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榔双塔

王洪斌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海南澄迈之前做了点旅游功课,记下了三个必游景点:金山寺、永庆寺和美榔双塔。到了之后发现前两个景点都通公交,很快就如愿以偿,而美榔双塔不仅不通公交,而且道路泥泞,没能去成,也成了心结。</p> <p class="ql-block">去年,也就是距第一次去澄迈十年之后,在与一位在海南结识并已成为好朋友聊天时提及此事,他说他有车,而且现在去美榔的路修得好好的,哪天天气好,开车带我去。可是还没等到好天气,我就因急事回大陆了。</p> <p class="ql-block">今年候鸟到了海南,那位好朋友见到我说今年一定让我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7日早上八点,朋友开车迎着初升的太阳前往小三十公里以外的美榔。</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在澄迈县政府所在地金江镇,维修得很好,永庆寺在老城镇的盈滨半岛上,依偎着美丽的海滨,香客络绎不绝,气势磅礴。美榔双塔在金江镇的东北隅,偏远而闭塞,保护得怎么样呢?</p> <p class="ql-block">下了225国道转到260县道。重新翻修的260县道平坦僻静,过了美亭开不远就到了美榔村,按照路标指引开进了景区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美榔双塔景区没有围墙,没有大门,一个小巧的门楼,把游客引进双塔的核心区,左边是略显苗条的四边形妹塔,右边是稍显魁壮的六边形姐塔。</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姐塔还是妹塔都超出我的想象,距今八百年的古塔竟然保存的如此完整。</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大陆人移民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黎族先民首先移入岛内,成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随后在秦汉时期,广东、广西的骆越、西瓯人(现称临高人)入岛定居北部。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又有中原移民入岛定居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从宋至明清时期,闽、粤、桂等地的移民入岛达到高峰。宋庆龄父亲宋耀如的先祖、渡琼始祖韩显卿就是在南宋时期入岛定居文昌的。</p> <p class="ql-block">据景区介绍,美榔双塔建于南宋时期(1127-1279)末期。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国家已经成了半壁江山,但是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发展,经济十分繁荣,外贸高度发达。‌</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佛教达到了极盛的发展阶段,成为社会中备受推崇的宗教信仰。南宋政府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并赐予佛教官衔,以示尊重。</p> <p class="ql-block">北宋末期南宋初期,为了躲避战乱缙绅、士大夫风行衣冠南渡移民海南岛。宋宁宗时期(1194-1224),一户很有派头的大陆人家渡过琼州海峡,载着万贯家私径直来到琼北一处水塘环绕,泉水喷涌的秀丽村庄。这个村庄就是现在澄迈县美榔村。</p><p class="ql-block">美榔村,又称“买榔村”、“美罗村”,最先由周氏先民在此暂居,后有王姓来此居住。周氏先民疑是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琼州知府周仁浚(生卒不详)的后裔。</p><p class="ql-block">这户新来的人家户主姓陈,名叫陈道叙,其妻周氏,两个女儿,大的叫灵照,小的叫善长。女儿专由太监照顾。</p> <p class="ql-block">要由太监来照顾起居的女儿,天底下还能是谁家的女儿?有人根据宋代史料推断:灵照和善长并非陈道叙之女,而是南宋被废太子赵竑(1205-1225)之女,陈道叙忠于赵竑,受其临终嘱托,带二女逃到海南岛隐居。</p> <p class="ql-block">陈道叙在美榔村置地建房,就此落户于此。美榔村又多了一户陈姓居民。村里人称他为陈七公,他自号明台居士。</p> <p class="ql-block">居士乃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陈道叙很快又在村子东南置地建起一座庵房,叫辑瑞庵,“辑”本义为车箱,后泛指车子。也有和谐,和睦之意,引申为安定,收敛等含义;“瑞”吉祥,吉利;凭信的玉器;“辑瑞”意思为会见属下的典礼。在离庵房不远的地方,还筑了个太监房,供太监们居住。</p><p class="ql-block">庵名请琼州安抚使谢图南(1192-1272,1220-1222任琼州安抚使)题写。由此可见,陈道叙不是一般人物。</p> <p class="ql-block">陈道叙后来在庵房后面建立了两座造型精美的塔,一座五层,一座七层,他们全都是用打磨好的火山石垒起来的。塔身和塔内,刻有各种工艺精致的人物和图案,与当地土地庙里的有天壤之别,也非本地工匠所能胜任。</p> <p class="ql-block">按照明《正德琼台志》记载:“道叙为捐钱一千缗建立此塔。”有人作了这样的计算:“一缗是一千文钱,一千缗实际上是一百万文钱了。一般每十文钱一两重,以十六两为一斤算,一百万文钱重6250斤。当时的运输工具大多是老式木轮牛车或挑夫。以载重量约为八百斤的牛车来运输的话,需要八架牛车运输才行!若以挑夫搬运,则需六十多人次。”(陈明卿《美榔双塔考秘》)拿这么多的钱来造塔,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出得起的,而在当时的时局下,翻山过海,将这些钱运到如此偏僻的地方,也绝非易事。陈道叙的背景可谓高深叵测。</p> <p class="ql-block">除了修建庵房及相关设施,捐出一千缗钱建塔外,陈道叙还将周边的田地买下,“施田于庵”。</p><p class="ql-block">在离双塔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陈道叙和周氏合葬的坟墓。2000年出土的两块石质墓志铭,一块是“辑瑞庵明台居士墓”,另一块为“承颖川善人周氏墓”,对陈道叙与周氏的生平有极其简单的记述。根据甲子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推算,陈道叙生于1181年,卒于1253年,享年七十二岁。周氏生于1180年,1241年入庵诵经,时年六十一岁,卒于1259年,即南宋理宗开庆元年,享年七十九岁(陈明卿《美榔双塔考秘》)。</p> <p class="ql-block">关于姐妹塔,介绍的文字很多,在此不在赘述。本美篇的照片大部分是单反相机、少部分是小米手机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