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北海老街记忆(一)

风铃

<div>2024年11月,我们前后三次走进北海老街,领略其以“百年西洋街”著称的中西合璧骑楼建筑,百年领馆遗址和老城文化。</div> 坐落在北部湾畔、外沙码头旁的北海老街,由珠海路(升平街)、沙脊街、中山路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组成。 珠海路是老街的核心街区,最初称为升平街,始建于二百年前的1821年。随着各历史时期的建设,老街由当初长200米,宽4米,逐步发展为长1.44公里,宽9米的商业老街。 这扇矗立在街头的“升平街”老门楼,极具岁月感。它是北海老街的地理标志,见证了老北海这个商业街曾经的繁华与沧桑,承载着北海这座老城独特的历史记忆。 路口望去,街上的骑楼建筑井然有序,望不到头,外墙上商家广告吊牌林立,格外引人注目。 “骑楼”是一种独有的建筑形式,即: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是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因此得名“骑楼”。 骑楼下面店铺鳞次栉比,北海地道的海产干货、北海南珠、东南亚特产、文化工艺品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药堂、酒店、茶坊,糖水、椰子,花螺、虾饼、生蚝、鱿鱼、沙蟹汁、疍家海鲜、猪脚粉等,当地美食应有尽有。 各式各样的糖水铺散落在街边两侧,老街上的小吃和果饮各有千秋! <p class="ql-block">骑楼里的当地人,生活在老街的街头巷尾,享受着人间烟火的慢生活。</p> 人们来往穿行其间,旅游的、购物的,休闲的,一派百年老城的地域风情与生活气息。 <p class="ql-block">老街里还有许多南北方向的小巷通向海边,宽的几米,窄的不过七八十厘米,更有最窄的不到60厘米,仅能容一人走过。那绵长幽深的小巷,仿佛把骑楼所经历的故事慢慢掩藏、沉淀……</p> 受19世纪末英、法、德等国在北海建造领事馆等西方建筑影响,这里临街建起的骑楼建筑,多为二至三层,楼下为商铺,楼上是住宅。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 这些“商住”两用的特色建筑,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与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条和浮雕,欧风浓郁的拱窗、阳台装饰以精美的山花、虫、鸟浮雕,彰显了古典浪漫的欧洲风情,宛如“空中雕塑长廊”。这些艺术杰作,线条流畅、工艺精美,风格独特,是北海百年西洋街特有的符号。 这些骑楼式建筑不仅有明显的西式风格,还融入了东方元素,如花窗、砖雕、牌坊等。无论是青砖红瓦上装饰着形态各异的女儿墙,还是回廊飞檐花格窗,中西合璧的风格都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重要的建筑研究价值。 骑楼建筑最温馨的特点是,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不需要担心突如其来的暴雨或是头顶的骄阳。骑楼为众人提供了暴雨与烈日下的保护。 仰望百年老街灰黑而斑驳的墙面,以及若隐若现的古老店牌上难以辨认的字号,满满沉淀着的岁月痕迹,着实写满了沧桑的历史。 漫步于此,触摸着被岁月磨光棱角的青石板,一股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光在倒流,仿佛正在进行一场古今对话,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真有一种古今碰撞与交织、跨越时空的感觉与思绪。 如今,珠海路老街为中国岭南直线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骑楼式建筑,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近代建筑年鉴”。其近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老街,是商业街,更是北海历史文化的见证。拥有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文化生活中西融合”特点,融合了海丝、南珠、疍家、岭南、南洋、红色等多元文化,承载着北海老城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的底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