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个月回南昌,整理旧书,翻出三本老“古董”字帖,均为宣纸印刷,书已经泛黄,有些缺损,很有年代感,也确实有年头了,民国4年(1915年)出版的,距今100多年了。<br> 书是我大伯送给我的,我大伯解放前在上海开了一家手帕厂,闲来喜欢字画,也练过书法,书是他解放前收藏的,书的封皮上隐隐约约还看得出他亲笔书写的堂号:镇海惟善堂倪珍藏。是倪氏家族堂号还是他的书斋堂号就不得而知了。<br> 1974年我去上海,第一次见到大伯,在大伯家住了几天,听说我喜欢书画,很高兴,遂送给我一柄折扇和三本他珍藏的字帖,折扇一面画的摹唐人粉本“渔家晚乐”,画工精细,描绘的是两户渔家,妇乳老幼皆有,有在自家船头吃饭、小酌,有在哺乳的妇婴,生活情趣盎然,人物头只有绿豆般大,眉毛胡须都清晰可见,笔法熟稔、色彩清雅,令人惊叹!另一面是书法,行书书写的一首诗,应该都是当时海上名家,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爱不释手,没事就欣赏一番。<br> 上世纪末,搬到新居,文房四宝书画稿都放在楼下储藏间,直到有一天想起那柄折扇,翻出来一看,傻眼了,扇骨散了,无奈扔了,扇面已经严重发霉变了色,赶紧晾干,画已经破损,后来虽请人修复,裱成两幅镜片,但已经逊色不少,心疼复后悔不已!<br> 所幸大伯所赠三本书因为和书籍一起收藏在楼上书柜里,完好无损。一本是《圣教序》,我一直在临写,另外二本是《李梅庵临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中学习字帖》,这书两本上下册,宣纸铅印,由震亚图书局编辑出版发行,震亞圖書局当年是以書法字帖出版爲主營業務之一的圖書局,可惜我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只知道是清道人临古,对其真实姓名则不以为然,后来专注木刻,对此书只是想起来偶尔翻翻,欣赏欣赏,尝试辨认一下是临摹谁的,但是大多数都不了解,毕竟当时这方面信息太少,无从考证。<br> 现在翻出来“重见天日”,仔细分辨,依据这些年书画知识的积累,再在“万能”的网上一搜索,顿时豁然开朗!<br> 清道人原来就是李瑞清(1867—1920年),李瑞清的大名早有所闻,对于他的字仲麟、号梅庵、清道人则不太清楚,他是江西临川人。清末民国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六年(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光绪二十七年(1906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为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监督(校长)。张大千、胡小石、吕凤子等皆出其门下。<br> 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临习诸碑,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其书上追周秦,博宗汉魏,熔铸古今,勇开风气,所播深远,薪火相传。<br> 辛亥革命时后,弃官寓居上海,家境贫寒,老弱数十口仰其供食,经常断炊,乃卖字画以自给,渐为海内外闻知,求书画者、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其收入之高,为上海书坛之冠,他终于成为中华书坛的一代宗师。<br> 此书名《李梅庵临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中学习字帖》,内页起首印“玉梅花庵临古”,玉梅花庵当是他的斋号,书中是他临习的历代名家书法。<br> 回想起来,直感叹自己是 “有眼不识金镶玉”,年轻时爱在书店搜罗,书画书籍买了不少, 而家有好书浑不知 ,现在再欣赏此书,格外亲切、珍惜。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版本基本绝迹了,大伯也是经几次历史冲击而保存下来,收藏了几十年,忍痛割爱送给我,情真意切、弥足珍贵,我却漠视了它这么多年,在我手中默默无闻的度过50年了,真有些惭愧,辜负了大伯的心意,冷落了这几本“老古董”。<br> 这些年身居北京,压在老家箱里,这次翻出,幸亏完好无损。 手机拍下来随时可以欣赏研习,弥补半个世纪的岁月冷漠它的缺憾,也分享给有兴趣者欣赏。<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