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6日是大雪节气,已进入初冬的南京,此时景色非常美丽,全城的梧桐树及银杏、枫树、落羽杉、池杉、水杉等树种,树叶色彩斑斓,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南京也称为金陵,金陵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3年,当时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p><p class="ql-block">这一名称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山立号”说,即当时的钟山(今紫金山)被称为金陵山,金陵邑建在金陵山的余脉上,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埋金镇王气”说,相传楚威王为了镇压此地的王气,命人在此地埋下金子,因而得名金陵</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9日天气还算不错,乘着地铁来到汉中门,沿着虎踞路开始了初冬的金陵漫步,目的地是清凉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从汉中门地铁站至清凉山公园大约1公里左右的路程,无论是小巷还是大路,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感觉到金陵城的绿化覆盖率确实很高。</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岗,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内,山势椭圆,蜿蜒伸展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建有清凉山公园。跨虎踞路石头城与之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石头城,有“六朝胜迹”之称,园内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址,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诸葛亮曾称金陵形势为“虎踞龙蟠”,虎踞就指今清凉山。战国时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国时,东吴改筑石头城,亦名石头山。南唐时曾建避暑宫于山上,是南唐帝王避暑行宫的所在地。北宋时更名清凉山,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龙蟠虎踞”的成语出自《吴录》,由晋时期的吴勃所著。刘备曾派诸葛亮前往建业(今南京)游说孙权,诸葛亮在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后,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从此,“龙蟠虎踞”便用来形容南京的地势。</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公园内的清凉寺是南唐金陵首刹,始建于南朝,李昪到清凉山避暑,改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高僧文益禅师居住在寺内,创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命名为兴教寺。明初称清凉寺,沿用至今。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出自于清凉寺。</p> <p class="ql-block"> 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p><p class="ql-block">金陵清凉山法灯禅师还是一个小和尚的时候,就十分聪明机智,性格豪迈,可他并不是一天到晚念经拜佛,因此大、小和尚都瞧不起他,只有主持方丈法眼禅师特别器重他,认为他对佛学造诣、领悟最深。一天,众和尚聚会听法眼讲经,法眼突然向大家问道:"虎项金铃,是谁解得?"半天,没一个人答得出来,正好这时,法灯从外面进来,法眼禅师又把这个问题问他,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是谁把铃子系到虎颈上去的,谁就能解下来。"法眼神师十分赞赏他的回答,向大家说道:"听见没有?你们轻视他不得呢!他将来的成就必定高于你们。"后来,法灯果然成为一代名僧。</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公园拥有南京城内规模最大的银杏树林,称银杏谷。整个银杏谷有300多株银杏树,树龄在60年左右,落叶较多的时候,整个银杏林铺满黄色的银杏叶,那场景,想想就很心动。</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不高,有仙则名。金陵城从清凉山起步,如今是一流国际大都市。</p><p class="ql-block">登上清凉山顶,俯视美丽的金陵,为这座古城献上最美好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陋室铭》</p><p class="ql-block"> 唐代·刘禹锡</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和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