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边的童年时光

忘忧草

<p class="ql-block">8岁前我是在海河边度过的,我的家只与海河隔着一条街。河里的小渔船,解放桥,河对岸的天津火车站,河两岸的欧式建筑,还有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仍然留在我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解放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海河两岸的欧式建筑(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和弟弟都出生在天津,8岁前对家的印象就是长春道那幢两层的小洋房。那是过去法租界的老房子,本是一家住的,一层是厨房和起居室,二层是两间卧室一间书房和卫生间,后院有两间平房和一个卫生间是给佣人用的。建国后收为公有,出租给两家,楼上楼下各一家。我家住在一层,两个二十多平米的大开间,中间有个四扇的隔断门,打开就是一个大客厅。房子的前门邻长春道,后门是一条胡同,出了胡同就是与长春道平行的滨江道。出了前门过马路,穿过对面的房子就是海河,后来延河修成了海河公园,就像现在的街边公园,成了我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解放桥就在东边不远处,过了桥就是天津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因为离火车站近又邻街,趴在窗口坐在门边便能看到街上的热闹。记得胸前挂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标志的志愿军队伍从门前走过,大喇叭里放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帝野心狼!"我也因此学会了这首歌。那应该是1953年,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归来刚刚下火车,街上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的欢迎队伍,热闹非常。</p> <p class="ql-block">一墙之隔的右侧那个门是一家拔丝厂,马路斜对面还有一家工厂(记不清是什么厂子了)。有一天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打腰鼓扭秧歌,一片喧嚣,小孩子都跑到街上看热闹。墙上挂着大标语,大人说是庆祝公私合营。那应该是1954年。</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街上走过的解放军队伍突然换了装束,戴上了船形帽,还多了领章帽徽,一色的苏式军装,原来是开始实行军衔制了,那是1955年。</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解放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解放桥是中国唯一的双叶立转式开启桥,那时候是很少开启的。去海河边看大火轮是孩子们的共同兴趣。其实坐在家里就能听到轮船呜呜的汽笛声,但是到海河边却有可能看到解放桥开桥。这样的机会不多,因为只有大轮船经过桥才会开,当时海河上走的多是小船,但我们还真有幸看到了开桥的壮观场面,也仅此一回,是哪一年,和谁一起看到的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桥开的比想象的要缓慢,直到全开,大轮船顺利通过我们才离开,感觉还挺幸运的。现在好象开桥作为天津的景观有了固定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解放桥开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与小叔叔、堂妹、弟弟在海河公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途经天津与小叔叔、堂妹堂弟在海河公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后门胡同里的母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五三年弟弟出生了,之后家里朝北的开间让给了二爷爷(爷爷的亲弟弟)一家。二奶奶生了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成了家,只有小儿子还在上小学,家里是大排行,他行十,只比我大两岁,我叫他小叔叔。他们的到来让家里顿时热闹起来。平时我多了一个玩伴,周末几个叔叔会携家带口来看望父母,堂弟堂妹和我们年龄相仿,大家一起玩跳皮筋,跳房子,扔沙包,非常开心。父亲和堂叔中学在教会学校乐团学过西洋乐器,凑到一起就是一个小乐队,父亲拉小提琴,五叔吹小号,八叔拉手风琴,他们的演奏让家庭聚会更加高大上,也让我熟悉了很多世界名曲。</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过年的情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每到过年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穿上挽了好几绕的新衣裤,按照天津的习俗女孩头上戴着红绒花,感觉挺臭美。二奶奶是山东人,擅长做面食,早早就开始蒸馒头、枣馒头、豆包、枣泥包,我热衷于给各种蒸食点红点,用筷子头和八角蘸红颜色给不同品种点不同数量的点和花加以区别。父亲在任何场合都是孩子头,早早准备好泥做的大呲花和小花炮,小灯笼,还有抽奖游戏。除夕夜叔叔们都来了,吃完晚饭包饺子,我就在那时候学会了包饺子。晚上孩子们提着小灯笼前门后门的跑,放小鞭小呲花,玩差不多了父亲就召集大家到后院放大呲花,然后进屋去玩抽奖游戏。游戏类似于现在的开盲盒,在一个蒙着纸的木格子上任意抠开一个格会有不同档次的小玩意儿,当然也有空格,谁有幸得到最高奖就会异常兴奋。我们还会磨五叔讲福尔摩斯探案,我是最忠实的听众,这让我一生都对刑侦故事和影视剧格外感兴趣,并且喜欢逻辑推理,读大学课程时形式逻辑的成绩也高于其他科目。</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父亲用他的奖金给我们买了一台小型幻灯机,里面带了两套幻灯片,一套是苏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一套是国产动画片《骄傲的将军》,还附带了解说词。这在当时的家庭也是很少见的。于是我和弟弟开始学习放映,弟弟那时候只有三四岁,我刚上小学,就由他负责按顺序插片,我负责解说。白天把窗帘拉上往墙上打幻灯,吸引了左邻右舍的孩子和堂弟妹,我们姐弟则饶有兴致不厌其烦地为大家放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是不会动的片子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芭蕾舞以及其中的经典故事,我也从此爱上了朗读。</p> <p class="ql-block">1956年我上了小学,在滨江道第二小学。记忆中滨江道上早点铺的热豆浆煎饼果子大锅荜儿,登瀛楼的金丝卷银丝卷糟熘鱼片,还有二奶奶常买的宏业餐厅的叉烧包,父亲下班路上带回的耳朵眼炸糕起士林西点都是至今难以忘怀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1958年的暑假父亲单位分了房子,我们搬到了天津郊区新盖的宿舍,从此听不到大火轮的汽笛声,没有了热热闹闹的亲人团聚,也吃不到那些熟悉的美味了。两年后我们又随父亲到了北京,在海河边度过的童年时光也成了遥远又抹不去的美好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