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净居寺

庐陵山水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末,逛青原山风景区。进入净居寺,久久徘徊,不忍离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初名“安隐寺”,占地面积2100余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由佛教南宗六祖弟子行思禅师创建,是佛教禅宗青原派系祖庭,并由此分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个宗派,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寺内藏有《佛祖道印》和《藏经》各一部。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净居寺”、“大雄宝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初名“安隐寺”。唐开元二年(714年),行思禅师受六祖慧能嘱托,从广东曹溪山南华寺来到江西青原山,开辟佛教道场,弘扬“顿悟”禅法。行思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1年)圆寂,唐玄宗“敕赐建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于青原山净居寺后,世称佛教禅宗七祖。唐天宝八年(749年),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因海风受阻,中途折回,由广州、韶关、赣州到吉安,住安隐寺,与日本随行僧使普照拜谒了“七祖塔”。会昌年间(841—846年),寺被毁。大中五年(85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赵曙赐额‘安隐寺”。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改赐“净居寺”。此时,净居寺僧徒达千余人,为江西一大名寺,中国南方主要佛教道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元末为战火所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九年(1376年),僧师巩复修。正德九年(1514年),王阳明知庐陵县时,常来借僧舍设堂讲学。因此净居寺遂有“儒佛辐辏,荆杏交参”之誉。明末战乱,寺又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以后,眉庵、笑峰、药地、高光等相继任住持。笑峰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1657—1659年)期间,重修毗卢阁,并倡修延寿堂、传心堂,创修《青原山志》。高光先后主持净居寺三十多年,直至建国前夕,陆续修茸了观心堂、斋醮堂、功德堂、七祖塔、药树堂、宝镜堂、大雄宝殿、念佛林和客堂,重建了大殿、山门、祖堂及佛像,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重修《青原山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后,寺虚殿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革”中,寺内佛像全毁,净居寺建筑几乎全被荡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以后,吉安市开始对净居寺进行修复,至2007年,净居寺配合青原山风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共有三重山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重山门是青原山景区路边的红亭,第二重山门是的“祖关”,第三重山门是弯过一座屏风似的小山,也是真正的山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左为象、右有狮、後依安隐、前仰侍郎。整座寺庙座东南朝西北,占地二十余亩。为面阔三间,三进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庭院特色。以大雄宝殿为中轴心,天王殿、毗卢阁居中,功德堂、祖师殿、禅堂,斋堂、伽蓝殿、客堂、地藏殿整齐地分布两侧。放生池左上角引来青原溪活水,四拱桥把大雄宝殿分别于天王殿、禅堂、毗卢阁和斋堂相连[2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主要景点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宝殿,进深五间,长约25米,宽约20米,面积达500多平方米,三尊佛像正中而立,两侧18罗汉,各具异态。在大雄宝殿两侧外墙壁上有4块石碑,上面刻着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的长诗的部分诗句。诗题是《次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全诗46句,230字。诗中写了当时吉州的繁盛:“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写了青原山佛门的渊源:“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写了行思七祖的禅理:“庐陵米贵贱,留与后人猜”;写了青原派系的传人:“石头麟一角,道价直九垓”等。黄庭坚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出任泰和县令。因为极爱吉州的山山水水,多次到青原山拜谒净居寺,并为友人周元翁写了这首诗。19年后,永修人王子骏求他书写。后人将其墨迹刻在8块青灰石板上,嵌在大雄宝殿外墙上永久留念,可惜年久风化,剥蚀严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毗卢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毗卢阁位于大雄宝殿后,长约30米,宽约23米,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面积达680平方米。毗卢阁里面供奉的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代表的是佛教真理凝聚时所显现的佛像。相传当年七祖建此庙时,因交通不便,运输建材困难,便有神仙暗中帮忙,所有木材均为仙人从井中源源不断运来,取走一根又从井水中冒出一根,帮助七祖建成此庙。寺庙建成后,有人对此井喊了一句:“不要了,木头够了”。于是这井中便横枕了一根木头,出不来,下不去,所以,该井称为“出木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王殿长约18米,宽约15米,正面供奉的是弥勒佛,其左右两边是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受佛嘱咐,镇守山门,护法安僧,平戈永太平。在弥勒佛背后供奉的是韦驮尊者。他原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神将,其像庄严肃穆。他是菩萨化身,手持宝杵镇魔,拥护佛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王殿旁边的的殿内,有一株高大挺拔的罗汉松,相传为七祖亲手手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七祖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祖塔及护塔阁占地面积达240平方米,塔高3.5米,系花岗石结构,为正五边形造型,高5层,尖顶,护塔楼阁亦为花岗岩结构,塔身正面镌有“唐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等字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开元28年(738年)12月13日,行思升座佛堂,跏跌圆寂,终年68岁,葬于毗庐阁右后山。次年乾符年间(874-879年),僖宗赐予行思谥号“弘济”。唐玄宗“敕建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先后曾遭六次毁灭性的破坏,文革”期间,少数人曾用炸药把七祖塔炸毁,毗庐阁内藏的万卷佛经全部散失,大雄宝殿被农民用做牛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祖塔前有著名的卓锡泉和倒插荆,细细品味,故事悠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内有三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绝:墨迹冠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第一重山门上的“青原山”三个字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所题写,字体厚重有力;第二重山门的“祖关”二字由唐书法大师颜真卿手书;还有黄庭坚的诗碑,并称为“青原墨迹四宝”。《青原山志》中就收集了500多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绝:古木奇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王殿前面的两株古柏树是当年行思禅师亲手种下的,两株柏树的主干和树顶多已枯朽,却像两位相互守望的老人倔强地屹立于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绝:建筑妙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净居寺建筑巧妙的设计和独特的构思。寺院整体格局带有明显的江南庭院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