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家大院出来,回平遥古城的路上正好经过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山西平遥县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因平遥古称中都城而得名。宋代,因取佛经“双林入灭”之典,中都寺更名为“双林寺”。<div> “双林”的出典,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地在古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当时释迦牟尼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卧圆寂,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div> 一进双林寺内院,就觉得十分不同寻常:不少年轻人在捏塑像、写生,艺术气氛十分浓厚。 <p class="ql-block"> 原来,是天王殿前的四尊韦驮像吸引着他们。</p> <p class="ql-block"> 在天王殿前,四座三公尺高的金刚像一字排开,手持金刚杵,双臂撑开,一腿抬起,拉开了架势。由于院子不大,所以更显得四大金刚顶天立地,气慨非凡,大有叱咤风云、翻江倒海之势。</p> 古籍中并未记载有关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人体结构与人体解剖的研究,但双林寺彩塑人物的眼睛十分符合解剖原理,比如眉弓、眼眶、眼球、眼轮匝肌等部位的结构,完全符合真人比例。 韦驮(又作韦陀)是佛教的大菩萨之一,同时是四大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身边的八位大将之一,是一位重要的护法神。双林寺的这尊韦驮像高1.6米,立于千佛殿的醒目之处。他身披甲胄,左手拿着一个金刚杵,右手握拳,昂首挺胸,成丁字步站立,十分威风。 千佛殿内有菩萨五百尊,分为六层,从地面直塑到屋顶,这样不但节省了占地面积、增加塑像的层次感,又考虑到了信徒礼佛之便;加之人物形象生动,衣纹飞扬飘舞,或驾祥云、或骑异兽,活脱是一幅立体的“朝元仙使图”。满殿悬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层峰峻岭,峭险参差,迷雾祥云绕于其间。站在这里,彷佛进入了佛国世界,神秘幽静的出世之感使人顿生皈依之心。 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这尊渡海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自在观音像,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特别是其身姿,高跷右腿,露臂赤足,衣襟半遮,完全突破了一遍佛寺塑像的常规陈式。<div><br></div> 塑像不是真人,却生动感人,这是双林寺的绝妙之处。佛祖慈眉善目、法力无边;观音凝睇静思、隽逸超尘;金刚瞋目裂瞰、咆勃犷悍;菩萨明眸善睐、婉丽妩媚,无不表现得恰如其分;罗汉的眼神更为多采,或知睿深邃、闭目思禅,或神色飞扬、高谈阔论、喜笑怒骂、左顾右盼,情性笑言之姿各不相同。 一尊满脸通红、醉眼朦胧的罗汉,人们称之为“醉罗汉”。传说醉罗汉不守清规戒律,喜欢偷喝酒,大家都按时听佛讲经说法,而他却暍得酪酊大醉,姗姗来迟。因此双林寺的醉罗汉与旁边的“迎宾罗汉“构成这么一个情节:迎宾罗汉恰好也迟到,刚推门进来,醉罗汉用手指着迎宾罗汉,颇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幽默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p class="ql-block"> 两个小时游罢双林寺,的确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艺术的洗礼。“下次一定再来”,是对双林寺最真挚的表白。</p> (下一站:镇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