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去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就是冲着国宝级文物——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而来的,虽然真品不得见,但是之江馆通过人文数字的方式,让我们领略到了富春江景的山水之美,回顾黄公望的一生,感受他笔墨中的旷达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元·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师从元代画家赵孟頫,生性聪慧,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曾受人牵连入狱5年。出狱后已经年过半百,以占卜为生,与张三丰关系密切,后来皈依了全真教</p> <p class="ql-block">晚年黄公望与师弟郑樗chu(无用师)一起隐居在浙江富阳的庙山坞。富春江的浩淼烟波令他流连忘返。无用师请求他画一幅富春江的山水长卷,黄公望画了三年多,画卷完成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全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p> <p class="ql-block">富春江山居图总长7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中之兰亭”。黄公望因此被后人推崇为“元四家”之冠。图上共画了8个人物,有渔夫有樵夫有读书人,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隐逸江湖的超然状态</p> <p class="ql-block">[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正面,该琴为“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斫,是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最先是皇室大婚的嫁妆,后来流入民间。彩凤鸣岐典出《国语》,被视为吉兆,这样命名此琴,应是想表达弹奏高歌时,引来凤凰齐鸣,寓意美好祥和</p> <p class="ql-block">[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背面,中国传统意义中的移情,是一种求得内心与外境见相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状态。技艺娴熟可谓“匠”,在此基础上“坐忘”而悟道,才能上升到艺术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唐代《乐府古题要解》在《水仙操》的解题中讲述了先秦著名琴人俞伯牙学琴的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未能达到精神虚静,情志专一的境界。成连称其师在东海,能移人情,将伯牙带至蓬莱山后,便先行离去。伯牙在蓬莱山中未见人迹,但听着海水、山林、群鸟之声,感悟了移情之意,于是琴艺大成。</p> <p class="ql-block">这件玉琮,是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重量足有13斤,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称为“玉琮王”。玉琮是神权和王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商借的为期一个月的善本碑帖</p> <p class="ql-block">北宋拓《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册(王铎题跋本)为故官博物院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明末清初拓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p> <p class="ql-block">[越王者旨于赐剑]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剑身中部起脊,刃锋犀利。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8字,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zhu旨ji于yu睗shi”。字口间镶嵌绿松石。剑茎上的丝质缠线也保存较好,剑首装饰同心圆。由铭文可知,此剑为越王勾践儿子的佩剑。</p> <p class="ql-block">[鎏金纯银阿育王塔]镇馆之宝之一。于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该塔外观模仿吴越国圣物——明州阿育王寺释迦真身舍利塔。塔顶盖四角耸立四根蕉叶状山花,中为塔刹。山花蕉叶外侧以众多画面表现了佛诞生、在家、出家、成道与传教等佛传故事。塔身四面均为透雕的佛本生故事画面,内容分别为“萨埵duo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月光王施首”。据《华严经跋》记载,塔身内部安置有“佛螺髻发”舍利。</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的[宋·彩塑泥菩萨立像]宋代彩塑是以世间人物为模本来塑造佛像的,着力表现的是世俗社会的审美倾向,像这样的彩塑造像在宋代时十分普遍而流行</p> <p class="ql-block">[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镇馆之宝之一。砚滴塑造成一叶扁舟,舱内两人端坐闲话,舱外一身着蓑衣的艄公作取笠状;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江南雨天舟行湖上的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舱下中空,用以贮水。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温润肥厚的粉青釉。</p> <p class="ql-block">[朱金木雕宁波花轿]镇馆之宝之一。宁波花轿分头等、二等、三等、四等共四个档次,图片是宁式花轿中的头等轿,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万工轿。叫做万工轿是因为它的制作需花费一万个工时,这顶花轿就是由十位工人花费十余年时间打造而成,也是目前存世最豪华的一顶花轿。</p> <p class="ql-block">万工轿整体完全采用榫卯结构,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不用一枚钉子。迎亲时,会有两个专门的拆轿师傅跟随迎亲队伍,负责拆卸花板,供新娘子出入。</p> <p class="ql-block">[西晋·越窑青瓷蛙形油灯]文房用具。神话传说中后羿向王母求不死之药,羿妻窃之而奔月宫,托身为蟾蜍,所以蟾蜍也就成了月亮的象征。月宫即蟾宫,蟾宫折桂,寓意科场得意,功名有望。这种动物造型的器具在三国两晋的越窑青瓷中很常见。</p> <p class="ql-block">[东汉·越窑黑釉人物龙虎瓶]无论是黑釉、青釉、黄釉还是褐釉。都是依靠铁元素着色。根据现在的化学测试,如果釉的含铁量高于百分之一,则慢慢形成黑色:如果含铁量控制的比较好,少一点就变成青色</p> <p class="ql-block">[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这件器物我们称为堆塑罐,学术界也把它叫作谷仓,是从东汉五管瓶演变而来的。这种器物虽然是随葬用的明器,但是它往往因为内容丰富,积淀了大量当时的时代信息,而成为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东晋·越窑青瓷蛇纹魁]这种形制的器物只流行于两晋时期,可谓空前绝后。其显著特征是口沿一侧的曲尺形短把手,或为逼真的眼镜蛇形象,或为抽象的烙铁头造型。整器俨然一条盘身昂首的灵蛇。其中可能隐含着百越民族蛇图腾崇拜的因子。</p> <p class="ql-block">[南朝·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一名狂热的佛教徒,佛教在江南一带得到了强烈地推广,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就说明了这一景象。鸡首壶肩腹部多刻划莲瓣纹,是佛教符号在瓷器上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东汉·越窑青瓷锺]该器物是陶瓷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模仿青铜器的成功之作,也是中外陶瓷界公认的东汉成熟青瓷标准器。锺是青铜器中的一种酒器,所谓干锺白觚,觚用来直接饮酒,锺用于盛酒。这件器物造型非常庄重,两只耳朵都有叶脉纹。有无叶脉纹也成为我们判断一件器物是不是属于东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青铜提梁盉</p> <p class="ql-block">这座房屋模型,叫做伎乐铜屋,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柱顶塑一只大尾鸠。屋内跪坐着六人,前排两人,他们双手放在小腹上,应该是歌伎。其余四人是乐师,或吹笙,或击筑,或弹琴,或击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双鸟纹象牙蝶形器]</span>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它最独特的地方在蝶形器的正面,这里雕刻了一种特殊的图案。图案中间是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的重圈纹,外圈上还刻有像火焰一样的花纹,左右两边各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双鸟。这种纹饰题材被称为“双鸟朝阳”、或“双鸟异日”。古人经常把鸟视为沟通神灵的使者。太阳与鸟的组合,可能反映的是河姆渡人对于太阳和鸟的崇拜。整件蝶形器全部是用象牙雕刻而成,十分珍贵。在它的背面还有一处可以捆绑器柄的凹槽,边缘的6个小圆孔,应该是用于穿绳捆绑。由此可以推测,这件双鸟纹象牙蝶形器应该是被安装在某件器物上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元·龙泉窑 青瓷露胎:胡人、道士、布袋和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秋·青铜鸠杖杖镦</span>]该器物为鸠杖<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杖镦部分。</span>(春秋时期鸠杖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反映了古代东方部族对鸟图腾的崇拜)杖镦底端塑一跽坐俑,断发文身。</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摩羯形酒船</p> <p class="ql-block">西晋的羊形器体形饱满,有雍容之态,东晋的羊形器头部变小,颈部变粗,腰部却变得很细,并常以褐色点彩作装饰。古时“羊”与“祥”同音,取羊之形,寓意“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玉权杖瑁是权杖上的一个附件。该器物刻纹繁缛,细如游丝,底纹布满细密的螺旋线,顶面也有螺旋纹饰。两侧是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跨越器物两面,错落构图,非常特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朝人面陶纹瓦当</span>]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经幢(chuáng)原为丝织品,书写经咒,供僧俗礼拜瞻仰。石经幢起源于盛唐,兴盛于晚唐。吴越国时期,国家大寺所建的石经幢,往往是成对的双幢,寄托了镇一方土地、护佑国家的理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