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曾写过几篇孤独的话题,<br>孤独一词仿佛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br>孤独,是个人的体验,也是群体的困境。我们常常对孤独有着抵抗,有着惧怕,尝试以各种方式逃避孤独,可在深夜里、独处时、喧哗间,孤独又总会与我们不期而遇。<br><br>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语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对孤独一词有着谬误。我们看群树成林固然是美,但孤树挺立于园中又何尝不美?我们看白鹭群栖固然是美,但独鹭浅行溪畔又何尝不美?群峦叠峰是美,一山又何尝不美?孤独时,景物尚能呈现出如此美感,人又何尝不能?<br><br>凡人的寂寞与哲人的孤独并不能混为一谈。<br>真正的孤独,并非常人的寂寞。它是一种深入自己,持续若干时间没有别人涉入的意识状态。孤独之人,往往拥有极大的宁静,也拥有着特殊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孤独不是要消解,而是要完成。<br><br>人们在面对孤独时,常常会有三种层次,而这三种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喜欢独处的人,孤独时,会感到痛苦与不适;习惯了孤独的人,能够跟孤独和平共处;而真正懂得孤独的人,能够玩味孤独、欣赏孤独,并在孤独中获得更自在的人生。 <br><br>孤独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拆开来讲:<br>孤,是王者。独,是独行。<br>孤独意为,欲为王者,须先独行。<br>但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惧怕孤独,从未走进孤独深处。只是浅浅的尝了一口孤独,便觉得滋味堪苦。<br>真正走进了孤独深处的人,将体会到逍遥自得,欢喜成灾。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br>那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若一直站在凡人寂寞的姿态上去看待哲人的孤独,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br>孤独深处,有一种寂静又自由的状态。常常被那种孤独深处的美所吸引,不会有多余的念想,只有与自己,与万物相认的快感。<br><br>孤独深处的世界,可以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可以是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也可以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孤独深处的世界,远比现实世界更美。<br><br>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一个人守着孤独终会找到真实的自我,真正的自由也往往在孤独中诞生,当一个人学会独处,便可获得生命的圆满。<br><br>虽处孤闷,也得自在;虽宿孤寂,也得自洽;虽游孤境,也得自由。圆满之境,并非遥不可及,它可以是独处时的一杯茶,一缕烟,一幅画,一件古物……君子寓意于物,它让我们在孤独至微的境地中「澄怀观道」,直探生息的本源。孤独之境,当「为无用之事,以遣有生之涯」,如此方可达圆满。<br><br>给自己独处的时间,有时写作,有时读书,有时什么都不做,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日常中,玩味孤独。<br><br>真正的孤独者,绝不是要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才能来实现自我的孤独。而是不管在哪里,都是一片沙漠中的托钵僧。就像一个人在嘈杂房间的一角静静地写字、画画、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更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怡然自得。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与孤独深处的自己,相遇……<br><br>2024.12.15/泉<br>………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