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繁峙县,位于忻定盆地东北部,宛若山西东北的一颗璀璨明珠。恒山屏北、五台障南、平型藩东、雁门锁西,滤沱中流,两山一川。繁峙<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虽小县城,鼓楼高耸,民风淳朴,如诗如画。</span>山似星罗,寺如棋布,文殊道场与长城边关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散落在荒野的三圣寺、岩山寺、公主寺、正觉寺,虽然位置偏远,均为国保文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繁峙,北、东、南三面高山环绕,森林广布,西部和中部低洼,呈东北-西南倾斜的地势。北部的恒山山脉,古称句注山。南部为五台山脉,东台、西台、北台、中台在繁峙境域。古时是进入五台山的北大门,晋北、京、冀、蒙一带的佛教信徒朝觐五台山捷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东部泰戏山把南北两山连成一体,形成繁峙县的东部屏障,平型关就位于其中。滹沱河,发源泰戏山桥儿沟马跑泉,在境内蜿蜒流淌,以善冲、善淤、善徙而闻名。繁峙县的滹沱河谷是狭长的河套平原,东西长70千米,南北最窄7干米,最宽处只有13千米,海拔900~1300米,农牧皆宜。繁畤县,汉朝时所设古县,元代曾名坚州,明洪武二年改称繁峙县。明代,繁峙县城由滹沱河南岸,迁移滹沱河北岸高处,县城海拔92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繁峙地处晋北,山顶白雪皑皑</p> <p class="ql-block"> <b>三圣寺</b>,位于繁峙·砂河镇西沿口村北。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地藏殿(过殿)、大雄宝殿。前院东西为钟鼓楼、奶奶庙及马王殿,后院东为伽蓝殿(关帝庙),西为真君殿(二郎殿),东院建有禅院。元代始建,明清均有修葺。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地藏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寺内保存有明、清塑像27尊,清代壁画160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左右护侍</p> <p class="ql-block"> 元代,繁峙县曾名坚州</p> <p class="ql-block"> 灵岩山,属喀斯特地貌,奇峰灵异,峻秀特立。 沿灵岩山的山梁向南,可直达鸿门岩。这里古时是由北进入五台山的必经之地,大同、浑源、京津、张家口及朔漠一带的佛教信徒朝觐五台山,多要在岩山寺歇脚后再登山,故而岩山寺又被称为五台山北门,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属院。</p> <p class="ql-block"> <b>岩山寺</b>,位于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五台山北麓天岩村,古称灵岩寺,灵岩院,坐北朝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100米。始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以前,金代扩建。中轴线上现仅存文殊殿、伽蓝殿、地藏殿、马王殿及东侧的钟楼一座主体完整、风格古朴。文珠殿壁画为当时"御前承应匠”王逵所画。壁画中大量的建筑、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人物行为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壁画题材丰宫,布局宏大,笔法工整。人物传神,弥足珍责。1982年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 金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完颜亮为了超度阵亡之士,特建此寺,李旺、李记二人栽种四颗松树,并保留至今。正隆三年(1158年),建文殊殿,塑文殊等佛像,并在寺内设水陆道场,命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在殿内绘制水陆壁画。</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内宽大的砖砌佛坛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八尊,均为金代原作。四周墙壁有金代壁画。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为经变和本生故事,天上人间、宫廷市井、海市蜃楼、云气腾没,山林园囿,婴儿戏耍,官贵庶民,无所不有,是金代壁画优秀作品。文殊殿壁画也被称为挂在墙上的《清明上河图》。工笔大师潘絜兹说:山西南有永乐宫,北有岩山寺,堪称寺院壁画的双壁,都是我国古代寺观壁画遗产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泥塑观音,腿部和双手已经残缺,脸上依旧保持着微笑,穿透了历史,动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北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离开岩山寺,来到公主寺</p> <p class="ql-block"> <b>公主寺</b>,位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城东南公主村,始建于北魏,为北魏诚信公主逃避红尘出家修行而建。《清凉山志》载:公主寺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北魏诚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现存除毗卢殿和大雄宝殿为明弘治年间遗构,其余皆为清代(1616~1911年)所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6亩,规模宏大,其壁画技艺精湛, 栩栩如生,和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伽蓝殿、马王殿、财神殿、二郎殿,东西二个戏台。</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公主寺并不在这里,明代初年迁入文殊寺,两寺合一,更名为“五台山公主文殊寺”,清代初年改为“公主寺”。 公主寺的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建。而寺内最著名的就是大雄宝殿内的水陆画,殿内大梁上有墨书题记“时大明国弘治十六年五月初九日吉时上梁”。</p> <p class="ql-block"> 明代过殿和大雄宝殿很有价值。过殿内保存有20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以及十八罗汉等30余尊彩塑。大雄宝殿内有雕塑5尊,明代壁画90余平方米。佛坛中央为释迦佛,背后是观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彩塑。两殿内的壁画和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内的壁画是公主寺的一大亮点。壁画绘制于明代,采用中心对称结构,描绘了水陆法会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景象。壁画上不仅有佛教的十八罗汉、天龙八部、十大明王、二十四诸天,还有道教的二十八星宿以及民间信仰中的四海龙王、五岳大帝等。壁画的布局和色彩都非常讲究,技艺精湛,与永乐宫壁画并称为“南北双珠”</p> <p class="ql-block">公主寺壁画人物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鸳鸯戏台</p> <p class="ql-block">狮子窝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北台丘状草甸</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暮色中游走正觉寺</p> <p class="ql-block"> <b>正觉寺</b>,北宋初称天王院,后赐名“正觉禅院”。元朝坚州副元帅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园村北,由于滹沱河冲去城墙一角,明代万历年间,随县城迁建于滹沱河北岸,今县城中央。寺院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4亩多。正觉寺曾被粮食局占用,只有元代毗卢殿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正觉寺很有趣,毗卢殿前却立着“正觉寺大雄宝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正觉寺,只有正殿——毗卢殿是元代遗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它建筑都是新建的。 当年申报文物时,将“毗卢殿”错写成“大雄宝殿”,2013年,国务院确定“正觉寺大雄宝殿”为国保文物。所以,当地实是求是将国保碑立在毗卢殿前,并在毗卢殿前新建了大雄宝殿,金碧辉煌。时代特色,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