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言行有度:掌握沟通的智慧与分寸</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论语·季氏》中云:“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此言旨在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言语和行为皆需审时度势,把握分寸,否则不仅可能令人不适,还可能损害人际关系。那么,“三愆”具体指什么呢?又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我们一同探讨。</p> <p class="ql-block">轻率开口:急于表达,只会显得浮躁</p>
<p class="ql-block">“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意即,事情尚未到需要你发言之时,便急不可耐地插嘴或发表意见,显得轻率而急躁。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在会议中,他人尚未阐明问题背景,你便急于提出建议,结果往往是偏离主题,或显得缺乏耐心。这种急于表现的“躁”,不仅无法让人觉得你聪明,反而会让人质疑你的成熟度。</p>
<p class="ql-block">真正成熟的人从不靠抢话来证明自己,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的发言赢得尊重。克制冲动,放慢节奏,是一种让人感觉有分寸感的能力。耐心倾听,待时机成熟再发言,不仅能更好地传达你的观点,还能展现你的稳重与礼貌。</p> <p class="ql-block">沉默不语:逃避表达,也是一种错误</p>
<p class="ql-block">“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意即,在需要你发言的时刻却选择沉默,显得缺乏坦诚与担当。生活中,我们常因害怕麻烦或不愿得罪人而回避问题。例如,发现团队方案存在漏洞却不敢指出,担心被质疑或引起矛盾;又或者,当他人征求你的意见时,你用“随便”“都行”敷衍了事。这种“隐”的行为,表面看似谦让,实则是一种逃避,可能导致更大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坦率,是在需要时敢于开口,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面对需要发声的时刻,不要畏惧麻烦或得罪人。真诚、负责任的表达,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不察言观色:忽视他人感受的“盲目沟通”</p>
<p class="ql-block">“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即,未观察对方的情绪和态度便贸然开口,显得缺乏共情与情商。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朋友因工作受挫而情绪低落时,你却滔滔不绝地炫耀自己的成就;又或者,在庄重的场合开不合时宜的玩笑。这种“瞽”,会让对方觉得你忽视了他们的感受,甚至质疑你的情商。</p>
<p class="ql-block">说话前“察言观色”并非教你揣摩他人心思,而是提醒你关注对方的状态和情绪。理解他人的处境,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言行有度:沟通中的智慧与修养</p>
<p class="ql-block">孔子总结的“三愆”,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沟通需要智慧与分寸。生活中,一句不当的话可能引发矛盾,而一句适时的沉默也可能错失良机。在“说”与“不说”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需要不断修炼的课题。</p>
<p class="ql-block">以下几点建议,可助你在沟通中更有分寸感:</p>
<p class="ql-block">1.耐心倾听,慢一点再说:不要急于插话,等对方表达完整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2. 勇于表达,不逃避责任:当需要你发声时,不要因害怕麻烦或得罪人而回避,真诚的沟通常常能赢得更多信任。</p>
<p class="ql-block">3.察言观色,关注他人感受:注意对方的情绪和场合,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让你的话语更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多说或快说,而在于说得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言行得体,是一种能力;懂得分寸,是一种修养。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份“度”,让每一次沟通都更加舒适而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3。渥太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