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文正公献南园巽隅之地,苏州州学建立。延胡瑗为师,设经义、治事二斋。岁月颠簸而校园依然倔强成长,人才辈出传为美谈。至光绪三十年(1904),苏州府学停办,历时869年。原址改办新学——江苏两级师范学堂,苏州中学新学从此发轫,校史翻开了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青衿采芹”被寓意学子入学,或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古时学宫有泮水,传说学子入学时会到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子上再去孔庙祭拜,这一过程称为“采芹”。其中承载着学子们勤奋、智慧和感恩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新学”一百二十年庆正值我们入学六十周年。对于母校,老三届的情感是最为复杂的,一切都缘于这动荡的岁月。在母校生日的这一刻,让我们忘却一切该忘的,重拾起一切美好的,怀着虔诚与感恩的心情再次游走于这美丽的校园,认识这“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的百年名校、千年学府。</p> <p class="ql-block">苏中校门我们出入了四年多,至今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当初称“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改成了“江苏省苏州中学”。</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苏州中学校牌为苏中33届校友胡绳先生于1994年回母校时所题写。</p><p class="ql-block">胡绳(1918年-2000年),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校门左侧嵌入墙柱内的花岗岩校牌“苏州中学”四字由首任校长汪懋祖先生于1927年题写并制作。</p> <p class="ql-block">汪懋祖(1891~1949),苏州人,教育家,苏州中学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先生13岁中秀才,15岁入苏州府中学堂,毕业于江苏高等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至天津入北洋高等学校工矿科。民国5年赴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学士教育院,受教于杜威,获硕士学位,后被哈佛大学聘为研究员。民国9年回国,历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兼教授、江苏省督学等职。先后加入中国科学社、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学会、儿童教育会、乡村教育社、职业教育社等学术团体。民国16年7月,辞去大学教授及督学等职,返家乡创办苏州中学,首任校长。在其主持校政的三年半中,聘请陈去病、钱穆、吕思勉、吴梅、吕叔湘等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力求将苏州中学办成学术化的学校。他主张教育应源于生活而改造生活,并对教材、德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加以研究,作出显著成绩,学校声望日隆。民国19年被全国教育学会聘为专家会员。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大等高等院校教授。抗日胜利后,返回苏州,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民国38年1月10日病逝于苏州。著有《美国教育彻览》、《教育学》等。</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苏州文庙南“德侔天地”牌坊。</p><p class="ql-block">苏州文庙,又称苏州府学,始建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由范仲淹在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址上创立。文庙历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形成了以两条中轴线为标志的两大建筑群体。左路是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建筑群,右路是以明伦堂为中心的府学建筑群,呈现出“左庙右学”的布局。所以最初苏州中学的大门应该由此而入的。</p><p class="ql-block">此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毁于文革。2002年在原址上重建。</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上书“道冠古今”。后人用“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来赞誉孔子,认为他的贡献和影响如同天地般广大,其主张自古至今都是最好的。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孔子个人道德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其思想影响的肯定,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和智慧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牌坊南有一照壁,上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1月份 ,康熙首次南巡返程路过曲阜,在孔庙行了三跪九叩大礼,并书写了“万世师表”四字。之后,清政府将“万世师表”四字复制到全国所有的孔庙,成为各地孔庙之统一标式。</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7日为苏州中学新学120年纪念日正日。清晨,一批苍苍白发的老者按计划聚集于文庙大成门前,他们代表了六六、六七、六八三届二十四个班级的同学为母校庆生。</p> <p class="ql-block">筹委会为大家准备了四件套: 围巾、校徽、纪念卡和胸牌。校徽可真有点意外啊,曾记否,六十年前当我们因胸口这苏高中的校微引来众人羡慕的眼光时是何等的自信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纪念活动第一项为拜谒孔子雕像,所以围围巾捌校徽整衣寇是全体统一的准备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按66、67、68届先后列队,大成门内鼓声响起,众人鱼贯而入。</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又称戟门,因其中设有24戟的仪仗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范仲淹在任知州时创立,</span>现存的大成门重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代也曾进行过大修。硬山顶,面宽5间,戟门东西各三间称为掖门,其中东首第一间于五十年代拓宽人民路时拆除。</p> <p class="ql-block">过大成门越棂星门来到大成殿广场,一派庄严肃穆之景象,高大的银杏树一片金黄色尤为漂亮。大成殿前庭种植的这银杏六株,其中四株饱经沧桑,都是百年古木,年龄最大的是寿杏,植于南宋淳熙年间,距今已842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们身后这刚穿越的棂星门也是苏州文庙之特色。棂星门一般为封建帝皇陵寝建筑,传说是按神话中的天门设计建造的。因为孔子被尊为孔圣,与皇帝并列,故享受此殊荣。苏州文庙的棂星门,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明成化年间重修。门高8米,宽25米,8柱,7间,构件雕刻有龙、凤、鹤、云、花卉等图案。三座门间以影壁四座,影壁下承须弥座,上覆灰瓦,纹饰精美,古意盎然,是江苏省现存诸文庙棂星门中最为精美的。</p> <p class="ql-block">棂星又称文曲星,因孔子被认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文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按说这棂星门应在牌坊后大成门之南的,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庙部分被改建为工厂后,将原位于新市路口的棂星门拆除,移建至大成门内,于是形成了大成门在棂星门南的奇特格局。</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广场竖有一尊孔子雕像。雕像由香港孔教学院长湯恩佳捐赠并题字《孔子圣像》。</p> <p class="ql-block">孔子圣像前供有花篮,花篮两挽带分别书有“孔孟之道尊师重教”及“苏州中学老三届同学敬挽”字样。</p> <p class="ql-block">全体三鞠躬~</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重檐庑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五十根擎天大柱全系楠木。该殿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历代修缮不断。</p><p class="ql-block">苏州文庙大成殿设有全国最大孔子单幅磨漆画像。孔子圣像正中上方悬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匾,右上方悬光绪皇帝御书的“斯文在兹”匾,左上方悬嘉庆皇帝御书的“圣集大成”匾。圣像前楠木大柱上还分挂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各一对。</p> <p class="ql-block">文庙“四配”圣像。“四配”是孔庙配享从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地位受享的四位圣人,分别是亚圣孟子、宗圣曾参。</p> <p class="ql-block">以及复圣颜回、述圣孔伋。</p> <p class="ql-block">拜毕孔子,向西进入府学部分。首先见到的是“端石”和“廉石”。</p><p class="ql-block">瑞石是明代天启年间疏浚河道所出之太湖石,时任巡抚周起元置其府学院内,当值府学大修告竣,此石夜间“有光烛天”,被认为是祥瑞之象,故名其为“瑞石”。周氏为官清廉,深受民众爱戴。</p><p class="ql-block">廉石为见证东吴郁林太守陆绩两袖清风的“压舱石”。 陆绩任满还家时,因全部家当不满一船,船吃水太浅无法航行,便让船工搬了一块大石头压舱。回乡后,陆绩事迹成为美谈,压船的巨石,被人们收藏起来,称为“郁林石”。后来,苏州状元吴宽作《廉石记》,此石遂被称为“廉石”,被后世文人视为为官廉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然后众人由南而北经过“七星桥”。</p> <p class="ql-block">七星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并在明宣德二年(1427年)由巡按御史陈敏重建。桥长35米,宽3.10米。七星桥的七孔象征着实现科举功名的七重难关和中第后的荣华富贵,这在其他孔庙中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科举功名的七重难关包括:院试,通过后成为秀才;乡试,通过后成为举人;会试,通过后成为贡士;殿试,通过后成为进士;朝考,进士通过考试确定其在朝廷中的具体职位;散馆考试,对新进官员的进一步考核。大考,定期对官员进行的考核,决定其晋升或降级。</p> <p class="ql-block">七星池中的硕鹅多年来一直是明伦堂前的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前向府学(苏州中学)之创始人范仲淹老先生三鞠躬。</p><p class="ql-block">明伦堂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并在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吴县知县刘垣重建。明伦堂内部供奉着宋代贤臣、文庙府学创始人范仲淹的塑像。</p><p class="ql-block">“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学者三代共知,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名于上,小民亲于下”。</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校时明伦堂是作为体育馆使用的,经常在里进行排球比赛印象特别深刻。</p> <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同治年间重建,保持了明代重修时的风格。堂内供奉着范仲淹的彩塑像,上方高悬“一世之师”匾额,塑像两侧的楹联取自其名作《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p><p class="ql-block">两旁配有范仲淹文官图和武官图。</p> <p class="ql-block">塑像一边为文官图。</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在宋代,“文正这个谥号是授予文官的最高等级,皇帝是不肯轻易给人封的,整个宋代得到这个称号的也是寥寥几人。据说,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这个封号的人。</p> <p class="ql-block">塑像之另一边为武官像。</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武官经历主要集中在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西北边防事务。他采取了“屯田久守”的方针,通过修筑防御工事和加强军事训练,有效巩固了西北边防,对宋夏战争的议和起到了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p><p class="ql-block">范仲淹于北宋皇祐四年病逝于徐州,享年64岁,死后葬于洛阳。该神道碑由欧阳修撰文,细数范仲淹身世及一生的丰功伟绩,评价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原碑文为隶书,由宋时著名书法家王洙书写,立于河南。后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又重刻此碑竖立于苏州天平山范家祖坟内。</p> <p class="ql-block">学校为我们开启了苏中南大门,由此我们进入了母校本部。</p> <p class="ql-block">迎面而至的是一尊待揭幕的新建纪念碑塔。</p> <p class="ql-block">碑塔形似校史馆内之“毕业纪念塔”。碑塔正面刻有“百廿纪念”四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搭一侧撰刻有碑文一篇,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母校原有“创校纪念碑塔”一座,立于一九三一年。造型典雅,铭文庄严。师生过此皆敬礼焉。然诚如吴人陆龟蒙所云,碑者悲也。及至文革碑塔毁于一旦,碑文竟遭琢毁,仅存碑柱圮倾于道山西坡。今为庆贺百廿校庆,母校筹划重建碑塔,初闻此议,泪流满襟,犹忆五十八年前碑塔遭毁之时,余正就读于母校也,虽不以毁碑为然,然亦未敢挺身呵止。今虽头白,犹怀愧疚,故余对母校建碑之议亟表赞成。孔子曰“知耻近乎勇”,重建此碑乃知耻之举也。缅怀母校历史,远有范文正公“宁呜而死,不默而生”之训,近有汪懋祖校长勿长其暴戾之习之诫,此乃吾辈理应恪守之传统也,凡我苏中校友可不勉乎哉!</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届校友莫砺锋谨撰 同届校友葛鸿桢书丹。</p> <p class="ql-block">碑塔另一侧刻有“源远流长”四字。</p><p class="ql-block">莫砺锋,苏中六六届校友。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梅庵书院首任院长。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务。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p> <p class="ql-block">碑塔又一侧刻有“三吴毓秀”四字。</p><p class="ql-block">葛鸿桢,又名泓正,号省之,苏中六六届校友。自幼酷爱书画,曾先后问道于邬西濠、费新我、张辛稼、吴养木、沙孟海、林散之、张继馨等江南名家。</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受业于欧阳中石教授,后由启功先生亲自介绍,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p><p class="ql-block">现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原苏州市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下一个环节是“进学斋,见先生”的致礼仪式了。一行老头老太们移步至“来秀坊”前,先按届次来个合影。</p><p class="ql-block">“来秀坊”是苏州中学的大礼堂,也是校园舞台的所在地。来秀坊之名与英文名 “LIVE SHOW FUN” 音似意似,直译为 “现场表演乐趣”,反映出苏中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我们“二七班”的伙伴们也来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在校时开个大会都在饭厅里进行的,或坐于长凳或从教室自带凳子。现在之场面自然是天壤之别啦~</p> <p class="ql-block">前排为苏中校领导以及比我们更老的老先生。</p> <p class="ql-block">首先让我们共同追忆己故的老师和同学。是啊,此时此刻心情是沉重的。老师们剩得越来越少,同学们走得越来多了……</p> <p class="ql-block">在校的青葱学子为我们齐颂 “范文正公创校礼赞”。</p> <p class="ql-block">有我们当初的影子吗? 年轻真好啊!</p> <p class="ql-block">苏中周祖华校长讲话。</p><p class="ql-block">有一段话印象挺深的: 苏州中学虽然在苏州仍至江苏有他的地位和影响,但比之当初苏州府学紫阳书院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差距很大的。可见校长之追求,希望母校腾飞啊!</p> <p class="ql-block">陈兆立老师讲话。</p><p class="ql-block">陈老师的讲话是脱稿的,并且和他的课堂教学一样都讲在要点之上。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一样,从大学毕业进苏中正是我们在校期间,他参与了我们的校园生活,目睹了文革浪潮,理解上山下乡,知晓再学习再就业……</p> <p class="ql-block">学友代表吟诗作对叹人生,之乎者也颂母校。</p> <p class="ql-block">各届代表和诗,兴奋之情好似就差那么一杯酒了~</p> <p class="ql-block">见先生自然要赠礼。关于礼品真要感谢筹备组的一片苦心了: 一只篮子装有束脩六礼。</p><p class="ql-block">束脩六礼包括: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等组合。</p> <p class="ql-block">按现代人来说这礼品不实惠,还挺沉的,老师拎在手中走路还不便。但毕竟这心意在啊,真想问问张老师,您学生无数,受此大礼毕生第一次吧?</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我们的班主任,于我们大姐般的存在。说实话,今天我们二七班学生代表们前来,主要缘于张先生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苏中的操场地点大小都没变,只是地面铺上了鲜艳的塑胶跑道。</p> <p class="ql-block">一边增加了段不长的检阅台。</p> <p class="ql-block">篮排球场地也没变,但不再是黄灰的沙地。</p> <p class="ql-block">香樟大道南端西侧有一座很漂亮的体育馆,内部是一片高标准的篮球场,南北两边是有十阶座位的看台。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前国家奥委会主席袁伟民为体育馆题写了馆名。袁伟民是苏州中学58届校友。他带领中国女排,力挫群雄、大扬国威,勇夺“五连冠”,成为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p> <p class="ql-block">体育馆前来个全体老三届代表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原副校长,苏州道山教育文史研究会会长,苏州中学校史研究室主任丁云衍老师来到大家前攀谈起苏中的过去现在。</p> <p class="ql-block">始料未及的是丁老师竟提出愿送给现场同学们人手一册《云言苏中》。</p><p class="ql-block">《云言苏中》是丁老师之心血之作,送给每一位深爱苏中的学子,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愿望。</p> <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p><p class="ql-block">你想了解苏州中学吗?</p><p class="ql-block">你想知道苏州中学的过去和现在吗?</p><p class="ql-block">你想探究一下其千年教育足迹吗?</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携手走进“云言苏中”,</p><p class="ql-block">你会看到一些你不一定知道的人、事、物。</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此书仅为第一辑《科举时代》,后面的还能看到吗?</p> <p class="ql-block">所谓“重游泮水”简单的解释不就是再到泮池吗? 光说泮水还挺文绉绉很有诗意,但说实话我就真想不起泮池在哪里。今天到此才发现这不就是曾经有一个做草绳机的工场吗?那时我们是有劳动课的,我们会分别从事翻砂工或是钳工的工作。劳动间隙我们会池塘边玩,现在大名鼎鼎的姑苏平江图就是在那时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古代地方的学校会称“泮宫”或“泮林”,俗称学宫。泮水指泮宫之水,泮池为泮宫之池。这里泮宫之碑坊已不在(在校史纪念馆内有仿制碑坊)而泮池依旧。</p><p class="ql-block">泮池碑后有碑文: 自有府学,即有泮池,盖为辟雍之半也。当在北宋景祐初范公立学之始,为方便出入,池上初为木桥,宣德初木朽而易为石。桥三栱相连,砖石为之,两侧有栏,水植芹荷,微风漾波,清香远播,为学中一景。碑阳大小文字均出自泮桥北端桥墩刻石。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大修,今桥乃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建者。</p> <p class="ql-block">远处即为泮桥。</p> <p class="ql-block">泮桥侧有一石墩,上书“再植桧”三字。</p><p class="ql-block">一旁石碑说明为:桧,一称桧柏,此乃古老树种。《诗经》中即有“淇水滺滺,桧揖松舟”之句。朱长文、吴宽、王汝玉等人诗中均言及范文正公在苏州府学手植桧树。文徵明更以桧树喻文正“高标”、“气节”予以盛赞。欣逢文正公1030华诞再植桧树,寄景行维贤之意。已亥年秋记之。</p><p class="ql-block">细看附近树木似无桧柏之树,无论问校内师生居然都不知此事。</p> <p class="ql-block">好在过后找到一张照片,图中可见再植之桧柏,可见此树没有成活。碑尚在而树不见甚是可惜。</p> <p class="ql-block">泮桥之正南面,有一玲珑石巨峰。据说在2021年秋为庆贺苏中府学986年新学117年由1991届同学以纪念毕业三十周年特在母校安置的。此石总高6米,重达30吨,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这块“重游泮水之纪念板”让各位老三届学友们签字留念,是否有一点大款明星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这个纪念板设计得很是别致,引来众多学友们在此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二七班的同学们,再来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九十四岁的何介雄老先生是今天的寿星,整个人就是六、七十岁人的样子,说话声音宏亮,记忆清晰,思维敏捷,真是好羡慕。</p> <p class="ql-block">黄同学在给何老先生朗读因拜读何老师之文后有感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读何介雄老师文》</p><p class="ql-block">青青子衿书诵馨,</p><p class="ql-block">“泮水重游”彩缤纷。</p><p class="ql-block">孰料“三届”味杂陈,</p><p class="ql-block">九三恶迹万年痕。</p><p class="ql-block">尊孔敬范古道本,</p><p class="ql-block">仁义鸣墨今罕闻。</p><p class="ql-block">府学千载浩气隆,</p><p class="ql-block">乾坤清朗芳永存。</p><p class="ql-block">是否发现一位读得挺得意,另一位听得很满意...</p> <p class="ql-block">泮池北岸疑似原先劳作工场之处(或者更早为学宫牌坊之处)变成了一座范斯沃斯风格的建筑: “道梦空间”。这是一处融读书学习、对话交际、碰撞思想、修养身心、调节性情、涵养精神的综合性生活社区。</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内容是《我家的红色宝藏》——《共产党宣言》特展。</p> <p class="ql-block">而前不久我来时所见为“价值观澄清——人生拍卖会”。</p><p class="ql-block">基于“道梦空间”的明体达用、空间融合、学道还淳、书院精神与大学境界,或许就是一个学校应该追寻的理想教育。</p> <p class="ql-block">这种思想交流的社区生活也正如泮池河边那石块上所刻苏中首任校长汪懋祖先生所言要“活泼泼地”~</p> <p class="ql-block">泮水附近之“泮水居”是师生食堂。泮水居之副标题为“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出自《诗经》《鲁颂泮水》之首句。</p> <p class="ql-block">今日之生日大排面是母校免费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食堂附近的学生宿舍名曰“采芹园”,副标题依旧为“思乐泮水,薄釆其芹”。在母校的衣食住行,一切皆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吃过生日面午后便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了,一路漫步至尊经阁。</p><p class="ql-block">尊经阁始建于北宋,初称六经阁,元朝改称尊经阁,是一座两层重檐式建筑,主要用于藏书。该建筑历经数百年战乱风雨,最终在文革后的1979年春天被毁。2013年重建,且尊经阁被正式改建为苏州中学校史馆,牌匾“尊经阁”三字由钱穆老先生题写,两旁的对联为:“乐圃德渊遗迹,绪山窿石清芬”。落款为陆润庠撰书。</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尊经阁的位置就是我们在校时的饭厅(兼会堂)。饭厅很大也很破,每每中午中餐时间大家就纷纷涌向这里。先到蒸架内寻找自己的饭盒,然后到餐桌上满八人开始分菜,脸盆里装的是蔬菜,碗中装的是荤菜...</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前草地上有一人刻有“爱”字的大石。一边注有近年来各届校友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团体支持苏州中学教育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各类奖助学基金状况。</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上下两层。入门首见“泮宫”牌坊的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一边为江苏师范学堂牌坊的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江苏师范学堂三“人杰”》(油画像)</p><p class="ql-block">1904年,苏州中学前身江苏师范学堂建立。学堂延请金石家罗振玉(中)为首任监督,并聘任日籍文学家滕田丰八为总教习(右)、国学大师王国维(左)为中方教习。江苏师范学堂的“新学”实践开启了现代教育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毕业纪念塔”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毕业纪念塔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捐建。</p> <p class="ql-block">“府学师儒表”</p> <p class="ql-block">苏州府学首任教授胡瑗简介。</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出的校友,如秦邦宪、匡亚明、汪伯乐、顾容川、陈唯吾等。</p> <p class="ql-block">二楼中间塑有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之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边为苏州中学组建和首任校长汪懋祖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塑像之后为院士精英墙。</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从苏州中学走出的六十三位中外院士及各界精英。</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31届的钱伟长、43届的李政道、62届的金人庆及更年轻的87届庄小威……</p> <p class="ql-block">相信苏中的在读学子们在这里会得到某种启示、自信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三首校歌是系列传承的故事,他们是: </p><p class="ql-block">《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创作于1911年左右。</p><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校歌》,创作于1927年。</p><p class="ql-block">作词者汪东为中国近现代词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大共和日报》总编辑、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12年经黄侃、柳亚子、叶楚伧介绍加入南社。又任中央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及重庆复旦大学教授等。</p><p class="ql-block">作曲者程懋筠,民国著名音乐家,曾为《三民主义歌》、《国立中央大学歌》、《国立中正大学歌》及《全民抗日歌》作曲。</p><p class="ql-block">《苏州中学校歌》,创作于1988年。</p><p class="ql-block">作曲者徐乐,作词者蔡大镛。蔡老师曾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学者。这次没能见到他甚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走出尊经阁,校内自由行才开始。母校还有哪些地方一定要去的呢? 下一篇再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