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纯甫书》——博仁老师导读

圆玉

<p class="ql-block">各位致良知教育研究院诚意班的同学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四周的课程已经结束了,我要特别嘉许今天仍然在坚持的每一位同学。阳明心学的学习它不是一蹴而就,他是一个长期熏修,持续在生活中践行,通过事上磨练,慢慢体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致良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希望咱们诚意班的所有同学,在诚意班毕业之后,都能够顺利进入正心班,我相信100天之后,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份内在的能量和气质都会有所不同,而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完成第一个循环的所有课程,当你毕业的时候,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生命定会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成功者,他需要具备很多素质,但是有一个素质是所有素质都无法取代的,这个素质就是坚持。因为任何时候,不管你拥有什么,当你放弃的时候就真正失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好事都是坚持的结果。同时,没有任何人可以放弃一个永不放弃的人。我们坚持做到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滴水穿石的强大力量,会从量变到质变。同时我和我们所有的志愿者也会一直陪伴大家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学习诚意班30天的最后一篇文章《与王纯甫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文章的背景,王纯甫原名王道,字纯甫,是山东人,他非常有才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他不仅非常有才华,而且还有些骄傲,当时中了进士以后又被选为庶吉士,庶吉士就是未来要当大官的一个储备人才,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王纯甫非常有才华,也非常有前途,但是他被选为庶吉士以后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他选择不去做这个官。回家了,这个时候阳明先生给王纯甫写了这样一封信,我们来看一下这封信的原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别后,有人自武城来,云纯甫始到家,尊翁颇不喜,归计尚多牴牾。始闻而惋然,已而复大喜。久之,又有人自南都来者,云“纯甫已莅任,上下多不相能”。始闻而惋然,已而复大喜。吾之惋然者,世俗之私情;所为大喜者,纯甫当自知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吾安能小不忍于纯甫,不使动心忍性,以大其所就乎?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纯甫的老家是在山东武城,有人从武城来的时候就跟阳明先生说王纯甫辞官回家以后,他的这个父亲非常的不高兴,家里人对他这个辞官回乡非常有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惋惜,但是随后心中大喜,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一个好奇心,为什么一开始惋惜,随后又大喜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阳明先生说,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从南都来说,这个纯辅已经上任了,但是上下多不相能,意思就是说上下级的这个关系处理的不太融洽,阳明先生还是刚听到消息的时候很惋惜,随后也是大喜。</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阳明先生为什么一开始惋惜,后面又大喜,惋惜的到底是什么呢?</b></p><p class="ql-block">其实惋惜的那些都是世俗的私情。就如同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有的时候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原因错失了一些机会,也会很惋惜,或者看到别人因为某些事情而受害,也会很同情。很多时候,我们这份的惋惜和同情有可能会去到包庇和纵容,反而不能够帮助到对方。阳明先生在这里的两句话一开始心中惋惜,随后大喜。让我们清晰的看到,阳明先生不仅脱离了这个世俗的私情,反而把焦点放在纯甫的这个个人成长上面,磨难恰是我们成长的台阶,不经历磨难就不会见彩虹。当一个人在他经历磨难的时候,真的我们要大喜,要祝贺他,祝贺他中奖了,磨难才会让自己真正的成长突破。那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所有的成长都是在磨难中收获的,都是被逼到绝路的时候才开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我们继续往下看这一段原文,<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特别经典,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b>这一段特别经典,阳明先生上面说了,我不能够对你的这些情况有同情,而让你失去了这种动心忍性的磨练,只有经历这种动心忍性的磨练,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这就好比是这个金属冶炼的过程,那么金属要冶炼成钢,就要经过烈焰的这个煅烧,要受到钳锤的这个煅打,我们可以想象煅打的过程,这个金属是非常痛苦,然而在那个煅造者来看的话,他却非常高兴的看到这个金属越来越精纯,而且还唯恐冶炼锻打的不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等到冶炼完成,这个金属也会因为经历了这个挫折锻炼,最终成为精金而欣喜不已。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女排曾经是五连冠,这个五连冠是怎么出来的?那是靠在球场上像拼了命的磨练锻炼才能拿到的一个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企业的成功,他必然会经历所谓的磨难,不经历磨难的锤炼,是很难有力量创造更大的辉煌,磨难即是辉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上去好像有些成功的企业做的那么好,其实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表面。</p> <p class="ql-block">人家背后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代价,有多少的辛酸,我们这个是看不到的,但是这些的不如意、痛苦、失败都是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的过程都是为我们能够最终锻炼出真金来做准备的。所以,我们带着一颗感恩心,感恩我们所遇到的所有磨难,所有的不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段我成长的经历。那曾经我在国内参加了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参加完了以后没有什么收获,后来这个课程老师是新加坡的,他又在新加坡开课的时候,我就飞到新加坡去参加这个课程,当然这次的学习就收获特别大,回来以后跟我们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他们就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这次收获大吗?因为这次你自己一个人到新加坡,你这个付出的代价大,那么你的收获就会大,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往下看:<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某平日亦每有傲视行辈、轻忽世故之心,后虽稍知惩创,亦惟支持抵塞于外而已。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尝以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故无入而不自得”。</b>这一段阳明先生跟纯甫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有傲视同辈,轻视世俗的这种心理,就是觉得瞧不起别人的那种感觉,觉得自己有多么厉害,后来虽然警醒克制,但也只是在表面上应付搪塞而已。这个我自己非常有感触,我在刚刚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就知道做人一定要谦卑,不能骄傲,但是我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那颗傲慢之心,觉得自己有多么的厉害,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虽然有时候嘴上说我要谦卑,但只是在应付而已。直到后来自己不断的经历失败和挑战,才终于体会到人生大病一个字“傲”。</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也是在被贬贵州龙场,在龙场待了三年,那三年可以说是阳明先生尝尽了各种的苦难,然后才真的有所体悟,他真的相信孟子所讲的生于忧患的说法是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b>这是我们上学的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一段文言文,那个时候我们就在想,这个是真的吗?很多人可能还会怀疑,其实阳明先生经历了贵州龙场三年的磨练以后,他相信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不是骗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庸里讲<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b>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就把那个心安住在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不要老想着别的。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故无路而不自得。</b>任何时候保持这样的中庸之道,那么就必然会安然自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接着说:<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b>就是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学习圣贤文化致良知的,而不是找外部的原因和理由,让自己做不到,这个特别重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我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就说,他这个做了计划以后,计划完不成,他就告诉我,老师这个现在变化太快了,这个计划不如变化快,所以这个计划没有完成。我就告诉所有的同学说,我听说好像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面,我们要考虑的不是变化太快,我们的计划完不成,而是要考虑如何在这样一个变化快的背景下把我们的计划做好,甚至我们都要把这个变化计划到我们的计划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在这里就跟纯甫说,任何背景都要去做好,都可以致良知,所以面临那些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是真正让自己成长的台阶。同时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素其位而行,还要素其位而学。不要遇到外界的环境变化就逃避,就埋怨别人,在任何的一种情况下,先做到这个背景下的最好。让自己做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这个背景下的最好水平。</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下一段原文:<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向尝为纯甫言之,纯甫深以为然,不审迩来用力却如何耳?近日相与讲学者,宗贤之外,亦复数人,每相聚辄叹纯甫之高明。今复遭时磨励若此,其进益不可量,纯甫勉之!”</b>这些话,其实阳明先生跟王纯甫说过,当然后来我们知道王纯甫是没有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说,我曾经跟你说过这些话,你也非常认同,不知道你近来这个用功的程度如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在一起论学的人当中,除了宗贤以外还有其他学生,每一次聚会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赞叹纯甫你的这个学问高明,而且你如今又遭到了如此的磨砺,我相信你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你一定要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先生不仅给纯甫鼓励,还从不同的角度去支持纯甫,先生继续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汪景颜近亦出宰大名,临行请益,某告以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b></p> <p class="ql-block">汪景颜也是这个阳明先生的一个学生,他在出任大明县知县的时候,临走的时候去请教阳明先生,阳明先生就告诉他这个一个人最重要,他是这个气质的变化,变化气质这就是一个呈现,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透过化掉自己的习性和习惯,才可以变化这个气质。如果我们的习惯不改,就不会有真正的实质性的变化,同时我们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你都可以做到的,平时是没有事儿的时候都是可以做到的,那么关键的问题是在你遇到情况的时候,遇到磨难的时候,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你能不能够继续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阳明先生说,只有当你遇到利害,经历变故,遭受屈辱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出一个人修行他到底是怎样的。如果你平时这种情况会愤怒,这个时候你不愤怒了,平时你忧惶失措,你不忧惶失措了。这才是功夫长了,这才是我们真正下工夫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何事上磨练,阳明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遇到境界的时候去用力。</b></p> <p class="ql-block">我也经常跟我们同学们说,平常做到应该的,那是正常的,因为没有问题,本来就应该做到,但是遇到困难,遇到不如意,遇到挑战,甚至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你依然能够做到,这样的做到一次抵得上100次,1000次、1万次,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我们内心是否强大的时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通过阳明心学的学习,我们每一位同学平时在遇到让我们愤怒的事情的时候,学了阳明心学以后,能够看自己不抱怨甚至不愤怒了,甚至不仅不抱怨,不愤怒,而且还很感恩对方立刻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这样的话就好了。其实这个磨难是成长的台阶,而这个烦恼也是我们智慧的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下面一段原文:<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景颜闻之,跃然如有所得也。”</b>事情千变万化,但不管怎么变,不管这个事情怎么变,阳明先生跟我们说不外乎喜、怒、哀、乐四者。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这些感受和体验全部来源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我们的标准,我们的经验,我们由此可以真正的看到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从而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感受和成果。如果我们想要成果不同,我们就要改变或者调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真正诚其意,正其心,这才是那个为学之要,为政之要,汪景颜听了这些以后特别的兴奋,而且收获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接下来看最后一段,<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湛甘泉当年是阳明先生的一个好朋友,他们两个曾因经在一起论学:甘泉近有书来,已卜居萧山之湘湖,去阳明洞方数十里耳。书屋亦将落成,闻之喜极。诚得良友相聚会,共进此道,人间更复有何乐!区区在外之荣辱得丧,又足挂之齿牙间哉? </b>最后这一段,我真的是非常赞叹阳明先生的这种思维模式,他要是说一件事,他就说的透透彻彻,滴水不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后面的这个文章我们还会体会到这一点。那最后一段还是在责善王纯甫,整个一篇文章都是在责善的一篇文章。湛甘泉就是来信,他已经在萧山的这个湘湖旁边,在那儿居住了,那里离阳明洞只有数十里,他的书屋也马上落成了,先生说我知道以后非常高兴有机会可以在一起,在一起干什么呢?后边这两句很重要:“</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共进此道,人间更复有何乐,区区在外之荣辱得丧,又足挂之齿牙间哉</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一起干什么?</span>志同道合,一起讨论圣贤的学问,一起成长,人间哪有比这样的事情更开心的事情,更喜悦的事情,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结尾的这句话很重要,<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区区外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牙?”</b>说了那么多,最后的落脚点是身外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真正看到阳明先生他的内心的那份淡定,然后才能够全方位的责善王纯甫。</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对整篇文章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我们确实看到了阳明先生那一颗慈悲之心,利他之心,同时也看到了阳明先生的内心的那份坚定和智慧,先生也给我们指出了一个下工夫的方向,<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为学之要到底在哪里下工夫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到底要去突破什么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其实真正突破的不是外在的这些事儿,而是我们内心的那个贼,内心的那个喜怒哀乐,内心的恐惧、担心、害怕、压力、不舒服,所以跟外在的事情没有关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那么我们遇到一些不如意和磨难的时候,这个才是真正下工夫的地方,所以,“素其位而行,素其位而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的原文导读就到这里,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同学们的用心聆听,同时我想在这里发起一个让身边多一位致良知的中国人的活动,让我们在这一周每一位同学都影响身边一位朋友,走进我们的致良知线上公益课程,让身边多一位致良知的中国人,让更多的人牵手圣贤,共致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恩大家。</p> <p class="ql-block">备注:导读文字来自致良知教育研究院公众号博仁老师导读语音转文字。</p> <p class="ql-block">博仁老师导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