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冬天❄️2024年12月15日

滴水观音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气太好啦😊</p> <p class="ql-block">天空湛蓝清澈</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又称长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石桥,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全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横卧在东堤与南湖岛之间。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正中一孔最大,两侧依次渐小。‌‌</p><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不仅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桥梁,更是颐和园内的标志性景观。其桥栏望柱共62对,望柱柱头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桥东西两端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桥正中额栏上北刻“灵鼍偃月”,南刻“修蝀凌波”,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p><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不仅是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杰作,也为研究清乾隆时期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1961年3月4日,包含十七孔桥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桥还会出现“金光穿洞”的奇观,阳光照射到桥洞内壁上,形成一道金色的光芒,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铜牛呆萌的望着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廊如亭‌,俗称八方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并在光绪时期重修。廊如亭是颐和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与十七孔桥和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形成壮观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廊如亭的建筑风格独特,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三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内共有40根柱子,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面镌刻着乾隆御制诗文。建筑面积为384.95平方米,亭内面积约13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廊如亭不仅是颐和园内最大的单体亭子,也是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最大的。其建筑形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上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远望玉泉山</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圆形岛屿景致丰富,以龙王庙等古建筑与假山为主体,经十七孔桥通东堤,环岛泊岸围以青白石栏,是绝佳观景之地,且与万寿山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整个岛屿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涵虚堂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岛东南处有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东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并且有轮渡与湖岸的东北角及西北角相互通过。</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习惯上按位置分为南湖与西湖两部分,而该岛因在南湖里称为南湖岛。它与西堤外湖中的镜治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也叫“蓬莱岛”,象征神话中的海上仙山。清代时,此处是帝后们赏月和观看水师表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于1889年令李鸿章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陆战队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这里。他们把小小的昆明湖比作“汪洋大”,用小火轮作“战舰”,布阵于湖东水域,而在西堤等处则设有陆军马队等,慈禧坐于南湖岛岚翠间的“阅兵台”上,四周旌旗招展,好不热闹、气派。 表演开始时,一批批“舰队”从东向西驶去,随后水兵们做各种水上及潜水表演等,而陆军马队则行进活跃于西堤等处。“海陆两军”摇旗呐喊,礼炮齐鸣,欢呼“慈禧太后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从而以博得“老佛爷”的欢心。</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能排这长队伍的阵仗不多见啦</p> <p class="ql-block">门头沟新新包子铺,包子确实好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