步移景换,一步一景,每一处都是自然造化的奇迹,真是妙不可言。怪不得人们称其为“梦幻景区”。</p> <p class="ql-block">站在黄山的山顶,我俯瞰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十三年前的那次旅行,让我对黄山充满了向往和敬畏;而这次再游黄山,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黄山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生命感悟。重游黄山,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