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游纪略

陈晓文

<p class="ql-block">  2023年末2024年初,在昆明避冬;二月底返渝。内子第一次到云南,于此地印象多得自传闻,茫无实感真知。为了弥补她的缺憾,返程往滇西、北绕行,顺道看看彩云之南的山川风物。</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自驾游的好处:想往哪儿去就往哪儿去,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想何时走何时走,想看什么看什么,想待多久待多久,乘兴而来,顺兴而逛,累了就歇,饿了就吃,兴尽而归。既可以有计划,也可以无计划,反正时空选择权都操于自己之手……多好,这才是“游”的真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腾冲国殇墓园(20240227)</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欧治渝发起、参与王康“浩气长流”的起因,就是去腾冲看这个远征军名录墙”(一说去的是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欧治渝有画国军阵亡将士念头在前,与王康一起去踏勘,王康起意在后。欧王一道去采风,是王康张罗的车子和后勤资助等。但论起整个构思、规模、运作之功,当然是王康了。</p><p class="ql-block"> 一直心心念念,想去走走,看看,哪怕什么也不能做,至少可以借此凭吊旧战场,瞻仰先人遗迹,在心里遥祭一下。即使隔着不可及的时空,也觉得一份微薄心意得偿。</p><p class="ql-block"> 腾冲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看了让人极度震撼。二三百米长的石墙,刀砍斧凿,银钩铁画,密密麻麻的镌刻着那么多的人名,代表着那么多的青春生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天地浩气沛然充塞;旷野风劲,松涛无声亦轰然,像是他们的呐喊犹在耳边。</p><p class="ql-block"> 现在亲到实地走走,也能于冥冥中感受得到当日国人气概,存亡断续之际,确实有那么多人,悲歌低咽,前赴后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翻看我大姨爹的回忆录,他作为国军军人,当年曾在滇缅公路从事军资转运。也是在那片土地洒过血汗的人。查其年谱有记:</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一年(1942)</p><p class="ql-block"> ​三月一日由昆明龙泉镇随装甲兵团出发,参加远征缅甸抗日之役,作战时兼任指挥班班长,转进时兼任车辆管制站站长与军用物资抢运组组长,在艰难危险中圆满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二年(1943)</p><p class="ql-block">​ 奉老长官程守钧上校召,去云南嵩明县朱街装甲兵第一营,任上尉主任副官,兼主任军需及合作社经理。</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奉令升调新成立的陆军第四十八师司令部少校储备参谋代理参谋处第四科科长,主管全师人事。……</p><p class="ql-block"> (载李如初《溯源追本话生平》,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印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长时段来看,中华民族的转运与抗战有关。虽然是“惨胜”,到底因此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即国际秩序的一极(当时是附美骥尾,后来却由大陆中国政府所继承,是为国族遗产)。说了归齐,除了欧洲战场,中国到底是抵御德意日轴心国的最大战场,主战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策应密支那抗日作战取得胜利之后,为纪念攻克腾冲的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忠烈祠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忠烈祠后相对高度31米圆锥形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坡上苍松翠柏,青草黄花,相伴着3168座排列整齐、挺然屹立的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一位当年攻城阵亡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等。</p> <p class="ql-block">  血性,所谓赴汤蹈火,剑胆琴心,布衣之怒发冲冠,“虽千万人吾往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于个人品性或在依违两可之间,于社群人族则兹事体大,不可轻忽。在和平年代,兴许觉着几分隔膜,而那些时代却系着一个民族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想想有些奇怪:难道国人的血性只有在罕见的一些时间才能爆发出来?应该说不仅如此——只要有自由的灵魂,强健的意志,都会有血性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秘踪(20240228)</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丽江,大概是世纪初的什么时候,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安排,听过纳西古乐。这次感觉古城的热闹已经接近喧嚣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丽江最早给我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建筑式样的古色古香,而是铺路石。其低调粗粝沧桑质感不经意捎带出来的年代感,我想,这个怕骗不了人吧?后来曾亲眼看见平遥建造现场,堆积如山的旧建筑拆卸件,才明白没有什么不可能。那么浩大的古城,在有传承名师领衔的工匠班子私工秘造下,被缝缀、孵化出来,自然能做到天衣无缝。</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镇幻觉的编织有术,经营有道,简直可以细腻得臻于至善。</p>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篝火舞蹈,情味总不如夜晚的对景。像刻意招徕游客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  在水边照相的女子,没有了昔日“在水一方”的清冷、哀婉、深远,多少有些摆弄的刻意,矫情。成了商业摄影的热门定制。满街斜挎长枪短炮摄影师,相跟着青春年少,生怕错过红男绿女摆着pose的惊鸿一瞥;道旁出租民族服装的店铺,生意红火极了。</p><p class="ql-block"> 配上东巴民族服装,晃眼闪烁的银饰的女子们,那风情格外绮丽袅娜……</p> <p class="ql-block">  街镇热闹的主街旁岔出去的小巷里也有就近的民宿,而我们是在网上预订的,就显得远了些,不那么近便。早餐也得跑得远远的。</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丽江是传说,束河是日常。</p> <p class="ql-block">  距丽江古城车程二十多分钟的束河这个地方,王明智的表姊弟曾经营过民宿,现在不在了;转去大理了。所以没了故旧可访。就随意走走。</p><p class="ql-block"> 我十来年前去过,现在看来当时还是草创,风韵倒胜过今日。</p> <p class="ql-block">  束河是圈起来的,丽江还开放着。丽江的人流量大一些,一是名气大些,二是地利交通更近便。</p><p class="ql-block"> 丽江热闹些,束河安静些。束河的人流量可能不及丽江的三分之一?这里好些房地产建起来,空置着,成片成片的,有点凄凉。</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束河比丽江住得好一些。丽江的住宿要紧张得多。如果丽江住得好点,也许就会多待一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碧波(20240301)</p> <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三次来泸沽湖了。第一二次都是会议或单位安排,其实就是跟团,日程听人指挥。这次自驾游,一切自己说了算,舒心得多,意外发现、收获也多。</p><p class="ql-block"> 称心,率性,随缘,无碍,自如,欣然,轻盈……自由在路上就是这样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朋友尹兄赞曰,那地方好,天都是蓝透了的。湖的水质超好,湖里有水中植物开花,名“水性杨花”,可以炒一盘来吃。</p><p class="ql-block"> 余附言:没有污染,远离城市、工业,空气自然明净、澄澈。大理的水与泸沽湖就不能比。</p><p class="ql-block"> 云南那里有很多菜是叫不出名字来的,就是野生的,从地头采来市集地摊上出卖,地道的原生态。虽然也不见得好吃,但是新鲜,给人特别的感觉,物以稀为贵,也好。</p> <p class="ql-block">  侄女婿阿亮说,这张照片相当赞。它的得来是当场一个游客主动提出帮助我们拍的。</p><p class="ql-block"> 天边的那朵云,让人想起康定情歌里那“一朵溜溜的云哟”。</p><p class="ql-block"> 不知陶渊明笔下“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里的云,是不是这个样子?……薄薄的,透明,悠然,随风飘泊,哪怕居无定所也不恋其“所”。把流浪当成了生活。</p> <p class="ql-block">  促销的货郎车开着喇叭广告,一路吵个不停,烟火气十足的同时,多少与湖畔的农家村野不搭调。</p><p class="ql-block"> 显得有点呱噪?</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湖边不远的民宿里,设施齐备,洗漱方便,住得舒心。夜晚格外宁静,淡季比旺季到底多了几分从容。</p><p class="ql-block"> 窗外的猫蹲偎深暗里,更加衬出夜的幽远恬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