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究竟该如何保存?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喜欢书法的人,对碑刻自然不会生疏。在我国,碑刻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变化,不仅分布地域辽阔,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而且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不仅是传播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主要载体,而且由于涉及范围囊括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诸多方面。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因此,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是名副其实的石刻史书。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一来,自然引出了如下难题,即我们如何在充分的利用好碑刻资源的同时,对其加以科学的保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2023年的2月29号,国家文物局下达了对碑刻禁拓的保护令后,全国范围内文管部门闻风而动,对自己辖区内的碑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保护。有的把他们请入高堂大厦,在博物馆里进行保护;有的加装玻璃,将碑刻,尤其是重点碑刻严密的封锁起来;有的则加描各种颜色的油漆,然后再碑刻之前加装围栏,使观众无法触摸到它。那么,这些形式是否科学?哪一种形式又是真正的值得推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碑刻,尤其是古代碑刻的严禁捶拓,其出发点自然是无可非议。由于如下二个方面的原因,重复的捶拓对碑刻,尤其是古代碑刻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坏的。其一,虽说是石质万载,但经过大自然的风吹日晒,所有的碑刻由于长期裸露在外,在漫长的岁月里,其石质自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一味的多次重复捶拓,碑文字口自然会受到多次重复伤害。其二,捶拓本身对石质的损坏,往往多是致命的。更何况所用墨汁本身就有化学的成分,对实质的本身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侵染的。因此故,少拓,亦或对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碑刻禁拓,其出发点自然是可以理解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在碑刻的保护形式上,我们认为有些地方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就我们访碑过程中所走过的地方而言,绝大多数都是一封了之的。其做法也很简单,用几块玻璃通天拔地,把整个碑包围在内。比如现存广州南海神庙的碑刻,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如此一来,省事倒是省事,可观众则不得所以。你想看清碑文是万万不行的,只能让碑文看到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多的地方则是用正红或者正绿的颜色,将碑文细细的描绘出来,如此这般,自然会方便了读者,可又有谁想过这种颜料,由于本身的化学元素,久而久之,对碑文字口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广州的碑刻保护也不尽然。比如我们在广州净慧寺所看到的,就有别于其他的。他们先将碑刻上面附上一张清晰的拓片,然后才将玻璃将其封存。如此一来,既保护了碑刻,又可以将碑文内容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一举两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基于碑刻证经补史的功能,对所有的碑刻一禁了之,全面禁拓的做法是否科学?也是值得商榷的。在照像制版,印刷技术没有出现之前,许多历史上的史实政令、颂词铭文、诗赋书画等名人墨迹,都通过碑帖拓片留存到今天的。这些拓片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书法范本。碑帖拓片之珍贵,首先就在于它能清晰、完整、准确地再现了古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神韵。它所记录、表现出来的内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如今的人们,不仅知道碑刻的形制多种多样,千奇百怪,更熟知碑刻的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不仅涉及到改朝换代、军事战争、自然灾害、地理疆域、水文天象、物价行情、宗教派系,而且还包括人物传记、古文考辨、书法荟萃、文学艺术等。故而研究碑刻,对纂志征事、正经补史、考字习书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故,对现有碑刻,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由此可见,探索一种科学的碑刻保护方式,正确处理碑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倍加努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