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 方塔公园

山川河海森林

松江方塔公园,我素来仰慕,因为传说方塔是松江最古老的建筑,虽然有煞风景的说是不完全的古物,但也应该是之保留最多的。有一个忒休斯之问:一艘木船,新造出的时候,是一个年代,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修补、更换零部件,终于到了连原版的构件都被替换了,问:这艘船什么时候已经不是原来那艘船。对于松江方塔,我也是报有同样的疑问,没有办法,姑且认为还是千年方塔吧。<div>  去方塔公园,路上费时不短,但换乘还算方便,九号线到醉白池站,出门百米左右,就是醉白池,我是游览了醉白池这个园林后,原路返回,再在门口往前不到百米,乘坐松江26路,可到达方塔公园站,走路时间并不算多。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园林。</div> 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园中的照壁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来源百度)<div> 开放时间:6:00-17:00 ,门票价格:成人票 12 元,儿童票、老人票、学生票 6 元。吐槽一下:电子购票居然必填身份证号码,我后来到旁边,直接买纸质票进场。</div> 方塔前面有一湖,视野开阔。 园中方塔周围原是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由宅邸改建的兴国长寿寺,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更名兴圣教寺,寺塔(俗称方塔)建于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3年)。<br>方塔园的古文化风采,不仅吸引了众多访古觅幽的游人,还吸引了许多拍摄历史题材的影视工作者,《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聊斋》、《封神榜》、《济公》、《杨乃武与小白菜》、《祝枝山传奇》等10多部影视剧都曾在园中取景。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他所写的《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说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于北宋时期建成的塔,而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一个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br>鉴于这种主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砖雕照壁也是600多年的古董 远处眺望此塔:身形优美,如诗如画。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br> 朱舜水纪念馆,朱舜水,在明被清朝灭亡的时候,宁死不降,也不愿剃头,做清朝顺民,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最后客死他乡。对日本有重大影响,我读书的时候,也读到过鲁迅对他在日本的相关评价和记录,今天在这里看到的资料是最完整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 言</div>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先驱。字楚屿,又字鲁屿,<b>号舜水。</b>浙江余姚人。曾寄籍松江,在松江府学读书,明崇祯恩贡生,可称是松江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材。明清易代之际,在故国沦亡的忧患时刻,他义无反顾积极投身反清复明斗争。他南下安南、暹逻,东渡扶桑日本,奔走联络,参与北伐,以万死不辞、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反清复明斗争写下了悲壮的一页。<br>朱舜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日本度过的。他以藩主宾师的特殊地位,努力传播儒学和中华文明,对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儒学的昌明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极大贡献。以朱舜水命名的“舜水学”的核心是“实理实学”、“学务适用”。他倡导“圣贤之学俱在践“学问之道贵在实行”,突破了履”、作为传统中华儒学主流的朱子学藩篱。对日本儒学的学术导向影响深远。他所强调的尊王攘夷和大义名分的理念,推动了日本史学的发展,并对攸关国运的明治维新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三百年前,朱舜水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功绩。今天,我们瞻仰舜水先生的遗像,缅怀其高尚的人格风范,不禁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我们要继承发扬朱舜水先生的精神和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促进东亚和世界和平为目标,积极推进中日学者对朱舜水的研究,不断提升中┌崋崠貰睦紹条寖殚矧冫亭鉺俭拔鈕运朝交流的水平。<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余姚学子</b></div>负笈松江明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十二日(1600年月11月17日)朱舜水出生于余姚城内龙泉山麓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朱正为皇明诏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并授予总督漕运军但未上任。母亲金氏生育三子,长子朱启明,次子朱重林,舜水排行第三。朱舜水八岁时,父亲宋正去世,家道逐渐中落,因此他童年和少年时的生活比较清门 ,贫。他读书颖悟异常,初从慈溪名师李契玄学习,“有用行之志”。只是对应付考试的制举文不感兴趣,重视对世事有实在效用的知识的学习,因此多年的余姚学子生涯,直至结婚生子,朱舜水始终未能在功名上有所突破。天启五年(1625)长兄朱启明考中武进士,授松江柘林守备。大约就在此时,朱舜水随长兄来松江,入松江府学读书,师从受知于名儒张肯堂、朱永佑和吴钟“研究古学,特明《诗》《书》”蛮,、深得师长器重。据朱舜水后来追忆,崇祯年间元炜督学苏松,曾荐朱舜水“文武全才第一名”,擢拔为恩贡生。寄籍松江的这段经历,对朱舜水以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在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学术具有重要作用。朱舜水对松江及师长们终生不忘,后来在日本多次对学生提及松江的恩师、并称自己的籍贯是南直隶松江府籍。松江可称之为是朱舜水的第二故乡。<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寄籍日本,受人宾师</b></div> 抗清失败后,朱舜水来到日本长崎。当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时,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一般国外人士想定居在此极为困难。就在这时,经早已在日定居的陈明德介绍,目本“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期,学者安东守约以手书向朱舜水问学并恭执弟子之礼,使朱舜水在遭遇初期的困境后,通过安东守约的奔走联系,最终得到日本政府的批准,使他能够在长崎租屋定居。安东守约还将自己的一半体禄赠与先生作为生活费用。比较安定的生活使朱舜水能够专力教导安东守约等学生,他的周围经常有许多慕名前来请教的自本文士,由此声名日著。朱舜水欣慰“岂孔颜之独在中华,而尧舜之不绝于异域。”,稳定的定居讲学的生活使他产生了将圣贤践履之学在日本学子中传承日本副将军、水户侯德川光国为了振兴教育培养人材,刻意求访光大的思想。学行兼优的著名学者作为老师以传承儒学。当他经人推荐初步了解到朱舜水的人品学识后,迅速派遣学识渊博的儒臣小宅生顺到长崎拜不访,通过与朱舜水谈古论今,小宅生顺认为其确实具有真才实学。不久,德川光国正式聘任朱舜水为“宾师”,请他到江户(今东京)讲施授儒学,培育日本文化精英,并亲执弟子之礼。在德川光国的示下,日本学者、达官贵人也纷纷登门请教,听其讲授具有实学新意的“宾师”身份的取得,是儒学,由此开启了日本儒学新的发展阶段。流亡海外的朱舜水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借助德川光国的力量,往来于江户、水户两地公开讲学,朱舜水得以尽展所长,积极推动了日本文化学术的进步。<br><br><br> <b>先哲朱舜水,身丁忘国大痛,间关出走,飘零异域,无时不以恢复中原为念。虽至势穷力尽,曾无灰心挫志,直至死而后已。钊生当衰季之世,怆怀故国,倾心往哲。每有感触,辄复凄然。</b><br> 李大钊评朱舜水<br><br><br> 文化纽带 学术交流不断加大,其文化的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对朱舜水的研究已从理念上实现了从舜水学到东亚学的重要跨越。进朱舜水纪念和研究,为推动中日和东亚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认为:朱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淹贯的学问、极纯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民以莫大感化。”三百年来中日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已经对朱舜水对日本的历史性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经过一百多年来中日两国学者的共同推动,对朱舜水生平及其文能的整理研究日益深入,重要著作和论文不断问世,全方位提升了舜水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中日学者对舜水学作为连结中日两国文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早已达成共识,随着二十一世纪东亚经济和文化国际地位的提升,中日作为东亚的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正在。二十世纪后期至今,随着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扩大深化,中日学者间的交流更趋频繁,纪念朱舜水的活动更加频繁,作为明清之际东亚文明交流结晶的舜水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力促进了中日两国乃至东亚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作为朱舜水的求学和成才之地,位于著名的上海方塔国内的朱舜水纪念堂已经成为松江来舜水生平展示和舜水学研究的主要平台,日本政府和学术组织多次组织推动对失舜水思想和历史地位的探讨研究、扩展了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3月,在日本安志家属和机川方文书馆的支持下,30余件朱舜水的书信手迹在松法隆重展出,朱舜水学术演讲会也同时举行,有力体现了舜水学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组带作用。松江宋舜水纪念堂正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更好发挥自己的历史资源优势,为进一步促为推动中日和东亚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朱舜水遗书<br>  予不得再覆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为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矣。 天妃宫 天妃宫<br>清代建筑,供奉神灵天妃娘娘。由上海市市区河南路迁移过来,传税在宋代福建有个渔家姑娘林六娘,因父亲出海遇难难未归,从天天到海边哭喊,企盼亲人归乡。年复一年,感动了上苍,后她变成了出海之人的保护神,后来皇帝也封她为天妃,东南沿海一带都立庙祭祀,祈求平安,庙名亦有称"天后庙“,”妈祖庙“,等 天妃宫侧有两株400年的银杏树。 神庙不敢拍照,只能将天妃的事迹ai识别如下文字: <div> 相传妈祖诞生在湄洲岛,父亲林愿,宋初官任都巡检,因世勋承袭,逐家于莆。林愿四十多岁时,已生有五女一兄,想再生一个儿子,经常焚香祷告,他们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妈祖出生时,西北处一道红光射入屋中,并伴有隆鸣之声,异香氤,又因妈祖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所以取名林默。自幼聪颖灵悟,能言人休咎,又好善济世,故舟人皆而敬之。<br> 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沿只遭损,情况危急。这时妈祖在家织布,忽然闭上眼睛,使劲全力扶住织机,母亲见状,忙叫醒她,妈祖醒来时失手将梭掉在了地上,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br>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崇,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br> 宋太宗雍熙四年,妈祖23岁,重阳节的前一天,对家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要成仙。早上,妈祖焚香诵经之后,告别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湄峰顶上浓云重重,妈祖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显圣,护国佑民,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在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据传祖庙后的摩崖“升天古迹”处就是妈祖飞天的地方。<br>  (1)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当时正遇到干旱,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军中缺水,平海夫后客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并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br>(2)佑助收艇 :传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风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风,战舰上小艇被风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风停息后,命令出海寻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艇上人报告说:昨夜波浪中见船头有灯光,似人揽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为感动,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妆楼、朝天阁,并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br>41)神女教船: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br>(2)保护使节: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中,三次是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一次被苏门答刺国生擒;三次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br>(1)祷雨济民:相传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汉害。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王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一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br>(2)神助修堤:据记载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钱塘江决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宫时,水势倒流不前,百姓借势筑堤,大家都说是神力捍御;宝祜四年(1256年),又得妈祖神助建筑浙江钱塘江堤。</div> 陈公祠 中英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战吴淞口,后来殉国的总兵陈化成。不过我确有个疑问,为什么他从祠堂不在杨浦的炮台湾湿地公园,却在在远离昔日战场之上的方塔公园?更何况他的遗骸是被运回厦门老家安葬的。 复制品,当年的大炮 陈公祠旁边有一株600年的老银杏树。 古建筑、张氏前厅<div><br></div> 神道石像生,时从附近的墓中出土,集中在这里展示的: 铁笛舫 望鹤亭,估计凡是有鹤的,都要扯上云间二陆,陆机陆云的传说。 望仙桥 南宋时就有记录的。 也有意境不错的竹边小道。竹园中的竹子品种多而形状异,有凤尾竹、燕笋竹、紫竹、圆竹、筐竹、淡竹等 几十种。 少年英雄夏秋生,家住松江会星桥统。日本侵华,滥炸松江,1938年腊月,他在方塔墙身上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个大字,后被日军发现。小英雄临危不惧,被日本兵活活刺死,时年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