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希勒根的青春岁月一一 垂 范

大海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垂 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基层部队,都与该部军政主官的带头带领作用有着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部队移驻河北曲阳,承建太行山区战备公路时,政治处刘龙主任安排对全团(含秦始皇建港指挥所)进行《团史》教育,得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基建工程兵第111大队的光辉历程。这支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是一支转战南北、屡建奇功的铁军。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它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解放战争中,该团参与了保北、平张、察绥等战役,特别是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作为先头部队攻坚克难,荣获通令嘉奖。1950年10月,因驻防天津,该团成为首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之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该团英勇善战,共有1个营、7个连队、8个排和200余名官兵荣立战功,获得了“突击先锋”、“突破三八线尖刀连”、“人民功臣”、“坚守五音山钢铁连”、“攻如猛虎”、“大功营”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武尚志(时任营长)的模范带头作用。</p> <p class="ql-block">  老团长武尚志(原名武和尚),在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荣立特等功、三次荣立一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指挥一个营坚守阵地43天,该营因此荣获“大功营”称号,他也被授予一等杀敌英雄奖章、国家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并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回国后,他继续带领部队承担国家和军队的重大工程任务,多次获得荣誉。在修建密云水库时,该团荣获“冠军团”称号。武团长在十三陵水库工地连续奋战24小时,在海河工地汗流浃背,在密云水库工地冒雨大干,其事迹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广泛报道。1981年,武团长在副军长岗位上离休,后在住院期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秦基伟亲自到医院看望他。1995年,武团长逝世,留下了一段传奇军旅生涯。</p> <p class="ql-block">  上山后的一天,风雪交加,整个哈希勒根北坡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上午,我向11连方向走去,看到通往北坡的便道上,一台推土机正在作业,前方隐约有人影晃动。返回营部时,偶遇通信班陈班长,他告诉我,指挥推土机的正是邸政委。不久后,得知邸政委和另一名推土机手在清理翻山便道积雪时,遭遇雪崩,推土机手不幸牺牲,而邸政委则与死神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1977年4月底,连续几天的大雪阻断了下山的便道,军需给养无法送达。刚过“五一”,4营的军需给养告急,部队不得不开始食用压缩饼干,取暖用的煤和柴禾也即将耗尽,电话通讯中断。邸政委随即动员机关和5连的部分官兵,人挑肩扛,为4营送去给养。邸政委与组织股宁效存干事一起,扛着一根树杆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树杆的大头由他扛着。高寒缺氧、路滑难行,但邸政委始终走在最前面。直到离驻地3公里左右的地方,营部的官兵才接到他们。</p><p class="ql-block"> 副团长景来田,是一位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老首长。1977年4月,他随1营3连驻扎在哈希勒根南坡施工现场。为了确保翻山便道畅通,他经常带着几个馒头,领着推土机手上山清理积雪,饿了就把馒头放在排热管上烤一烤就吃。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后勤处王长裕处长,每次单位搬家或运输大宗物资时,总能看到他指挥车辆的身影。他的一只手始终弯曲着,据说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他送军火到前线时,误入美军军营,机智地退了回来,倒车近百公里,将满车军火安全送达前线。然而,他掌方向盘的那只手,却永远保持了倒车时的弯曲度,成为全团广为传颂的英雄事迹。他对汽车的熟悉程度,令全团驾驶人员无不敬佩。</p> <p class="ql-block">  营长赵启福,因年龄较大,高寒缺氧,他常常拄着一根棍子,站在工地上喘息。他是我所见过的团、营首长中,高寒反应最为强烈的一位。他曾告诉我们,一生经历了三次苦难:第一次是在朝鲜,第二次是在大连的荒岛上,没吃没喝数日,而这次在冰垯坂,是他经历的第三次苦难,也是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一次。上山一周后,由于雪地紫外线强烈,他的脸先是发红,继而发黑、裂开小口子,接着流黄水,嘴唇肿胀开裂,吃饭吞咽都十分困难。</p> <p class="ql-block">  教导员景三季不仅负责政工,还管理施工。在冰垯坂施工期间,他行色匆匆,长期在工地间奔走,经常与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各连的现实困难。在全营军人大会上,他点评部队施工情况时,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措施得当,充分体现了政工与施工的一致性。后来得知,一团三连就是他任指导员时,与连长共同努力,把三连建成了全团的先进连队。</p> <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的一天,接到1营保管员王绪明老兵的电话,说隧道施工急需5根风钻杆。不久,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位年纪较大的是干部。我将5根钻杆给了他们,那位干部扛了3根。他们刚走,卫生所的老兵高谦民就问我:“小唐,你知道刚才来扛钻杆的那位干部是谁吗?”“不知道。”“他就是姚虎成。”我一怔,姚副营长扛着几十斤重的钻杆,还要步行翻山,不由得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 在隧道施工时,11连开展了劳动竞赛,连里制作了一面《流动红旗》,每月评选一次。哪个排进度快、安全好,就把《红旗》挂在排长住的帐篷门楣上。在我的记忆中,这面《红旗》大多数时间都挂在2排长李臣的帐篷上。李臣是位老先进,被称为"拼命三郎"。部队在湖北宜昌时,宁效存干事曾采访过他,说当面都能嗅到他出气时的血惺味。李臣在隧道施工时,尽管身体已很虚弱,但仍坚持在隧道里跟班作业。他常给新兵做示范,有时手掌着风钻,上半身在抖动,下面小便失禁,棉裤都湿了,让人看了都心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