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结

东篱听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近日,与几位同道学友共读、分享了阳明先生《传习录》中《语录拾遗》一文,感悟颇深。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友侍,眉间有忧思。(王阳明)先生顾谓他友曰:‘良知固彻天彻地,近彻一身。人一身不爽,不须许大事,第头上一发下垂,浑身即是为不快。此中那容得一物耶?”大家对此段话各有见解,如一友说:“此人因一缕头发垂于脸庞而心生烦恼。”又一友说:“一缕头发垂于脸庞便使人不悦,可见心胸狭隘,连几根毛发也放不下。”更有友人言:“人的良知犹如一面明镜,稍有尘埃便能察觉,这粒尘埃就像引发浑身不快的那一缕头发。”——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不禁令我回忆起四十年前,一九八五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也就是送走了母亲的那天夜晚,姐姐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炕头,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孩子,坐到姐姐身边来,有件事早该让你知晓,只是姐姐一直不敢说,母亲也曾叮嘱过我,待父母离世后,才让将真相原原本本地告诉你。”我凝视着姐姐的眼睛,急切地等待着她的讲述。“说吧,姐,我听着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想,这大概不是关于钱财或房产的事。姐姐含着泪,颤抖着声音说:“孩子啊,你并非爹娘的亲生儿子,而是父母二十年前抱养的孩子。”这个消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自过了十三岁,我就隐隐约约感到,周围同龄人的父母都比我的父母年轻了许多,且他们兄弟姐妹之间年龄相差不大,而我却比姐姐小了整整十五岁。这些疑团足足困扰了我七八年之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我是三妗子所生吗?”“不是,三妗子只将你奶养到两岁半,之后你便被父母接回家中,由他们养育了十七年。”随着姐姐的叙述,我的身世之谜逐渐揭开,多年的困惑也随之解开。“抱养你时,父亲已五十五岁,母亲四十九岁。你四岁时,我十九岁便出嫁了。”姐姐的话语,让我对自身身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解开了我心中的诸多疑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怪同龄伙伴的父母个个都年轻力壮,而我的父母却步履蹒跚,年老体弱,最终双双病倒,如同天塌一般,将我逼入生活的绝境,使我进退维谷,难以抉择。这一切,我曾在《失色的童年》《苦涩的岁月》《金色的年华》等一系列文章中详细记录。或许是因为上天的眷顾,姐姐姐夫的全力支持,以及身边无数贵人的鼎力相助,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让我在历经磨难之后才有了今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九八六年前后,有人在同学家中暗中打探我;一九八八年深秋,有人捎信要见我;一九九八年,在我外甥结婚当天,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太太坐在姐姐家院子里,久久地注视着我和妻、女。二零零六年五月,我出差在外,一名女同事打电话告诉我,有一为身材不高,大约四十多岁的女人带着一个女孩,提着礼品来到办公室找我。我问:“是我姐姐?你问问她是哪门子姐姐?”我初步判断认为这应该是我的亲姐姐。“礼品不要,招待她们吃了饭,让她们回去吧,我不愿认她们。”实话说,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愤怒,包括从未谋面的亲生父母,他们何以如此寡情薄义?在我无依无靠、忍饥挨饿、挨冻受苦、几近辍学时,他们又在哪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想着想着,我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五味杂陈,难以言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