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家的味道

心有暖阳《不加V 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9965062</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辑: 霞</p><p class="ql-block"> 绘 画: 霞</p> <p class="ql-block">  回忆幼年时家的味道,追忆我至亲至爱的亲人。虽说我无力让时光倒流重回,却让时空铭刻我内心的缕缕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位于陕西咸阳的西北部,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畜牧业以牛羊、生猪、家禽为主。</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土地肥沃,一马平川,风景迷人,一年四季分明,也更是大秦川的产粮基地。</p><p class="ql-block"> 距我们村子西大约二里路程,就是川流不息的漆水河。它由北向南而下成为本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生不息的滋润养育着两岸儿女。漆水河与东西两侧的土地交织,形成了一个开阔的南北川道,在干旱严重的年代里,这里可谓是当地的一片绿洲、称为小江南。</p><p class="ql-block"> 而从川道两边高突出的塬边上去,就是人们所称的东塬和西塬,即关中道的平原。我们的祖辈世代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劳做辛勤的耕耘着。这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它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家地处西塬边际,住的是宽阔的院子和窑洞。这应该是老祖先对土地珍之又惜吧,把自己视如生命的平原土地、和那些沟沟坎坎的坡地、腾让出来种植庄稼,收获喜悦。大家都是在塬边的土崖下,挖掘了一个个用来栖身的土窑洞安居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些窑洞用麦草泥巴抹光了,再用细细的白土和水刷白,用砖石砌好拱形的门窗框,安装上木制门窗,里面盘一个大大的土炕,放些应用的家具可以居住了。这种很好闻的泥土香味又浓的窑洞,还是冬暖夏凉,自然又温馨的空调住所呢。</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些窑洞,就可以让百姓安身立命过起日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借助土打墙和土坯盖上了土墙瓦顶房子,这就是陕西特有的“一边倒厦房”。</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村子为东西走向,院落都是座南向北,各家门前都有一片土地用来种植蔬菜。菜地往北楞坎下去是一条东西走向、可以走牛车的乡村主路。</p><p class="ql-block"> 村子中间池塘的一旁,有块宽阔的空场地、中间安着村民碾谷物的碾子,旁边树上挂着用来上工敲响的大钟,这里也是生产队开会、纳凉聚会的场所。记忆中爸爸探亲回家,多少次都坐在碾子上、给围在身旁的乡亲们讲解他在外边的所见所闻和笑话,其中不乏有小朋友爱听的故事,那时的我当然是安静聆听的小听众。</p><p class="ql-block"> 由此向南上一道斜坡就是通往塬上的主道路,是父老乡亲们日耕作息、收获庄稼地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父辈兄弟四个,他们是和叔伯兄弟排名次的,爸爸排行老八。儿时最初记得我们和大伯、二伯、三家一起居住一个大院子里,四伯一家在北崖居住。</p><p class="ql-block"> 院子内深而宽敞,最里边靠南是高高的土崖,崖头上长着酸枣树、野枸杞、艾草等。靠下边东西垒了两个鸽子窝,用砖块砌成的格子门,是鸽子出进之地。我特别喜欢鸽子,也爱看它们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p><p class="ql-block"> 被修整的笔直整洁地土崖壁下居中、间隔一段距离打了两孔又大又深的大窑洞,大伯住东边,二伯住西边。院内有东西厦房、大哥住东厦房(堂兄),我家和二哥(堂兄)各住一间西厦房。 靠南山墙边有一眼水井,井水清纯又特别的甘甜,到现在想起也很让人回味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族叔伯兄弟姐妹众多,十二个兄弟和十四个姐妹,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至今仍就是大家回忆的幸福话题。</p><p class="ql-block"> 承蒙上天庇佑、老祖宗的眷顾,我们现在的大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成为这个家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四伯和爷爷一家住在村子对面的北崖,很宽敞的院子里有三孔窑洞、两间房子,院内有一颗很高大的枣树、春树、和柿子树。因为距离东边居住的几家邻居相隔很远,所以说称得上是独门独户。</p><p class="ql-block"> 大门前有大片庄稼地里有好多柿子树和苹果树,每年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大门外有一条通往南村的弯弯小路,记叙着我们几家人南来北往的故事与开心。</p><p class="ql-block"> 地头东南边有棵大皂角树,每年都结不少皂角,待秋季成熟了采摘下来用来洗衣服,也是那个特定年代挺不错的洗涤用品。与皂角树相邻的几颗大春树,盛夏时是最好的绿茵乘凉之地。也是我们孩子最喜欢玩耍追逐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爸爸是支援山区县城医院的医生,记忆中的他身材高大魁梧,性格开朗豁达,善于言讲,为人忠厚朴实。 不管是在单位或者是在家乡,他都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好评,尤其是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他留下了一段段被救治病人相传赞美的佳话 ,成为我们姐妹生活道路上成长的学习榜样。</p><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也是身材高挑,长长相俊美,性格泼辣活波,是一个敢说敢干的农村妇女。在那个女性成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她勇敢的冲出封建枷锁,在爸爸和家人的支持下,当上了生产队妇女队长,经常去县里、镇上参加会议,一起与社员们劳动在田间地头。是一个不输须眉的巾帼女子。</p><p class="ql-block"> 曾经妈妈很高兴的给我说:“她和爸爸是解放后,按照新的婚姻法18岁领证结婚的。以前女孩长到十五六岁就出嫁,我很幸运和你爸是新式结婚”。</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二人之间的感情很好,互敬互爱,在生活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对我们姐妹更是关爱有加,给予了深厚的父爱和母爱。在大家庭里他们尊老爱幼,相互帮助扶持,生活气氛十分和睦。</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出,要搬新家了的话题,是我和妹妹最喜欢也最期盼的事儿。在爸爸妈妈和家人的辛勤努力开垦下,终于我们要搬到四伯家的东隔壁居住了。自此,我家有了属于自己独立居住的院子,心里的那份高兴是可想而知,爸爸妈妈都是喜上眉梢。</p><p class="ql-block"> 我家院子的朝向是是座北向南,不太大的原木色大门外西侧是一口水井,是供我们两家的饮用洗涤井水。从大门通向北边是一条笔直的小路,它与大田中间的东西小路形成十字交叉,经常有行人从此经过。</p><p class="ql-block"> 新家院内靠北崖下有一孔大窑洞,里边装有一个磨面的牛拉石磨子、最里面是专门放置农具杂物的、和烧火做饭用的柴火。</p><p class="ql-block"> 东边崖下有两孔窑洞,靠南的一个是我们一家的住处,北边的是用作厨房和屯集粮食。</p><p class="ql-block"> 乔迁之喜,所有家人和亲朋、乡亲们都过来庆贺“壤院”,爸爸从单位回来时购买了烟酒和炮仗、糖果及应用之类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妈妈做了许多玉米面参合的白面馍馍、大玉米包谷榛子、和面片合二为一煮在一起,俗称为“活活面”。</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食粮短缺的条件下,也算得上是很不错的美味佳肴了。鞭炮声噼噼啪啪,孩子们的嬉闹追逐声使气氛十分喜庆欢乐。爸爸拱手向亲朋乡亲们致谢讲话后,搬新家的喜宴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牵着小手和大家一道,争抢着分发的糖果和食物,最后端起了热乎乎的“活活面”,美美的吃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美好的一幕幕,定格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在岁月的时空定格成为终生的永恒记忆,难以忘怀的、是家的情节、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家的感觉是幸福的、温馨而惬意的。它是承载了我们一生的摇篮,无论是生活道路坎坷或平坦,都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我们村子全部拆迁搬南坡的平原上居住,三条规划布局很宽合理的主街道,取缔了旧年的零七八乱住宅。一派繁荣富强的新农村揭示着,新形势下农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新气象。不愁吃更不愁穿,有明亮寛昌的楼房小院,又有代步行走的小轿车、摩托车三摩车。看到那些老头老太们出门都会驾车,内心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不是梦,是切切实实的现实生活。每次回到老家都有一番惊喜让人心动兴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