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些故事被岁月掩埋,有些味道却历久弥新。中山国,这个号称“文能赋诗饮酒,武能田猎征战”的战国第八雄,虽然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它的文化却随着衡水老白干《馆藏1977》中再次复苏!</p> <p class="ql-block"> 中山国(战国时期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5年),建立者为中山文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魏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95年,为赵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版图</p> <p class="ql-block"> 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曾是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民族交融发展的舞台,酿酒技艺高度发达。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赞叹:“醇酎中山,沉湎千日”;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有载刘玄石饮中山酒一醉三年的故事。因此后世也流传着“中山美酒千日醉”,“自古美酒出中山”之说。而1977年平山县三汲一带的中山国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又有力印证了这些说法。</p> <p class="ql-block"> 中山国出土文物《青铜扁壶》(带酒) </p><p class="ql-block"> 【河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高45.9厘米,长36.5厘米,宽15.3厘米,口径15厘米,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1977 年,在平山县的三汲一带发现了神秘的中山国都城遗址,震惊海内外, 成为 20 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出土的两万多件文物中,有两大青铜器酒壶密封完好,引人瞩目,当考古队员把青铜壶盖打开的时候,酒香四溢。两只铜壶中有数公斤翡翠绿和浅绿色液体,后经多方权威专家考证, 最终证明是尘封了 2300 年的中山国古酒,并经科学鉴定是用粮食酿造,这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当时考古人员忍不住发出了 “谁敢尝一尝,中山王御酒是什么味道” 的惊叹!盛在铜扁壶中的酒液大约剩下七八成, 重 6. 7 公斤,呈浅翡翠绿色,清澈透明。 </p><p class="ql-block"> 目前,酒壶和酒液均藏于河北省博物院内,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p> <p class="ql-block"> 扁壶又被称为背水、酒壶,多作旅途用器,一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经济的代表性器物。</p><p class="ql-block"> 扁壶源自游牧民族的饮器——囊,由兽皮制成的口袋,盛水后形状扁圆,背负时可以贴服在腰间或马背,便于长途跋涉中的携带。</p><p class="ql-block"> 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发,能在马上使用的器具作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逐渐走向成熟,囊也在此时期传入中原。工匠利用囊的扁圆形制并结合实用性,制作出扁壶,材质也多了青铜、陶、漆等。</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青铜是造物的主流材质,扁壶多为铜制。</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青铜扁壶逐渐向漆器、陶器迈进。</p> <p class="ql-block"> 衡水老白干《 馆藏 1977》 , 是基于中山国王御用青铜扁酒壶原型 ,进行创新设计, 瓶体采用一斤装容量, 颜色采用独有的青铜釉色渲染, 保持侈口 , 短颈 , 圆弧肩 , 扁身 , 平底 , 长方形圈足。 器身扁平, 抹角成桃边形, 左右两侧呈圆形, 肩部各有一兽面衔环 , 盖面等距立置三个环形钮。 壶盖上方是方形瓶塞, 瓶塞上方是山子形标识, 青绿色外盒深度勾勒出原始文物造型 , 雍容华贵, 满满的中山国元素 。</p> <p class="ql-block"> 斟满琼浆玉液,畅谈千年文化,觥筹交错之间,穿越古今文明。衡水老白干《馆藏1977》扁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更是让“文物活起来” 实践与推广。希望这份礼物,能让更多人领略衡水老白干《馆藏 1977》的独特魅力,品味厚重的历史文化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