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在东都洛阳开凿通济渠,又开永济渠和江南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余公里的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成为当时粮食等战略原材料和大宗物资运输的支柱。</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国古代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部分河段仍发挥着交通运输、灌溉排涝、生态调节等综合功能。</p> <p class="ql-block">天工国运一统中华</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的开凿</p><p class="ql-block">589年,中国结束了南北分割的政治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统"。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同时,为巩固国家政权,化解内忧外患,加强京畿与北方军事前线、东南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下令在漕渠基础上,开凿大运河,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南下,首次实现了贯通南北的水运交通体系。</p> <p class="ql-block">"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象征中华文化滥觞的河图、洛书,孕育于洛阳附近的黄河、洛河。洛阳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被誉为"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p><p class="ql-block">山川形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处河洛地区的洛阳,土壤肥沃,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南望伏牛,北依太行,倚黄河之险,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建都立邦的"首善之地"。</p><p class="ql-block">"形胜"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荀子·强国》曰:"其固塞险,形執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p><p class="ql-block">形胜观念历史悠久,古今一脉。史上历代都城的选址与兴建,都离不开形胜观念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纵贯南北</p><p class="ql-block">南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为继续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促进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加强北方边疆地区安全,保证各方赋税和物资能够顺畅交流通转,随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构建了跨越南北、沟通全国的漕运体系。</p><p class="ql-block">运河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炀帝(569年﹣618年)登基后,为进一步维系中原地区的政权稳定,于大业元年(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并以东都为中心,向东南、东北方向开凿运河。随着大运河的贯通,洛阳成为维系南北东西水上交通的转运核心,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成为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p><p class="ql-block">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即位,年号大业。</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在前人开凿的运河基础上疏浚连通,完成了大运河历史上第一次南北贯通,奠定了隋唐大运河的基本格局,同时营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国力日强。炀帝在位期间频繁发动战争,征吐谷浑、林邑、契丹、流求、高句丽,终因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导致天下大乱。</p><p class="ql-block">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于江都(今扬州)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葬于吴公台(今扬州西北),隋朝覆亡。唐朝时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今扬州北)。</p><p class="ql-block">宇文恺</p><p class="ql-block">宇文恺(555年﹣612年),字安乐,隋朝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北周大司徒宇文贵之子。生于长安城,出身武将世家。自幼博览群书,熟悉历代典章制度,擅长工艺,精善建筑。规划设计都城大兴城、东都洛阳城、仁寿宫、隋文帝皇陵、观风行殿和广通渠等国家重大工程,官至工部尚书,封安平郡公,进位金紫光禄大夫。</p> <p class="ql-block">工开万物</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的贯通沟通了五大自然水系,跨越了不同的地理与气候区域,形成了长约2700公里的连续水道,反映出古代中国地形测量、水文勘察、规划设计、水工技术、工程组织、航运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成就。</p> <p class="ql-block">桥梁码头</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开凿与使用促进了桥梁、码头等水工设施建造技术的大发展。隋唐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桥梁遗存,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水陆交通问题,同时又兼顾了艺术美感与天人感应的哲思,成为彼时文人墨客和旅人行者诗文游记中的"常客"。</p><p class="ql-block">码头是大运河上一类重要的水工设施,是往来舟船的停泊地,同时也是漕粮和商品的集散地。在水运昌盛的交通枢纽,常建造不止一处码头,而码头的兴盛往往也意味着所在集镇和市场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三彩盂 唐</p> <p class="ql-block">裴耀卿(681-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人。裴耀卿自幼聪敏,后考中童子举。唐睿宗时,被授为国子监主簿。开元年间,被玄宗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充任江淮河南转运使。他沿运河修筑转运仓,极大提高了漕运效率,使唐朝漕运进入到繁荣发展期。</p> <p class="ql-block">刘晏(716-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刘晏幼年时才华横溢,《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说。唐开元年间初入仕途,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国家财政要职。他对漕运、盐政、赋税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由于中央政治、经济中心由洛阳东移至汴梁(今开封),形成了宋代以汴梁为核心的漕运体系。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漕运制度并加以完善,建立严格的漕运法规,注重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大大提高了漕粮运量。</p> <p class="ql-block">夫役制度</p><p class="ql-block">开凿运河,工程量浩大,需要大量劳役参与,劳役的管理也是重要的漕运事务。秦汉魏晋时期,河道开凿疏浚已成为主要徭役之一,但对河渠运道的日常维护尚未形成规制。隋唐时期对运河的日常维护力度加大,河工夫役的征调日益制度化、组织化和常态化。宋朝时期,设立了专司河道治理疏浚工作的河清兵,成为河道维护的常规力量。</p> <p class="ql-block">天下粮仓</p><p class="ql-block">仓储设施是漕运的必备组成元素。为了适应漕粮从江南各地集中运输到北方的需要,隋朝开始建设一系列漕粮储存仓和中途转运仓场,初步形成了水运仓储体系。唐朝这一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国仓体系</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隋朝建立之初,为解决关中京畿之地缺粮的问题,伴随大运河各条水系的贯通,隋王朝在运河沿线的关键点,即运河水流交汇处、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等重要节点,相继建造了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用以转运和储备从各地调集来的粮食等仓库,逐渐形成了隋代著名的六大官仓。这些粮仓规模宏大,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p> <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隋唐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大型粮仓多集中于洛阳及其附近地区,供统治者所支配,以保证国家稳固。隋唐统治者在重要的河流交汇处选择地势高敞、平坦宽阔、不易积水的地方设置仓城,漕粮等物资由各河系的船只分段接运。如遇河道不畅,则将漕粮暂储入仓内,以待水涨船通时再装船运至东都洛阳,形成了便于周转漕粮的仓储体系,大大缓解了国都粮食等物资供给紧张的状况。</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快运输和减轻费用,唐朝在通衢要津和各条运输路途上,设有大小不等的转运库,如清河库、河阴库,并将转运仓和转运库合为一体,成为仓库结合的转运体系,保障了粮食等各类物资向中央输送的畅通。</p> <p class="ql-block">修造技术</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粮窖的选址在考虑交通条件、政治因素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一般选在向阳、土厚、水位很低的位置,并大多采用地下窖藏形式,"既无风雨雀鼠之耗,又无水火盗贼之虑"。</p> <p class="ql-block">绿釉盖罐</p> <p class="ql-block">含嘉仓是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洛阳时统一规划建造的,紧临隋唐洛阳城的核心区宫城、皇城和东城,主要供给皇室、百官所需用的粮食。据考古发掘,仓城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600余米,面积43万余平方米,曾有粮窖400余座。唐天宝八载(749年),含嘉仓的储粮量达583万石,占全国大型官仓储粮量的近一半。</p><p class="ql-block">含嘉仓水运交通便捷,其南部有洛阳四大水系之一的谷水河道东西穿过,谷水向东与濂河、漕渠相连通,在仓城的东南部发现有漕运码头遗迹。</p> <p class="ql-block">往来舟楊</p><p class="ql-block">运河上往来的各色舟船是隋唐大运河的缩影。舟船作为中国古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随着大运河的贯通,隋唐时期有组织地大规模制造船舶,在淮南、江南等地形成了全国造船基地,舟船从类型、大小、技艺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沉船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向我们描绘了历史上那些以水为生、以船为家的船工的水上生活。</p> <p class="ql-block">造船技术</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的舟船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种类丰富。按体量划分,大型的有舟或舰,小型的有舸或艇;按航行水域,可分为内河用船或外海用船;按功能,又可分为客运、货运(如漕船)、军用(如车船、楼船)等。</p><p class="ql-block">从春秋时期的双体船、隋唐时期的"歇煌支江船",到宋元时期的"汴河船"、"遮洋船",再到明清时期的"漕船",船舶在规模、运载量、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古代中国创造出多项船舶制造技术,在世界船舶制造史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运河故道出土的沉船遗址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隋唐造船业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p><p class="ql-block">船坞与造船</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年间,开封金明池处修凿了一个大澳,将河水引入,使船只可以正常下水,又不会被湍急的河水冲走,这便是和现代造船厂十分接近的船坞。</p><p class="ql-block">为了适应大规模漕船制造的需要,宋代的工匠以微型船模为基础仿造大船。后又在船模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尺寸,甚至用料、工、造价等信息都汇到一张图上。这些图纸经过多次复制,衣放到每个船厂,造船技艺逐渐标准化并广泛传播。</p> <p class="ql-block">水密舱是用木板把船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区域,在隔板和船舷的结合处以锯钉加固,通过船舷与舱壁板的紧密结合,使船横向更加牢固。各舱严密分隔,若一舱意外进水,其余各舱互不影响,大幅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p><p class="ql-block">洛阳运河1号沉船内设12道隔板,与首尾封板共将船体分隔为13个空间,其中2-3号舱和11-12号,12-13号舱隔板中部开门,相互连通,为非水密隔板,其余9道为水密隔板。</p> <p class="ql-block">水上生活</p><p class="ql-block">在机械动力产生前,航行主要借助人力或自然力量,船的航速有限,航行时间较长,以船为家的船夫们,航行期间的衣食住行都在船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臻品云集</span></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交通运输便利,商品经济繁荣,吸引了国内外富商大贾云集于此。各色商品通过大运河南来北往,毕集于洛阳,促进了城市间商品货物的流通,更推动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白瓷双龙尊 唐</p><p class="ql-block">高29厘米,宽15厘米</p><p class="ql-block">盘口,细束颈,颈有三棱,鼓腹下收,平底。口沿至肩部两侧附有两个对称的</p><p class="ql-block">龙形把手,龙口衔口沿,龙头、龙身、龙须刻画清晰,龙身卷曲。施白釉,胎质细腻,</p><p class="ql-block">釉色如玉。</p> <p class="ql-block">陶瓷器</p><p class="ql-block">陶瓷器运输量大且易碎,适宜水运。隋唐时期,各地出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运往南北各大城市,满足了大都市对于陶瓷器的生活需求。隋唐洛阳城中出土的大量尊、罐、瓶等青瓷和白瓷,来自于当时的巩义窑、景德镇窑、长沙窑、越窑、邢窑等各地名窑。</p> <p class="ql-block">洛阳运河二号沉船</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义井村西南汉唐漕运河道内,发现时位于运河一号</p><p class="ql-block">沉船的东南部,呈东北﹣西南向,船体侧翻,残损严重,仅存前半部分。船残长10.65米,残</p><p class="ql-block">高1米,船底最大宽度1.86米,最小宽度1.12米。船首有锚链,处于抛锚状态。在船北侧的地</p><p class="ql-block">层中发现有散落的瓷罐、瓷坛、青花瓷碗、马橙、铁瓢、木钻、锡壶、铁锤、斧、锈、剪等</p><p class="ql-block">船上物品。运河二号形制与运河一号基本相同,为明清时期的内河客货运输船。</p> <p class="ql-block">运河大事记</p><p class="ql-block">先秦</p><p class="ql-block">春秋楚庄王派令尹孙叔敖开凿江汉运河,连通长江、汉水。</p><p class="ql-block">楚灵王时,开挖章华台运渎,为章华台离宫运输物品。</p><p class="ql-block">楚昭王时,吴国伍子胥伐楚,疏浚扬水,向郢都(今湖北江陵)进军,此河道即子胥渎。</p><p class="ql-block">楚顷襄王时,秦将白起伐楚,凿渠引水冲灌鄢城(今湖北宜城),后人称此渠为白起渠。</p><p class="ql-block">吴王阖阁时,伍子胥主持开凿胥溪运河,连接长江支流水阳江和太湖水系荆溪。</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南接长江,北入淮水,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有明确纪年的运河。</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83年至公元前482年间,吴王夫差令在泗水和济水之间开凿水道,即荷水。</p><p class="ql-block">战国时,魏惠王开挖鸿沟,沟通黄河和淮河。</p><p class="ql-block">燕昭王时,开通燕下都运粮河,使中易水与北易水相通。</p><p class="ql-block">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用以防洪灌溉。</p><p class="ql-block">秦汉</p><p class="ql-block">秦朝时,秦始皇征岭南,为运送援军和粮饷,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时,又开凿有徒阳水道、陵水道,皆是后来江南运河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听从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开凿了一条与渭水基本平行的漕渠。</p><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大司空张纯在洛阳主持开挖阳渠,西起宜阳东洛水北岸,向东北延伸,环绕洛阳城后,东流至偃师南,注于洛水。</p><p class="ql-block">汉光武帝时,上谷太守王霸开辟漂水运道,从上谷郡可直达平城(山西大同东北)、雁门(山西朔州东南)等边防前线。</p><p class="ql-block">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修治常山国境内的蒲吾渠,以通漕船。</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主持修治睢阳渠,利用古睢水沟通了汴、淮。</p><p class="ql-block">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白沟水量增加,达到了通航条件。</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开平虏渠,沟通呼泡水与瓜水。接着又开泉州渠,沟通潞河与洵河。后又开挖新河,连通泉州渠与濡水(今滦河)。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开凿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改善了邺城漕运。</p><p class="ql-block">魏黄初六年(225年),魏文帝曹丕下令在召陵地区开挖讨虏渠。</p><p class="ql-block">魏黄初七年(226年),楚王曹彪开凿白马渠,沟通沱河和漳水。</p><p class="ql-block">魏青龙元年(233年),开成国渠。</p><p class="ql-block">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开鲁口渠。</p><p class="ql-block">魏正始二年(241年),尚书郎邓艾开广漕渠。正始四年(243年),开睢阳、百尺二渠。</p><p class="ql-block">吴赤乌四年(241年),凿东渠,引玄武湖水入秦淮河。赤乌八年(245年),开挖破冈渎,沟通长江与钱塘江水系。</p><p class="ql-block">西晋泰始十年(274年),开陕县运河,引黄河水入洛水。</p><p class="ql-block">西晋早期,镇南大将军杜预镇守襄阳时,开凿了扬夏水道。</p><p class="ql-block">西晋惠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了西兴运河,使浙东运河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西晋永宁元年(301年),江淮粮吏陈敏改建邗沟西道。东晋永和年间(345年﹣356年),吴兴太守殷康在湖州境内修建荻塘运河。</p><p class="ql-block">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荀羡伐燕,为运送军粮而开辟光汶运道。</p><p class="ql-block">东晋兴宁二年(364年),开凿杨仪水道,沟通施水与肥水。</p><p class="ql-block">东晋兴宁年间(363年﹣365年),进一步改建邗沟替代津湖湖道。」</p><p class="ql-block">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为军运而开凿桓公沟。</p><p class="ql-block">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都水校尉元清开凿永丰渠,引平坑水西入黄河。</p><p class="ql-block">隋唐</p><p class="ql-block">隋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令宇文恺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城(今西安)西北引渭水东至潼关入黄河。</p><p class="ql-block">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在淮南地区开凿山阳渎,以通漕运。</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疏浚邗沟,连接淮河、长江。</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四年(608年),开凿永济渠,连接海河、黄河。隋大业六年(610年),开通江南河,连接长江、钱塘江。</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六年(623年),宁民县令颜昶修建宁民、长安间的运渠。</p><p class="ql-block">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瀛洲刺史朱潭开凿长丰渠。唐永徽年间(650年﹣655年),魏州刺史李灵龟开凿魏州西渠,与永济渠相通。</p><p class="ql-block">唐咸亨三年(672年),开凿升原渠。</p><p class="ql-block">唐仪凤三年(678年),赵州昭庆县令开凿沣水渠。唐垂拱四年(688年),开凿新漕渠,南接淮河,北通海、沂、密等州。</p><p class="ql-block">唐载初元年(689年),开凿湛渠,引汴水注入白沟。</p><p class="ql-block">唐如意元年(692年),开凿高泉渠。</p><p class="ql-block">唐长寿元年(692年),开凿相思埭。唐神龙三年(707年),疏浚张甲河。</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年(714年),开凿敷水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四年(716年),莫州任丘县令鱼思贤开凿通利渠。</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瀚开凿伊娄河,南北贯通瓜洲。</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谷开凿开元新河。</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派陕州刺史兼水陆转运使韦坚主持开凿漕渠,重开淤塞的广通渠。</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四年(788年),扬州长史兼淮南道节度观察使杜亚,为整治邗沟筑爱敬陂水门。</p><p class="ql-block">唐元和年间(808年﹣810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堰,进一步整治邗沟。</p><p class="ql-block">唐元和八年(813年),常州刺史孟简开凿孟渎,连接长江、江南河。</p><p class="ql-block">唐元和(806年﹣820年)中,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疏凿嘉陵江上游运道。</p><p class="ql-block">唐咸通七年(866年),安南都护高骈开凿天威遥运河。</p><p class="ql-block">宋元</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开凿闵河。乾德二年(964年),开渠引渭水入闵河。开宝六年(973年),改闵水为惠民河。</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疏凿五丈河。</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左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主持开凿金水河,引水入京。</p><p class="ql-block">北宋雍熙年间(984年﹣987年),淮南转运使刘蟠、乔维岳开凿自楚州至淮阴的沙河。</p><p class="ql-block">北宋皇佑、至和年间(1049年﹣1056年)发运使徐元开凿淮阴至洪泽的洪泽新河。</p><p class="ql-block">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自京师开封至泗州置木岸狭河。</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都水监丞侯叔献主持疏浚了汴河。</p><p class="ql-block">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汴河逐渐湮塞荒废。</p><p class="ql-block">南宋绍熙年间(1190年﹣1194年),开凿烈塘河,北通长江,南通江南河。</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挖沟通元大都(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至此,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隋唐大运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