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革命烽火中的光辉足迹(之一)

铁骨柔情(谭跃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铁骨柔情(谭跃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编号:662767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西北岁月》电视连续剧于2024年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腾讯视频、芒果TV、爱奇艺同步开播。这是一部备受好评的近代革命剧,讲述了习仲勋的成长历程,填补了西北革命史的空白,展现了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收看电视剧后,心潮澎湃,顺着电视剧一至三十九集的脉络,从书架上拿出《习仲勋文集》和《习仲勋的革命生崖》两书,认真研渎,看着这两本书,联想到电视剧的场景,热泪盈眶,激动之下,欣然写下《习仲勋•革命烽火中的光辉足迹》这篇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文精心构思为三个篇章:(一)士地革命时期的习仲勋;(二)抗日时烽火中的习仲勋;(三)解放战争和新中建立初期的习仲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鉴于文字过长,我将其精心编排为三篇美文,并投稿至《时光印迹》栏目,以期与更多读者共享这份历史的荣光与英雄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士地革命时期的习仲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淡村乡中合村。那时的中国,国运衰微,经济衰败,社会动荡。那时的陕西,战事频繁,民不聊生,人心思变。在孩提时代,习仲勋就经常听父亲习宗德讲述各种社会见闻,蒲城学潮、胡景翼活捉“陆儿子”、张义安三原起义等一些社会反响较大的事件,都给少年习仲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憎恨黑暗、向往光明、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性格从此开始形成。同时,父母正直、勤劳、善良的优良品格也深刻影响着少年习仲勋的成长,这些都为习仲勋后来革命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2年,习仲勋进入都村小学读书。1925年春,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和富平同乡、陕西民主革命先驱胡景翼相继辞世,12岁的习仲勋参加了庄里立诚公学举行的悼念活动。这两次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活动,使少年习仲勋初次了解了孙中山先生和胡景翼将军的革命经历及其民主主义思想,对少年习仲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初,习仲勋放弃离家较近的富平县立第一高级小学,选择了离家较远的立诚公学上学。立诚公学是渭北地区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一,也是富平县党团组织的发祥地。在校期间,习仲勋加入了社会进步团体——立诚青年社,并于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他投身中国革命的伟大开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7月,立诚学校党团组织举行清算斗争恶霸张积德的集会,附近村庄的农民群众都赶来参加大会,并举行示威游行。习仲勋等部分学生组织受害群众联名告状,迫使当局关押了张积德,清算出四百大洋赃款交由立诚学校充作办学经费。此次斗争拉开了富平农民运动的序幕,也是习仲勋第一次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这次斗争实践,使习仲勋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民群众只要组织起来,就会形成反抗剥削反抗压迫的强大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底,习仲勋考入设在三原的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是一所具有浓郁革命氛围的学校,也是共青团三原地委机关所在地。在三原师范,习仲勋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因此于1928春遭到国民党三原当局逮捕、关押。在三原看守所的两个月,习仲勋和其他被捕的同学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的活动,开展以改善伙食为目的的绝食斗争,对看守所关押的逃兵进行宣传和串联等。由于表现出色,习仲勋被正式接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后来回忆说:“真正懂得一些革命道理,还是在狱中……取得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出狱后习仲勋回到农村生活,耳闻目睹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以及旧社会极端黑暗的现实,习仲勋更加坚定了干革命的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始终坚持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思想,把个人的忧患和劳苦大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初,习仲勋受党组织委派,潜入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担任中共营委书记,秘密开展兵运工作。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士兵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为后来的武装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3月,利用王德修营将开出陕甘边境的凤县、两当赴甘肃徽县、成县换防之际,组织发动“两当兵变”,但由于起义部队在北进途中遭到埋伏,兵变失败。6月,习仲勋回到富平,想方设法与组织取得联系。最后在周明德(后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的叔父)的掩护下踏上了寻找陕甘游击队之路;9月,习仲勋在耀县照金镇杨柳坪以北十多里外的金刚庙找到刘志丹,被留作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特务队指导员,在栒邑石门、耀县照金一带开展游击斗争。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特务队的前身是栒邑游击队(亦称三水游击队),是一支活跃在栒邑石门、耀县山区战斗力较强的地方武装,队长程双印是陕西栒邑县清塬郝村人,曾参加过栒邑起义,起义失败后,程双印带领部分起义人员转入栒邑石门山区活动,组建起了栒邑游击队,坚持开展游击斗争。最后由于特务队中队长陈克敏叛变,习仲勋即带领处境艰难的特务队撤离照金,在三原武字区找到了渭北游击队,这支部队被改编为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习仲勋担任政治指导员;10月,习仲勋担任共青团渭北特委委员,并率领第二支队到武字区开展武装斗争;11月再次回到富平,成立了中共淡村支部,建立淡村游击队,在富平西区继续游击与群众展开分粮斗争;12月,担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委员、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组织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3年2月,习仲勋担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3月受中共陕西省委指派,任红二十六军第二团任少年先锋队指导员;同月担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书记、共青团特委书记,与刘志丹等同志创建了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4月,担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指导整顿20多支游击队,积极推动土地分配运动,废除地主佃租和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使照金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3年8月,习仲勋任执行主席,在陈家坡主持召开了陕甘边党政军联席会议,为日后西北主力红军重建和军事斗争形势的改变及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统一领导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巩固后方,支援游击战争。1934年2月,中共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庆阳县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群众大会,再次选举成立新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习仲勋任主席;5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南梁寨子湾恢复成立,习仲勋担任特委委员;11月4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的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习仲勋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在赤源县(今子长县)周家崄宣告成立,年仅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西北工委委员,并兼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南梁地区第二路游击队和赤卫军,配合刘志丹前敌总指挥部,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区、陕北根据地第二次“围剿”,将陕甘边区、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进入大发展时期,执行“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却在根据地内发动了一场错误“肃反”,造成了西北根据地的严重危机。1935年9月,习仲勋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错误肃反中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才得以释放平反,从而挽救了这块在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12月27日,习仲勋在瓦窑堡中央党校,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和周恩来。会后毛主席结识了出狱不久年仅22岁的习仲勋,惊叹其:“这么年轻!”,对其留下了深刻印象。毛主席随后亲自安排习仲勋进入董必武任校长的中央党校学习,并让其担任训练班第三班班主任。至此习仲勋被党中央和毛主席作为重点后备干部培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6年1月,习仲勋同志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同年6月,他随红军西征,先后担任中共曲环工委书记、环县县委书记等职务。在艰苦的西征途中,他带领部队和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为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习仲勋在陕北苏区的建设与斗争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他与谢子长、刘志丹等陕甘根据的63位创造者的亲密友爱和精密团结,刘子长、刘志丹牺牲后,他成为陕北苏区党政军的领导人。他的领导才能、战略眼光和坚定信仰,不仅为陕北苏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整个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习仲勋在参与创建陕北苏区的革命生涯,是坚定信念、勇于斗争、不懈奋斗的光辉写照,他的足迹深深烙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纵观国内革命战争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我们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大片根据地。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党尚在幼年时期,执行极左路线,加上工农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我们党犯了全局性的左倾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蒙受重大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就在这个时候,陕北苏区风景独好,红色政权却奇迹般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陕北苏区给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因此有“陕北红军救中央”之说,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基本是正确的,只是不全面。战争年代,各革命根据地唇齿相依、各路红军相辅相成,“陕北红军救中央”,“中央红军救陕北”只要不带有宗派主义偏向都是正确的。这正好体现了我们党整体协同、密切配合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陕北这个特殊的地方风景独好,得益于刘志丹、习仲勋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陕北苏区的民主政治,得益正确的统战政策。1932年,两当兵变后,习仲勋到陕北,被选举为陕甘宁苏区政府主席。在陕甘、陕北苏区建设问题上,刘志丹、习仲勋与脱离群众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当其它苏区实行“左”倾关门主义的时候,陕甘苏区在刘志丹、习仲勋领导下,对地方武装既联合又斗争,争取开明人士的支持,保存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真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以上习仲勋在土地革命岁月中的历史足迹看,可以得出以下结沦:习仲勋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卓越贡献,简而言之,他是陕北苏区的关键缔造者之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