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比利斯:温柔的沧桑

碧空远影

<p class="ql-block">晨曦轻拂第比利斯的山谷,光线透过薄雾,洒落在古老的石墙上,库拉河蜿蜒流淌,空气中淡淡的硫磺味,带着一丝神秘与温暖。轻轻地走在鹅卵石小巷中,时光似乎停驻,每一处拱门,每一座教堂,都像是通往另一个时代的入口。第比利斯就这样安静地敞开怀抱,带着她的温情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是格鲁吉亚的首都。传说公元四、五世纪,国王瓦赫坦戈一世打猎至此,发现一处温泉,遂决定在此地建立一座城市,这也是“第比利斯”一名的由来,即“温暖的地方”。第比利斯坐落在黑海与里海之间,是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连接欧亚和中东的枢纽,西方进入中亚及里海的门户。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各方势力的必争之地,15个世纪以来,这座“温暖”的城市,经历了无数的杀戮,见证了太多的沧桑,被战火摧毁过二十九次。5到7世纪,波斯萨珊帝国入侵,与拜占庭帝国在此角力;7到9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入侵,摧毁了整个城市,传播伊斯兰教,随后,阿巴斯王朝接替倭玛亚王朝,对第比利斯进行了彻底重建,将它变成阿拉伯帝国在高加索的军事和行政中心;13世纪,蒙古帝国入侵,成吉思汗的军队摧毁了城市,基督教教堂和古老建筑被毁,城市的文化遗产受到极大打击;14世纪,帖木尔入侵,城市被彻底洗劫,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受重创;15到18世纪,第比利斯就像玩偶,被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争来夺去,每次易手,城市都受到巨大破坏;最惨烈的要数1795年,波斯卡扎尔王朝的阿迦·穆罕默德·汗攻入第比利斯,当时,国王埃利亚克二世从依附波斯转向投靠俄国,波斯人大怒,第比利斯被屠城,居民被杀俘,城市被焚毁。遭洗劫后的格鲁吉亚,更加依赖俄罗斯的保护,这也为1801年俄罗斯正式吞并格鲁吉亚铺平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宽阔的滨河干道,我们来到典雅的梅特希桥Metekhi Bridge 。赫然冲入眼帘的,是崖顶的梅特希教堂和一尊将士骑马雕像,这是第比利斯的建城者、格鲁吉亚国王瓦赫坦戈一世Vachtang I 。在山腰宽大的平台上,国王横刀立马,如一个守卫者,佑护着他建立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见梅特希教堂是上午,暖阳中,蓝天白云,一片祥和。嶙峋的山岩上,教堂挺拔伫立,周身是被风雨雕刻的斑驳,犹如格鲁吉亚人的精神。公元4世纪,卡帕多西亚人圣尼诺Saint Nino,将基督教传入格鲁吉亚,国王和王后受洗,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使格鲁吉亚成为仅次于亚美尼亚的第二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从此确立了基督教在格鲁吉亚的地位。12世纪,国王德米特里乌斯二世建起了梅特希教堂,几百年来,教堂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侵略者的践踏,承载了人们的祈祷与哀伤。苏联时期,教堂几近被拆除,格鲁吉亚人聚集发声,静坐抗议,终于保住了它。苏联解体,教堂重又成为东正教圣地,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见证着信仰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高高的梅特希教堂,俯瞰库拉河,水面绿如缎带。对面的纳里卡拉古堡Narikala,稳稳伫立在高地上,满面沧桑。古堡建于4世纪,正值波斯萨珊帝国时期,后来的每一位征服者,都对它进行了扩建和重建,形成了今天的风格。古堡旁是植物园,沿着植物园街Botanikuri Street下山,古朴的石板路,花卉图案的门牌,厚重而美丽。街两旁的红色砖砌建筑,建于18、19世纪,拱形门窗和木制阳台,是典型的格鲁吉亚风格,随着沙俄的进入,许多建筑又融入了俄式新古典主义元素。在第比利斯期间,我们曾在这里住了一晚,传统住宅改造的精品酒店,150年历史,砖砌结构沧桑幽深,充满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植物园街向下走到底,就来到了阿巴诺图巴尼Abanotubani,第比利斯著名的硫磺浴区。温泉浴室的砖色圆顶,一个个浮出地面,像厚重的气泡,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味。浴室正面,是伊斯兰风格的伊万拱门,蓝色马赛克贴面,华丽炫目,充满异域风情。这里的硫磺泉水自地底涌出,从7世纪起便吸引了各地的旅人,14世纪的阿拉伯学者和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对温泉赞不绝口,在他的高加索游记中留下记述。温泉浴池,成为当时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休息站和修养地,也是交流和传播宗教与文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比利斯的第一天,我们住在自由广场。自由广场Liberty Square,是现代第比利斯的中心,格鲁吉亚的心脏。广场开阔,中心纪念柱上,圣乔治屠龙雕像气势恢宏。格鲁吉亚选择圣乔治做它的守护圣人,与早期基督教化有关,圣乔治的勇气与正义,很契合格鲁吉亚的精神。自由广场四周,环绕着优雅的欧式建筑,第比利斯市政厅、精品商店、豪华酒店。沙俄帝国在十九世纪建立的自由广场,是当时的中心,苏联时期,它是列宁广场,中央竖立着列宁雕像,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集会与活动。格鲁吉亚独立后,这里成为“自由广场”,”圣乔治屠龙“代替了列宁像,代表着新的民族认同。2003年,自由广场见证了著名的“玫瑰革命”,人们手持代表和平与希望的玫瑰,表达心中的诉求,最终导致时任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接任,而萨正是谢一手提拔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萨卡什维利下令进攻南奥塞梯 - 格鲁吉亚境内闹独立的地区,俄罗斯迅速介入,俄、格全面进入战争。只用了五天,俄军击败格鲁吉亚军,西方国家没有出手相助。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独立,并在当地驻军,从此,这两块土地成了烫手的山芋,也是俄、格关系的主要障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的夜晚非常迷人,夜色斑斓中,游人比白天更多,city walk别有风情。从老城中心到自由广场,纵贯老城的科特.阿夫卡齐街Kote Afkhazi Street,石板小巷幽深,教堂钟声回荡,纪念品店人头攒动,餐厅咖啡馆热闹非凡。夜幕下的老城,涌动着温暖,激情,小资,青春。一路上经过大大小小的教堂,夜晚的教堂很多不开灯,籍着门外幽暗的街灯,人们祈祷敬拜。也许,幽暗是对信仰的尊重,避免将教堂变成夜间的观光点,保留它灵修与静谧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影摇曳的第比利斯,不仅是首都,也是高加索的政治经济中心。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接壤,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要求它平衡各国的影响力,保证高加索地区的稳定。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游客在高加索三国旅行时,需要以格鲁吉亚为中间国,从阿塞拜疆经由格鲁吉亚到达亚美尼亚,或反向行之,因为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是世仇,两国互相关闭了边境。格鲁吉亚还是能源运输的关键通道,无论是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还是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天然气管道,都以第比利斯为中转,连接了里海与黑海,使中亚的能源,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市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高加索三国的首都中,第比利斯最具气势,最丰富,也最有多元文化的气息。自由广场边有亚美尼亚使徒教堂,东正教堂的钟声和清真寺的宣礼声彼此呼应。总体上看,第比利斯是一个欧洲风格的都市,它还有个很特别的现像:格鲁吉亚国旗旁大都挂有欧盟旗帜。游历了不少国家,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非欧盟国家挂有这么多欧盟旗,其入欧愿望之强烈有目共睹。撇开格鲁吉亚与欧洲的深刻联系,单看历史上各大国对格鲁吉亚的“保护”,从波斯、沙俄到苏联、俄罗斯,也能理解格鲁吉亚人希望“背靠大树”的心情。2024年11月29日,格鲁吉亚政府决定推迟入欧谈判,引发了亲欧盟者的抗议示威,认为是亲俄派从中作梗,格鲁吉亚人的“近欧”情结,不止何时能有治愈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比利斯的后几天,住在库拉河北面的山坡上,靠近圣三一教堂,白天看夕阳照金顶,夜晚看黑暗中的明灯。新建的总统府在酒店下方,亦俄亦西的建筑,玻璃穹顶熠熠闪光,与新建的和平桥遥相呼应。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每个角落都藏着故事,每缕光影都映射着历史。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与重生,仍旧不失温柔,正如老城石墙上的岁月痕迹,不仅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