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获清代东昌府葫芦雕刻器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 德州、聊城之行,意外“惊获”一清代雕刻葫芦,葫芦形如一牛角,上下分六区分别雕刻有:回(万字)纹、凹点数字、锦上添花、鲤鱼跃龙门、钱串子、数字、菊花纹。</p><p class="ql-block"> 关于葫芦的起源,《诗经•豳风•七月》中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葫芦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葫芦子也有七千年的历史,有些学者怀疑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指葫芦的字了(卣,商周的提梁卣为我们所熟知)。</p><p class="ql-block">  “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p><p class="ql-block">  下面说说聊城市东昌府与葫芦的前世今生。东昌府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腹地,在历史上就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现在的东昌葫芦雕刻主要以堂邑镇为中心,包括梁水镇、闫寺办事处、柳林镇等地。</p><p class="ql-block">  东昌府葫芦雕刻的历史悠久,宋代前葫芦为普遍种植食用,宋代为简单雕刻的稚形期,明代、清代至民国为取材广泛、技法多变、精雕细刻的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至现在又经历了衰落、复苏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东昌府葫芦雕刻工艺的来源,在当地有不少传说。民间最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合,一说为这个合)尚首创的说法。据传,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因当地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儿。葫芦雕刻内容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内容为主,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则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堂邑镇,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有心人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葫芦上,当作陪嫁压箱底的物件。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等内容雕刻其上,葫芦雕刻技艺便由此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畔的东昌府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当时的雕刻葫芦曾一度是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昌雕刻葫芦还曾远销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次德州、聊城(东昌府)之行就有了用力点:淘件东昌府老葫芦!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古玩老店“惊获”而不是喜获此葫芦。这是因为,我相中了这件挂在货架子上的老葫芦,上手看过,店主一报价,高得令我不得不放弃,只好再给挂回原处,然而,明明挂在了原来挂它的小横柱上,没想到,一松手,它竟然出乎意料的掉了下去,只听呯的一声响,我与店主都愣住了,急忙低头向下看:老葫芦安然无恙,只是下边柜台上筐子里装的瓷片标本给砸烂了!</p><p class="ql-block"> 一见这种情况,心魂已定的我提出:“葫芦我要了,价格您让点。”</p><p class="ql-block"> “好的,这葫芦本来就该是您的——它要不掉下来,您也不会要了——”店主也很通情达理。于是,店主用“交个朋友”的价格惠让给我了,“之前,我报价比这高几倍,这玩意儿不好保存,老的品相如此之好,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老店主所言我是极认同的,毕竟材质的原因,能历经一二百年却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的,其本身就是个奇迹。“惊获”后,询问老店主此物出处与用途。</p><p class="ql-block"> 据店主讲,此葫芦是他二十大多年前在运河边一船户人家所收,据原主说,他祖上曾往京城倒腾过蝈蝈儿,在本地坟圈子里捉了好蝈蝈儿,坐运河船北下通州,这物应该是清代人装蝈蝈儿的——还有可能是捕捉后装的。这也仅仅是一说,他姑妄言之,咱姑妄听之吧。但年份上够清是没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站在我的角度上看,这件葫芦充分借鉴、承继了宋金时期河南当阳峪窑的剔刻装饰艺术,是件非常难得的寓意吉祥的清代民间葫芦雕刻上乘之作,具有一定的欣赏、研究价值。这类老的民间艺术门类,值得收藏人士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