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作者 魏 乃 昌</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魏乃昌 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春节喜庆元旦乐》</p> <p class="ql-block">1965年秋天,长沙县农村供销社为了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秋收之后,发动农民采集野生植物,出售给农村供销社,这一活动名为"小秋收"。在长沙市财委的部署下,市二商业局组织三支文艺宣传队,去农村宣传和动员农民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这三支队伍由蔬菜公司、副食品公司和服务公司等单位组成,统一称之为"小秋收文艺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一 题 记</p> 我成了队员 <p class="ql-block">1964年,我在肉食水产公司的水产批发部工作,一件新闻引起轰动:一些女青年打破世俗,拿起屠刀杀猪,解决了屠宰行业后继无人问题。经媒体报道,"姑娘杀猪"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上级指示要用文艺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于是,公司领导要我编写剧本,写出反映"姑娘杀猪"的花鼓戏。我虽从未写过剧本,但在组织的要求下,只好硬着头皮写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好,我参加过市文化馆举办的"戏剧创作班"学习,便去学校向老师请教,开始创作剧本。为了让剧情写得真实和生动,公司将一位杀过猪的女孩周荣芳调到公司,与我一起进行编写。她一边做动作,讲体会,我一边加工和润色,形成对白和唱词。经过一个多月的编写和修改,终于写出定名为《杀猪姑娘》的剧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杀猪姑娘》花鼓戏,参加市财贸和市总工会组织的文艺汇演,均获得创作一等奖。于是,公司决定由剧组的全班人马组成"小秋收文艺轻骑队",到农村巡回演出。尽管我不会唱、不会跳,也不会演戏,但因为是编剧和乐队成员,便名正言顺的成为其中一员,经常随队下乡演出。</p> 乐队趣事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支由几个公司组成的文艺轻骑队,有领队、演员、乐手共27人,帅哥靓妹居多。走在乡间小路上,总会引起小孩跟在后面追跑,还有不少老人满面笑容的指指点点。花鼓戏的乐队与其他戏剧一样,分为文武场,互相配合,构成戏剧的独特音乐。乐队的"文场"指管弦乐和弹拨乐,负责为演唱进行伴奏。乐队的"武场"指打击乐,负责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文场"的乐器中,我们的管乐仅有唢呐,弹拨乐有扬琴,弦乐器多一些,有大筒、二胡和大提琴。大筒是花鼓戏中重要的弦乐,它独具特点,演奏声音洪亮,唱腔、走板都离不开它。拉大筒的乐手姓喻,是北正街一家面包店的面点师,我们叫他"喻大筒"。他拉大筒曲调婉转、细腻、动听,仿佛演唱一般。他在演出中节奏跟着演员唱腔走,表达欢快时让人激昂,表现哀怨时令人悲伤,所有演员对他的伴奏都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大筒,二胡是最常见的弦乐。轻骑队拉二胡有张荣耀、柳罗林、陈迪松和我,后来有人提议乐队应有大提琴,才能体现低音和声的效果。我曾拉过小提琴,于是自告奋勇当了大提琴手。虽然对大提琴不太精通,但它在花鼓戏中只是弹拨节奏,无需独奏,所以在演出中从来没有失误过。回想起来,就我那点演奏水平,真有点滥竽充数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二胡的张荣耀、柳罗林是1961年高中毕业生,因出身不好,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被大学拒之门外,招工到"沙利文中西餐厅"当了厨师。由于成天烟熏火燎,工余便在宿舍发牢骚,领导便将他们调离原岗位,安排到腊味加工厂和蛋品加工厂工作。他俩二胡拉得很好,柳罗林与喻大筒配合默契,但张荣耀却越拉越快,提出后没有改正,大家只好随他去。他热衷于萝卜雕花,多年后回到老本行,承包一家餐饮店,干得风生水起。</p> <p class="ql-block">唢呐是花鼓戏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它发音高亢、雄浑,享有"吹奏乐器之王"的美誉。乐队的唢呐手叫饶必安,是肉食水产公司的一名电工,虽喜欢吹唢呐,但技艺欠精,演出时吹奏要么发不出音,要么吹错了调,让乐队和演员哭笑不得。大家提出后他从不生气,连连给大家敬礼道歉,演出时还是经常掉链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弹拨扬琴的乐手叫刘平,是饮食公司面条加工厂的机修工,已成家有了孩子。他话不多,但扬琴弹得很好,音色有如潺潺流水,又好像珠落玉盘,表现力极为丰富。因扬琴又称洋琴、打琴,会这种乐器的人不多,刘平作为机修工,能有如此音乐造诣,真是不简单。他不仅自己扬琴弹得好,还培养儿子学习扬琴。他的儿子具有音乐天赋,在父亲指导下,自己刻苦钻研,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专攻扬琴,毕业后被中央民族乐团录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轻骑队"文场"乐手的精彩故事,而"武场"乐手更加齐全,鼓板锣钹都有专人演奏。全队最重要的是鼓师,不仅管理武场,还是整个乐队的指挥核心,文场的起承转收也离不开他。乐队鼓师叫李寿泉.是饮食行业著名的面点大师。他不仅会打鼓,还会演戏,在《打铜锣》中,他扮演"蔡九哥",唱念做打样样在行。后来我调到长沙市商业技校主管教学工作,经常聘请他来校指导学生制作面点。</p> 演员扫描 <p class="ql-block">在演员队伍中,三位领队各有特点。饮食公司领队姓彭,是一支"笔杆子",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新闻报道,平时也写些快板曲艺,下乡演出时已50岁,是队里年龄最大的。肉食水产公司领队姓易,刚从海军部队转业,尚未安排具体工作,正好赶上文艺轻骑队下乡,在队里负责后勤保障。服务公司的领队叫文万明,我们叫他文老师,40来岁,是市里"中华美发店"的美发师,对造型化妆很在行,每次文艺队演出,化妆都由他负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演出的节目,除《杀猪姑娘》是原创节目外,其它节目都是移植的,如《打铜锣》《彩虹》《小保管上任》等等,都是农村喜闻乐见的花鼓戏。由于这些是新排的戏,演员每天必须抓紧时间排练,演员们走在路上,也是边走边对台词。当时长沙县农村交通很落后,村与村之间没有公路,不管过河渡水,还是翻山越岭,我们都是自带行装步行。食宿由当地供销社负责,女队员在供销社里面住,男队员就在仓库里或舞台后面,铺上稻草睡一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杀猪姑娘》这出戏中,有三名女演员,两名男演员。男演员易允孝饰演购销站会计,是一个思想保守、反对姑娘杀猪的反面角色。易允孝在水产批发部担任出纳,平时做事一板一眼,爱钻牛角尖,我在编剧时将他作为创作原型,后来力荐他饰演会计一角,演出效果非常好。另一名男演员50岁,曾杀过猪,又喜欢花鼓戏,扮演屠宰工再合适不过。公司的团委书记陈惠兰扮演肉食购销站的党支部书记,因平时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点,虽然唱腔不对调,但一招一式还真有领导派头。</p> <p class="ql-block">两名扮演杀猪姑娘的演员,一个就是参与编写剧本的周荣芳,20来岁,另一个叫唐幼芬,近30岁,过去演过花鼓戏唱腔很地道。她刚生孩子不久,体形尚未恢复,为了出资杀猪姑娘,特意给孩子断了奶。剧终时两位杀猪姑娘挑着肉担欢快前行,每次都引起观众起哄。我们弄不清什么原因,有次文老师悄悄对我说:"小魏,你是编剧,去跟唐幼芬讲一下,要她里面穿件内衣再上场,那样观众才不会起哄。"我那时才22岁,哪好意思去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饮食公司在轻骑队有两名女演员和一个男演员,女演员喻名胜在黄兴南路油货店当核算员,因为长相漂亮,享有"油条西施"的美誉。她在《打铜锣》中饰演"林十娘",把一个自私、泼辣的林十娘演得活灵活现。另一名女演员叫陈三梅,经常扮群众演员。男演员叫何健涛,长得很英俊,在《小保管上任》中扮演一个自私、贫利的角色,嗓音虽差一点,但表演认真,把这个反面角色演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服务公司在队里有男女演员各两名,其中男演员叫马国栋,是南方照相馆的摄影师,我们尊称他"马老师",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京剧票友。他的花鼓戏也唱得不错,在《郭亮带兵抓郭亮》中扮演郭亮,演出了英雄人物的精气神,获得观众好评。另一位男演员叫喻克泉,是服务公司的干部,在《小保管上任》中扮演老保管员,花鼓戏唱得有板有眼。</p> <p class="ql-block">服务公司在队里最年轻的女演员叫易曼平,是五一广场"瑞华洗染印字店"的营业员,多次在《小保管上任》和《彩虹》中饰演主角。早在小秋收轻骑队下乡前我就关注过她,因我曾在织机街住过,上下班经常在麻石老街碰见。每次相遇,她都双目平视前方,头向上微微昂着,挺胸收腹,步履坚定,一付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在演出中扮相俊俏,一笑脸上便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她的嗓音很亮,唱腔婉转动听,花鼓戏味道很浓。每次只要她上场开唱,观众便拍手叫好。在下乡演出行程中,女演员一般要男演员代背行李物品,但她总是自己背,从不让人帮忙,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服务公司另一名女演员姓刘,与饮食公司的陈三梅一样,只是饰演群众演员。</p> 演出纪实 <p class="ql-block">"小秋收文艺轻骑队"演出首站是望城铜官镇。那天晚上,我在供销社刻印《杀猪姑娘》剧本,易曼平没有演出任务也留在供销社。她见我刻印钢板,好奇的问我:"这剧本是你写的?"我告诉她:"是的。"她望了我一眼,没有做声。就这样我们相识了,但以后在下乡演出中没有什么交往。接着,文艺队到了靖港、乔口、新康、茶亭、格塘、乌山、高塘岭、洞井等地演出,历时近三个月。每场演出,观众推来拥去,围站在舞台周围,用人山人海形容也不过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我印象最深的演出有两次。一次是在茶亭,演出之前,一位老人问我:"你们剧团是哪里来的?"我告诉他:"我们不是剧团,是长沙市二商业局组织的文艺轻骑队!"我顺便问他去过长沙没有。老人答道:"去长沙?我想都不敢想!不怕你笑,70多岁了,我还冒离开过茶亭镇。"听了他的话,我沉默了:许多老人一年又一年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春夏秋冬生活在生他养他的老家,最终叶落归根埋葬在自家门口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次在洞井铺,演出中突然下起大雨,观众一阵骚动,把临时搭建的舞台撞歪了。供销社负责人担心摔伤人,决定停止演出,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对。群众站在台下异口同声喊道:"继续演!继续演!"供销社负责人、公社干部与文艺队三位领队紧急商量,找来一些粗大木料,把舞台加固后,要观众后退几步,才继续演出。当时天气已经冷了,细雨霏霏,农民们赤脚站在稻田中,津津有味的看着演出,不时传来喝采声和掌声……可见农村对文化、对文艺的需求是多么强烈!</p> <p class="ql-block">当年12月底,文艺轻骑队完成下乡支援小秋收的任务,回到长沙市,在二商业局工人俱乐部召开总结会。三个月朝夕相处、艰辛与共,队员之间有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难免依依不舍。文老师提议照相留作纪念,大家便到凯旋门照相馆照了一张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到合影照片后,我在照片反面写下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 一张照片,摄下多少友情佳话。</p><p class="ql-block"> 付付笑脸,像朵朵盛开迎春花。</p><p class="ql-block"> 九峰山下,高山松林映晚霞。</p><p class="ql-block"> 湘江河畔,共舟飞渡溅浪花。</p><p class="ql-block"> 曾记否:</p><p class="ql-block"> "洞井"途中暴雨下,</p><p class="ql-block"> "高桥"演出观众哗?</p><p class="ql-block"> 曾记否:</p><p class="ql-block"> "茶亭"山上砍树杈,</p><p class="ql-block"> "靖港"田边摘"五八"?</p><p class="ql-block"> 曾记否:</p><p class="ql-block"> 去"乔口"路上泥路滑,</p><p class="ql-block"> 有队员巧刻"萝卜花"……</p><p class="ql-block"> 啊,如今虽然返回家,</p><p class="ql-block"> 心呵,心却仍然在乡下。</p><p class="ql-block"> 我,我多么想写支赞歌,</p><p class="ql-block"> 献给这难忘的新春年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未曾想到,这首小诗被易曼平看见,由此引来一段风流佳话。1968年中秋节,我俩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至今风雨同舟度过56个春秋。这次虽参加的是"小秋收",而我获得的却是人生中的"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秋收文艺轻骑队"的成员,都是来自长沙市二商业局各个基层单位,有营业员、核算员、机修工、厨师、面点师、摄影师、美发师、会计、出纳等等。他们虽然工作岗位不同,演奏、演戏水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从党的召唤,不辞辛劳,尽心尽力为农村"小秋收"服务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心诚可鉴,无愧于那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人生匆匆。这些往事虽过去近60年,最年轻的队员也到耄耋之年,还有不少队员已经作古,但"小秋收文艺轻骑队"下乡演出的往事犹存,队员们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恭迎您读拙作,为您敬茶问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