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国家殿堂

江郎散人

<p class="ql-block">文/图/江郎散人</p><p class="ql-block"> 12月13日,暖阳高照,北京虽寒风刺骨,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却并不觉得寒冷。趁着这难得的好天气,我携妻子随着如织的人流,终于如愿以偿地踏入了人民大会堂的大门。踏上高高的台阶,望着12根巍峨挺拔的大理石圆柱和正中高悬的国徽,心中不禁感叹:这熟悉的建筑,何其庄严雄伟!</p> <p class="ql-block">一楼中央大厅。</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能够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参观。记得二十多年前,曾有过一次机会。当时衢江区委被评为全国保密工作先进单位,我被选为进京授奖代表,名单都已报审通过。然而,中央当年为了压缩大型会议,最终取消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退休之后,我来京十多次,每次都有参观大会堂的念头,但每次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象征国家权力的青铜大鼎。</p> <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充满了神秘感。走进中央大厅,只见厅内采用双层中央挑空、周围回廊的形式,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地面满铺天然大理石,四周环列20根汉白玉方柱,天花悬挂5盏水晶玻璃吊灯。西侧墙面悬挂国画《报春图》,南北两侧则放置两幅巨幅漆画。通道上铺设深红色地毯。整个大厅庄重大气、华丽典雅,尽显国家政治殿堂的气派。那一刻,我心中突然涌起“庙堂之高”的感觉,随之而来的是作为“人民一员”的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厅的二楼回廊部分。</p>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只有我会有这样的感受。然而,抬眼望去,眼前的一幕更让人动容:一位七旬老者身着盛装,挺胸迈步,模仿人大代表步入大会堂的样子,缓缓走在红地毯上。他的女儿和女婿则像记者一样,一人用手机录像,一人用手机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这一幕令人忍俊不禁。每年“两会”,人民代表在这里当家作主,决策大计,那庄严的场面早已深深印在全国人民的心中。这位老者或许是以这种方式,体验一把“人民代表当家作主”的感觉,以了此夙愿。</p> <p class="ql-block">辽宁厅。</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参观引导牌,先后参观了湖南厅、辽宁厅、上海厅、广东厅和四川厅,以及二楼东大厅、宴会大厅和新闻发布厅。这些以地方命名的会议厅,装潢陈设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极具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建设新貌。我们很想看看浙江厅,询问旁边的服务人员后得知,34个地方会议厅,包括台湾厅、香港厅、澳门厅,是轮流对外开放的。这让我们感到十分遗憾!</p> <p class="ql-block">从二楼看万人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北京人民大会堂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万人大礼堂。尽管无数次从电视画面中见过,但亲临其境,依然感到震撼。我们从二楼侧门进入,只见整个礼堂分为三层,高度相当于十层楼。顶棚之高、跨度之大,且无一根立柱,堪称建筑奇迹。穹隆顶棚与墙壁衔接,顶部中央是巨大的红色五角星灯,周围有镏金的70道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水波式暗灯槽共有三环,一环大于一环,与顶棚上的500盏满天星灯交相辉映。这充分体现了“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象征着“众星拱北斗”。</p> <p class="ql-block">以万人大礼堂为背景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如此雄伟壮观的万人大礼堂,在世界上或许也极为罕见。而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造,仅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这绝对是世所罕见。据资料记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用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建了8年、英国议会大厦用了22年、美国议会大厦则用了26年,悉尼歌剧院则用了整整14年。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速度快,质量也是一流的。尽管已经历经六十多年,我在参观中仔细观察过汉白玉楼梯扶手和大理石装饰,其接缝之紧密无可挑剔。这座建筑是国家的象征,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七大”会议上曾说:“将来革命胜利了,要建一座万人大礼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9年10月,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庆献礼项目”建成,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干成大事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二楼东大厅,装饰具有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二楼宴会大厅,可容纳五千人的坐席或一万人的酒宴。</p> <p class="ql-block">  国家政治殿堂能够对社会公众开放,这是现代政治民主、公开、自信、包容的体现。我曾作为外国游客,先后进入过联合国和澳大利亚、英国、冰岛等西方国家的国会大厦参观。这也是他们宣传西方政治制度的一种方式。北京人民大会堂对公众开放,无疑是一项开明之举,破除了公众对政治的神秘感,增强了人民是主人的意识。我还联想到一件事:许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坐在车中游览了一次中南海。那天正值中午休息时间,车子途经一座楼房时,远远地看到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与一群人散步,边走边谈,那场景极富亲民气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早年中南海曾对外开放过局部区域,但如今已不再对外开放,可能是安保压力过大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12、15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