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学案”的思考

龚清鼎

<h1> 不知曾几何时导学案成了课改的代名词,一上公开课,极少见不用导学案的老师。导学案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当堂练习,课后检测,天天清等都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目标更清晰;可以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并将教师积累的重点、困难点,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给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利于教师在课堂中,调控教学进程和节奏;利于收集学生情况,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课堂容量等等,好处零零总总还真不少。<br> 但“导学案”式的课堂 教学改革也存在诸多不足:大量使用导学案,浪费大,收效与付出难成正比,公办学校、乡村学校人力物力都无法承担,这与当前国家提倡的创建“节约型社会”也是相悖;有的“导学案”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点,甚至各个环节和步骤都清晰完整呈现,而缺少给学生笔记与思考的空间,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另外,优质导学案的设计,需要更优质的教师和教育资源,乡村学校更难以保障。</h1><h1> 因此,只能说编写、制作“导学案”的课改,不是经济实惠、可广泛在乡村教育中推广的“精致型课改“。用或不用这种形式开展课改,学校和老师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别把没有导学案,当成课改推不动的借口。如果在乡村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用导学案,不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br> 一、用好“教材”这个导学案。教材本来就是很好的导学案。我们首先要用好、用活我们手中的教材,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每个教学内容都能按“讲了什么?怎样讲的?为什么讲?”(特别是文科)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安排一点教材上的习题要求学生练习,不就是导学了吗?不花一分钱,可以做“导学案”80%的事。课改不是看有没有导学案,而重点在于我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教学中要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有了这些,没有“导学案”课改也成功。<br> 二、改进教辅,充当“导学案”。导学案是一种导学的形式,为了能让所有学校都有运用的可能,可以将我们学生已有的教辅资料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如选一些题目当学生预习作业;加入学习方法、学习程序介绍,指导学法;删除一些重复啰嗦,不适合学生的作业;加入一部分当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等。既能减轻老师负担,保证“导学”质量,又能减轻学校教师负担,还能盘活教育资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