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访古京西古道(百园记之30)

戈戈

&nbsp; &nbsp; &nbsp; &nbsp; 12月14日,继续参加阅徒户外“十二生肖打卡季”活动。从永定河畔的丁家滩出发,经峰头岭过马致远故居,再登九龙山,从玉河古道下山,经马蹄窝、天梯、天桥浮,至终点三家店,全程20km,爬升1350m,中级强度。 &nbsp; &nbsp; &nbsp; &nbsp; 沿线山峰险峻,植被茂密,河川秀丽,妩媚多姿,古迹众多,底蕴深厚,是驴友津津乐道的穿越线路。 &nbsp; &nbsp; &nbsp; &nbsp; 丁家滩过去叫惊驾滩,相传是乾隆皇帝骑马经过此地,河水上涨,惊了马儿,因此得名!<br>&nbsp; &nbsp; &nbsp; &nbsp; 去年的大洪水让永定河流域一片狼藉,到处都成了工地,经过一年多的整治修缮,目前已见眉目,永定河安澜有望,秀色可期。 &nbsp; &nbsp; &nbsp; &nbsp; 过河路过一座简陋的铁路桥,其上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1906年主持修建的京门铁路(西直门至门头沟)。1939年日据期间增建门头沟至大台段,丁家滩即为其中一站。目前全线停运已久。 <p class="ql-block">  据悉,北京将实施市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市郊铁路主骨架,新增京门—门大线、京九线等线路。期待百年铁路重焕新姿!</p> &nbsp; &nbsp; &nbsp; &nbsp; 峰头岭横亘在前,这座被誉为京西小华山的山头,海拔仅400多米,但山势险绝、山石层叠、道路陡峭,仰首是兀立的峰峦,俯视是断崖深谷,难怪说它媲美西岳华山,惊险程度远超我预计。 &nbsp; &nbsp; &nbsp; &nbsp; 猫着身子,提着胆子,一路攀援。想到一失足的后果,让我万般小心。几处最险要的地方拉有铁索,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爬过天梯爬天崖,我都不敢四下张望,更不敢掏出手机拍照,山风如吼,愈增胆寒。 <p class="ql-block">  在来风洞、观音庙等处打了卡,来到高压线铁塔平坦基座处减掉毛背心,稍事休息,惊魂方定。下到谷底,便是京西古道牛角岭关城和狮子岭玻璃栈道了。</p> &nbsp; &nbsp; &nbsp; &nbsp; 京西古道可分为商道、香道、军道几种,门头沟、石景山、房山和海淀4区都有古道遗迹,其历史可远溯黄帝建都于涿鹿之阿,披山通道起,历代迭加更张,至元明清为盛,形成以“西山大道”为主干线,连接各条支线道路,纵横南北的总体格局。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nbsp; &nbsp; &nbsp; &nbsp; 牛角岭关城,正是京西古道东向西的第一个隘口,扼守要冲,非常重要。关城门洞高大,纵深9米多,宽4.3米,高6米有余。<br>&nbsp; &nbsp; &nbsp; &nbsp; 关城东侧道路两旁,有商铺作坊、茶棚酒肆、骡马驮运等情景雕塑,最为世人瞩目的是骡马在山石路面踩踏出的300多个蹄窝。还有遗存石碑两块。 &nbsp; &nbsp; &nbsp; &nbsp; 一块是清乾隆42年(1777)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另一块是清朝同治11年(1872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对研究古道历史有重要价值。 &nbsp; &nbsp; &nbsp; &nbsp; 关城西侧下坡处有关帝庙一座,四合院建筑形式,清静规制。山门上悬匾额“老爷庙”,正殿供奉着关帝像,四壁绘关公故事和京西古道图画;东厢为灵感宫,供奉泰山娘娘;西厢为忠烈祠,供奉杨六郎。 &nbsp; &nbsp; &nbsp; &nbsp; 沿公路下山,约三里许,我们来到门头沟王平镇韭园西落坡村的马致远故居,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大四合院。院内塑有马致远头像,门前小桥流水,与其名曲《天净沙·秋思》甚吻合。套用那句著名广告词,他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呀,“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眼前的景象,稍一组合,即为千古绝唱! &nbsp; &nbsp; &nbsp; &nbsp; 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是元代大戏剧家,被尊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声誉。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小令《天净沙·秋思》和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 &nbsp; &nbsp; &nbsp; &nbsp; 他不满官场腐败,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不如此,必写不出“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 “无多时好天良夜……空辜负锦堂风月”“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的人生彻悟与旷达。 &nbsp; &nbsp; &nbsp; &nbsp; 他这首套曲秋思,字字句句,都合我心,喜爱之情,与岁俱增。国人长期生活在君权无穷大、民权轻飘飘的封建专制下,导致国民性的压抑,个性难伸,卷是常态,生存的辛苦、生活的清苦与心灵的悲苦让人喘不过气来。那样的社会,只会低级重复。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社会方能繁荣进步。 <p class="ql-block">  红尘遮眼,欲望乱神。人还是要悟得一点禅理,去掉一些名利心、市侩气,须知闲适自由与人格尊严千金不换。眼见过不少峨冠博带的神仙,陆续东窗事发,打落凡尘原是鬼。蝇营狗苟,何苦来哉!</p> &nbsp; &nbsp; &nbsp; &nbsp; 拜别马文豪,我们从九龙山北脊西侧河谷上山,去年的山洪将这段轨迹上的小路尽数冲毁,只得在河谷乱石间前行。眼前的景象仿佛末日世界,山体被撕裂,形成不少崩崖,连根拔起的大树横七竖八,时有数米见方的巨石高耸谷中,颇壮观。 &nbsp; &nbsp; &nbsp; &nbsp; 路崎岖难行,在一处陡坡,领队拉了绳子,大家才得以通过,战胜疲累的唯有意志,大多数人坚持到了最后。在山鞍部九龙山林场护林站(小狗之家),大家一起用餐,稍事休整。几位年轻人兴奋地四处寻狗喂狗。 &nbsp; &nbsp; &nbsp; &nbsp; 接下来是一段硬化路面,比较伤脚,长长的缓坡,虽然只有200米上升,但感觉很累,有强驴也为之苦恼。好在有小狗相送不忍别,更行一程程,足足3公里,狗哇,重情! &nbsp; &nbsp; &nbsp; &nbsp; 到了主峰刺茅花坨。用坨来命名,我觉得十分传神,西山诸峰,大多呈顶平底宽中陡峭的地貌。峰顶是宽大台地,东瞰可见中国尊和高跟鞋(首钢滑雪大跳台),老驴说天气极好时,可见天津高银117大厦。 &nbsp; &nbsp; &nbsp; &nbsp; 西眺则是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水峪嘴、桥儿涧、落坡岭、韭园等村落,星罗棋布于大山的怀抱中。山顶的杜鹃花高过人头,初春盛放时,赏花人络绎不绝。 &nbsp; &nbsp; &nbsp; &nbsp; 苦尽甘来,下山基本上是缓坡,途经峰口庵关城(又称峰口鞍),位于九龙山与绝石梁之间南北山梁垭口处,券洞高4米、宽3米,城台高6.2米,扼守玉河古道要冲,是沟通京西圈门、北岭、王平口、斋堂及房山地区的枢纽和咽喉关卡,至少有1000多年历史,有“京西第一要隘”之称。 &nbsp; &nbsp; &nbsp; &nbsp; 从关口西行约200米,在一处山脚拐弯处,有一段削山开出来的路段,这里是著名景观“马蹄窝”,真正的踏石留痕。这段古道上散布着百余个清晰的蹄窝,直径近20厘米,深者15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可谓旷世奇观。 &nbsp; &nbsp; &nbsp; &nbsp; 看着像是一片橡皮泥上压出的印记,很难相信是在坚硬的石头上一脚一脚踩出的印迹。可以想见当年古道的繁忙和人困马乏的场景,无怪乎老北京有句俗语,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 &nbsp; &nbsp; &nbsp; &nbsp; 循玉河古道下山,除一小截水毁路段和天梯处较险峻外,都比较好走,到三家店结束旅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