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不忘本,一生守德令人尊

自然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今天分享的是我三爷家大伯的故事。作为旧政府出来的人员,大伯能在多少年的政治风浪中,基本无波,归根结底是由于他心中有国,行中有德。值得后人借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长峪村勤忠都一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人物典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国难当头不忘本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生守德令人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尽管在民族动荡的年代,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但只要不失道德底线,大多数人终归会受到组织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华民族为结束百年屈辱的抗争中,有的人为了追求革命真理,逆时代潮流而动,敢于起来挑战旧体制和旧制度,甚至为民族利益英勇献身,确实可歌可泣。但更多的人,却囿于传统观念或者迫于各种境况,仍然留在旧体制里做事。在这其中,有这么一部分人,由于他们不忘民族根本,坚守传统美德和做人底线,所以不管政治风云有多少动荡,他们仍然安若泰山,较少受到政治风浪的冲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们长峪村勤忠都一甲,就有这样一位值得族人钦佩的前辈,这就是东沟的张鼎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鼎新:(1921年—2001年),(曾用名张鼎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张鼎新),为张荣廷之长子,自幼读书于本村长峪初小,柳林镇高小。鼎兴自幼在家中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对人有礼,乐于助人,深得乡邻好评。日寇侵华初期,由于父亲张荣廷临危受命,担任离石县教育科长,负责全县民族教育的恢复和整顿(见本家谱 页“人物典范”一章《又是一代“三先生” 取义成仁万民颂》一文),为此,鼎兴得以有条件就读于民族革命大学晋西北分校。毕业后,于1939年前半年在穆村镇小学教学,同年又考入山西省民族革命理论研究院,毕业后由于学业成绩较好,被留院在山西省民族革命理论研究院,做理论研究工作和抗日宣传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年轻时的鼎兴夫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鼎兴少年时期多受父母熏陶,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德,胸襟坦荡,宽厚包容,乐善好义,助人为乐,既有民族大义,又有家族情怀。1943年,在理论研究院工作的鼎兴回乡探亲之时,看到村里和家族中一些孩子高小上完以后,再无学可上。鼎兴感到如此下去,不仅是对家族和村里的损失,更是对民族的损失,为了使孩子们得以进一步深造,鼎兴多方动员,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便带了张可兴,张运文、张致兴、张存心、张运兴等13个孩子,到隰县去报考省立晋山中学。他去找了当时的校长赵宗复(国民政府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之子,共产党员,解放后曾担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使这13个孩子全部得以入学。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大部分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鼎兴身为长兄,继承祖德,关照胞弟们学业和前途的美德,更值得族人效仿。抗战时期,日寇侵占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学校基本上停办。为了不使弟弟们的学业荒废,鼎兴回村接上三个弟弟。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兄弟四人,爬山涉水,历经艰险,步行数百里,到达临汾。鼎兴安置两个弟弟分别在华灵中学,国立二中读书。日本投降以后,又将两个弟弟转到太原读书。1948年,又送两个弟弟去了北京上学。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部分的孩子无书可读,无学可上,鼎兴千方百计找关系,想尽一切办法,安排两个弟弟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给弟弟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不出所望,两个弟弟在后来的工作中都成为业界精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一个人的品行,总是从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上述两件事看起来是家事、小事,但家事连着国事,小事连着大事。从家事的角度讲,他帮助了家族及其村内的人,使他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得以继续求学;从国事的角度讲,这些人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文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此后更好地加入国家建设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从小事的角度看,这些人只是由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大事的角度看,这些人不仅改变了家中数代人的命运,而且有不少人的后代成为国家需要的重要人才。而这一切,就是源于鼎兴这种胸怀大局,不计得失的高尚品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窥一斑而看全豹,从这种品德修养,就可以看出鼎兴在对待其他人、对其他事时的品德。这与那些凡事先想自己的利益得失,一旦得势便猖狂忘我,甚至对于亲生骨肉都寸利必争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也正是由于鼎兴这种高尚的品德,决定了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经受住了各种政治风波的考验,较安稳地渡过自己的余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鼎兴晚年在家中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鼎兴一生先后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年代,尽管每个年代政治风向不同,但不管在什么时候,鼎兴总是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凭道德立威,凭良心做事,从不以势压人,更不胡作非为,因此,才得到各方面认可和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胜利后,鼎兴随研究院从吉县克难坡迁到省城太原,家也随之搬到太原。鼎兴被委任为阳曲县地籍处处长,从事土地行政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原解放后,尽管鼎兴作为国民党民国政府过来的工作人员,但共产党并未对其歧视,继续留鼎兴在太原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和地政局搞地政工作,后又安排鼎兴担任太原市政府房产交易所的负责人。1952年,鼎兴虽然受到一些人的诬陷,但经组织审查,全属子虚乌有,后转到太原市交通局做秘书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初期,鼎兴受到红卫兵的冲击,回到长峪村,让监督劳动改造。虽然他从小没有种过地,没有干过苦力活,但回村以后仍然和大家一道上地劳动。并且每天很早就起床,赶早饭的时候就已经往村里的军军山上送过两回粪回来。村里的兄弟们都赞扬他真是个强人。每当夜幕降临,晚饭之后,村里的诸位兄弟和乡邻,都来到鼎兴住的地方,围坐在煤油灯前,一同抽烟、喝水、拉家常,谈天说地,其乐融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仅仅三个月以后,鼎兴就被单位召回,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干部身份。1981年,组织又委派鼎兴负责筹建太原市摩托车制造厂,工厂建成投入生产以后,于1984年 6 4 岁时才被批准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鼎兴退休后,于1995 年赴四川成都与族兄张涛(右、又名张福兴,文革前曾任四川省南充行署专员,后享受副省级待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人的行为品德体现在方方面面,鼎兴不仅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和认可,更受到族人称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以后,家居太原市的鼎兴,凡遇到家族中兄弟、侄子或乡邻有事或者来太原看病,鼎兴及家人都是热情接待,管吃管住。为此,使鼎兴在诸位家族中的兄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让我族人更应该铭记的是鼎兴退休以后,于1992年回到长峪村,住在村里遍访族人,组织本家弟兄张建新,张普兴,张文兴,张峁兴,张恒兴等,根据上辈人的口述和有关历史遗留资料及其碑文等,对先祖情况进行了共同的追忆和综合,并亲自执笔编写了我族历史上的第一部家谱。该家谱于1994年清明节正式脱稿,打印发于各家弟兄,这为我们这次整理家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这一点实在值得所有族人牢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鼎兴与众位家族弟兄在1994年家谱初稿完成后,在家谱世系图前留影,从左到右为张可兴、张建兴、张还兴、张鼎兴、张勃兴、张文兴、张明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鼎兴的一生,我们可以总结出:</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忠孝仁义为做人之本,乐于助人将必受人尊,腹有诗书足安身立命,善治家者方可信孝国,光明磊落为处人要诀,坦坦荡荡便经得起风浪,</b><b style="font-size:20px;">鼎兴一生功续先河,维护民族利益和家族荣耀的品德,堪称我族人楷模,足以令子孙仰慕,百年不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鼎兴与族兄张涛成都留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