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

巴尔鲁克

<br> 首先请读者朋友看到拙文标题后千万不要误会,笔者绝对没有想什么“教学”,只是想把个人结合中药学研古代诗词歌赋的收获分享给大家。笔者也深知自己古典文学功底严重不足,所以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补一补课,在学研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偏差,在此敬请业内行家指点迷津。<br> 其实,拙文标题出自北宋文学家吕南公《教学叹》诗的最后两句。笔者以为,把前句中的“敦”字搞清楚,也就没有什么不好懂的了。敦字有两个读音,第一个读 duì(对),只做名词用,是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一种青铜食器,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第二个读音,读dūn(吨)。作形容词用时,有厚道、厚实、宽厚、丰厚等寓意,也有用于形容勤勉,以及专心且刻苦地完成任务的。但在作动词用时,则有了督促、管理、注重、崇尚、推崇,以及劝导并勉励的意思。放在诗句中哪种解释更合适,请读者见仁见智吧。<br> 至于后句中的“附子”则是本篇拙文要了解掌握的一味中药。在按照笔者手头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中的“附子”位列“温里药”的首位。按照教材的说法,温里药性味辛热,能温暖中焦,健运脾胃,散寒止痛;有的药物并有助阳、回阳的作用。那么在“充饥腹”的同时,还能保健养生,对诗人而言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度百科上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的说明,曰。<br> 附子,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入药部位:植物的肥大块根。<br> 性味:味辛、甘,性大热。归经: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br> 笔者不是医生,在此只是复习一下年轻时曾从事中药工作的知识,读者朋友如果用药,一定要请医生辨证施治。<br> 失调名 莨菪不归嵌药名<br> 莨菪不归乡。经今半夏姜。<br> 去他乌头了血傍。○他家附子豪强。<br> 父母依意美长短。桂心日夜思量。<br> 这是唐代的一首“敦煌曲子”。“‌敦煌曲子‌是指二十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曲。这些词曲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的原始形态,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上述这首敦煌曲子词出自《敦煌歌辞总编(卷二)》,笔者尚未细读该书,但读完了上述这段敦煌曲子词,深切感受到了浪子不归乡,父母日夜思量的心情。<br> 从诗题“莨菪不归嵌药名”的提示以及内容我们得知,其中莨菪、半夏、姜、乌头、附子、薏苡(依意)、桂心都是中药。<br> 诗题和首行诗中的“莨菪”,也是浪荡的谐音,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也写作狼唐、浪宕、蒗荡、莨蘑、横唐、行唐等。因服后可造成人的精神混乱,产生幻觉,行为飘飘欲醉,犹如神仙,故亦名天仙子。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褐色微紫的花、有毒,根可提制莨菪碱,医药上用作扩瞳、镇痉、节制分泌等。首行诗的后句“经今”,意即至今;到现在。“半夏”既是一种药草名,也是一个汉代就有的水稻品种。为区别起见,后世对水稻品种常明确其为“半夏稻”。但在曲词中,半夏多借指仲夏。<br> 曲词的第二行“去他乌头了血傍。○他家附子豪强。”由于后句缺了一个字,所以这两句理解起来有些难。前句中的“乌头”,与附子为同一种植物,母根叫乌头,侧根叫附子,二者药用价值略有差异。笔者手头教材在乌头和附子的性味上提到,乌头有大毒,附子有毒,皆源于二者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二者入药前如未经炮制,可造成心脏麻痹、呼吸急促,甚至死亡。<br> 最后一行似乎好理解,是说父母日夜思念流浪在外的孩子,不论好歹都过上平安的日子。后句中“桂心”一词,本指肉桂树皮的里层,因其具有香气,所以在此大概是指善良之心。<br> 教学叹<br> 卑卑穷生无令图,偶开浊眼窥字书。<br> 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br> 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br> 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br> 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br> 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br> 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br> 上述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吕南公,从《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和《全宋诗》,以及《全宋文》上对其的简介看:吕南公,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出生于宋仁宗赵祯庆历七年(1047)。次儒先生出身于贫苦士人之家,于宋英宗赵曙治平年间末期(大约在1066~1067年间),出山云游寻找登科进士机会。然而,在宋神宗即位后的熙宁初期他参加科举考试未能如愿,十余年间屡试不第,于是不再追求功名,隐居乡间以著书讲学为业。因其著述借“借史笔褒善贬恶”,引起当时在朝廷为官的曾肇的注意,曾肇还联合当时不少官员共同举荐次儒先生,但次儒先生命途多舛,任命没到就驾鹤西去了。病逝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享年四十。百度百科在次儒先生的简介中说:“吕南公现存诗歌以议论见长,具有宋诗风格。其文章议论纵横,文辞雄深,风格劲健,显示出宋代古文的特色。《与汪秘校论文书》历论文章的源流盛衰,上起周秦,下迄唐宋,是很重要的宋代文论名篇。”笔者从网上找来《与汪秘校论文书》粗略一读,深感“是很重要的宋代文论名篇”的评价中肯准确。想必当时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次儒先生自然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还是来看看次儒先生的诗。<br> 开篇四句“卑卑穷生无令图,偶开浊眼窥字书。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首句中的“卑卑”,《國語辭典》:1.自勉的樣子。2.平庸、微不足道。“令图”,意思是善谋,或有远大的谋略。“村田子弟念笔札”中“札”,指古代的木简,“笔札”相當相当于现代的笔纸,后世引申为书信、公文。末句“邀请禀访同师儒”不好理解的大概就是“禀访”二字。因“禀”字有下对上报告的意思,因此“禀访”约等于“拜访”。<br> 中间四句“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斗讼”即争讼,也就是因争论而诉讼。如今我们理解“诡讦(jié捷)”一词,应该是贬义的,说的是欺诈、奸猾和揭发他人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但在诗中“诡讦”一词前有个“习”字,那么在古代至少是在赵宋王朝时期,“诡讦”一词大概是个中性词吧。接下来的“近就财利评侵渔。”“近就”,犹亲近。“侵渔”,《國語辭典》注释为:“掠奪他人財物,謀人之利,如漁人捕魚一般。”“行身便事世所幸”中的首词“行身”即立身处世。“便事”,《漢語大詞典》解释有三:(1)便于行事。(2)指希求行事之便。(3)谓利国之事。末句“先王教道徒迂疏。”中最后一词“迂疏”,《漢語大詞典》云:亦作“迂疎”或“迂踈”。犹言迂远疏阔。<br> 最后六句“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首句中的“庠(xiáng祥)校”在古代即学校。“俊士罗冠裾”中“俊士”指相貌、才华、智谋都很出众的人。“谁复高远稽坟谟”句,费解的大概就是“稽坟谟”了。先说“稽”字。有两个读音,首先是读 jī(机),从 《说文》解释看:“稽,留止也。”那么其本意就是停留,阻滞,也可引申为囤积。按照汉典网对“稽”的解释,还有(1)延迟(2)考核;核查。(3)计算。(4)计较;争论。(5)治理。(6)至;到。(7)卜问。(8)指摘;非难。这些都是将“稽”作动词用的。《國語辭典》注释中有把“稽”字作名词用的注释,意思是:“準則、楷模。”另外这个字还是姓,如春秋時秦國有稽黃。第二个读音为qǐ(启),常作动词用。说的是古代的一种被称为“稽首”的礼节,即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关于接下来的“坟”字,经学习笔者有意外收获。“坟”也有两个读音。《辞源(第三版)》注释:一读fén(汾):(1)堤岸,高地。(2)封土隆起的墓。后泛指坟墓。(3)大。见“坟首”(即大头)。(4)顺从。(5)划分。二读fèn(奋):(1)土质肥沃。(2)高起。最后一个“谟(mó摹)”字。辞书解释有二:(1)谋划。(2)通“冇”。方言意思是没有。那么“稽坟谟”三个字的理解,只能从每个字的意思里找出合情合理的注释组合搭配起来了。诗的最后两句“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拙文开头已有表述,恕不赘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