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自由行归来反刍(上篇)

Hurry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其土地面积在全球位列第九,是中国新疆天山山脉向西的自然延伸,是东欧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和里海低地的连接地带,也是俄罗斯与中亚版图的过渡地带。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这些中亚的巨大水面似曾相识;伊犁河、锡尔河、额尔齐斯河,这些贯穿其巨大国土的水流耳熟能详;甚至更著名的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也在其西北边境不远。270万平方公里土地,那可是新疆面积的1.6倍啊!</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走遍了新疆戈壁大漠和绿洲草原,但对哈萨克斯坦这块中亚大地,对新疆天山山脉向西延伸的这块疆域外的土地却十分好奇。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它曾经几乎是完全封闭的。</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很多年了,由于历史的蹉跎,哈萨克斯坦对中国人几乎不发放旅游签证。那时,我常常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到哈萨克斯坦随意走走看看,看一看那里的山山水水,体会一下新疆之外的异国气候风光,驰骋在那广袤的中亚草原,同那些不同种族的面庞相视而聊,再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那是何等快意的事儿啊!</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忽如一夜春风来,现在好了,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旅游免签。于是借着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到这个中亚大国,东奔西走,随意徜徉,流连半月余,算是了却心愿!或许是种下了另一棵草,待下一次更深度的去了解这块巨大的地方。</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归来反刍,集成以下文字。</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哈萨克斯坦城市风格迥异</b></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有三大城市,依次为阿拉木图(ALMATY)、努尔苏丹(NURSUTAN,之前名为阿斯塔纳ASTANA,为哈萨克斯坦首都的音译)和奇姆肯特(SHYMKEN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们也是哈萨克斯坦全部的三个直辖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助南航的直航班机,我从北京直飞阿拉木图,再利用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和国内航班,我先后去到了努尔苏丹和齐姆肯特,漫步在新疆以北以西的中亚城市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两百年前,它是一片天山脚下的广袤牧场,哈萨克族人在这里放牧牛羊,繁衍生息,行政上归属清朝伊犁将军管辖。十九世纪后期,晚清国力弱小,影响力逐渐退出。一百七十年前,一队西伯利亚哥萨克骑兵占领了这里。一百五十年前,它被归属于俄国沙皇中亚总督管辖。一百年前,土耳其斯坦和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后,在这里设了一个最大的中途站,因为盛产苹果被称为阿拉木图(Almaty,哈萨克语苹果之意)。苏联建国后,九十五年前,它成为了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三十五年前,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阿拉木图成为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国首都。直至二十七年前,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卸下了首都的名号,但仍然是哈萨克斯坦国经济、文化、科学中心,也是最大的人口聚集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从地理角度看来,阿拉木图曾经是将来也一定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文化、科研及人口中心。它位于西天山山脉北麓山脚下,西天山山脉里的融雪形成了大阿拉木图河、小阿拉木图河等若干水流,浇灌着大片平原,使其拥有丰茂的水草和大片可耕之地,这在广袤巨大的中亚干旱平原上得天独厚。它的纬度偏低,在整个属于西伯利亚平原自然延伸的国土上,气候相对温暖。从大西洋和地中海向东漂移的富含水汽的气流,在西天山山脉和艾套山山地夹角中向上抬升,也洒下了宝贵的降雨,使其稍显湿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在阿拉木图的城市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多元文化和俄罗斯情调。如果说在中国新疆感受到十分突出的多元文化表征,那么在这里会感受到十二分突出的多元文化汇集。整个城市树木葱茏茂盛,金秋的黄叶与浓烈的常绿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那些茂密粗壮的行道树,树龄难以年计,往往有一个世纪以上的年轮。因为俄罗斯经营这里已达近二百年。街头的人行道宽阔,林荫笼罩了大半个城市,不知道究竟是城市中的森林还是森林中的城市,这一点同我在莫斯科的街头漫步有极其相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的城市建筑参差错落,有新建的现代大楼,更多的则是不同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各种房屋。其中,尤以俄罗斯式巴洛克风格的高大建筑和方头愣脑朴素简单的俄式居民宿舍楼为主。这些巴洛克风格的高大建筑千奇百怪,但都有复杂凹凸的点线面装饰。而阴蔽在树林深处的俄式居民宿舍都极有规律的或纵或横的依次排开,黄色的屋墙和简易单调的窗户,透过窗户玻璃甚至可以窥见那不大的居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有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东正教主教堂,也译为津科夫大教堂。中国人称其为升天大教堂。教堂建筑极其复杂华丽,造型奇特,色彩丰富。据传,全部为天山冷杉木建构,为全球第二高的木结构教堂(第一为圣乔治大教堂)。我去的那天正好是礼拜日,我第一次全程观看了东正教弥撒的过程。这里的宗教人士相当宽容,容许我在那儿自由拍摄。哈萨克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大多数国民信奉伊斯兰教,我也参观了阿拉木图著名的大清真寺。清真寺主体金碧辉煌,四个宣礼塔柱高耸天空。我在傍晚时分来到此地,看着当地的穆斯林洗体净身,虔诚的进入礼拜。但我遍寻佛教寺庙而不得,推理应该也是有佛教寺庙存在的可能吧!因为这里宗教意识非常普及,但并无强烈的排他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明显的是人。漫步城市街头,迎面而来的面庞形形色色,绝大部分是俄罗斯种族的白皙面容、凹凸身材和金发飘飘。哈萨克族宽脸圆目、高大体魄也相当多。更有不少印度、伊朗、乌兹别克族的面容走过。我甚至还拍摄到了一张典型的埃及面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阿拉木图地处北天山地震带上,1911年,这里发生过八级大震,全城毁灭,仅存一座教堂。2024年3月,又新近发生过六级地震。因此,哈萨克斯坦迁都至努尔苏丹也是必然。</p> <p class="ql-block">努尔苏丹(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的新迁首都,也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它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几乎一夜之间就在靠近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北方半沙漠草原上耸立起来。这里堪称世界万国建筑博物馆,因为哈萨克斯坦地下油气充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财力足够支付,不差钱,新首都又迫切需要,于是全球各地的建筑设计师们云集于此,大显身手。因此,各色各样风格迥异的建筑物拔地而起。甚至整个城市从西到东、从北往南都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纪念碑排列成直线。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让人心生震撼,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崭新的城市,风格迥异的建筑荟萃,是努尔苏丹的第一大特色,寒冷则是努尔苏丹的第二大特色。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大草原,西北面有乌拉尔山脉南北横亘,东北面有阿尔泰山脉倾斜约束,形成了一个喇叭口形状,整个西伯利亚大平原上的寒冷气流冲着哈萨克斯坦大平原倾泻而来,而努尔苏丹正好就在寒冷气流倾泻的最北面最平坦地带。据说这个新首都是全球第二寒冷的首都(地球上第一寒冷的首都是乌兰巴托,也是西伯利亚寒流必经之地),冬季低温为零下四十多摄氏度。我乘火车南北纵贯1300多公里到达努尔苏丹,甫一下车,寒气骤然袭来,立即裹上羽绒服抵御刺骨的寒气。九月初秋,晚霞灿烂,漂亮的城景,人们皆着冬装,甚至连四星级宾馆的雨廊下,前厅也是三重防寒门紧闭,那门扇弹簧的力度特别大,以中国南方人的个头,不用尽全力,几乎推不开!这也是迫不得已,为的是防止强烈的寒风吹开门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努尔苏丹极其现代感。俄罗斯元素不再为最大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哈萨克元素。各种政府机构公共场所都以哈萨克文字标注。虽然同样用西里尔字母拼写,但用俄语就完全不能译出。人口比例,也以哈萨克族占比高一些。街头所见,俄罗斯金发美女身影较为稀少,迎面而来的多是阔脸圆目的哈萨克族人高大体魄。</p> <p class="ql-block">辗转来到第三大城市奇姆肯特,感受到这里又是另一种风貌。城市中老旧建筑物毫无规律,拥塞在山间平原上。从空中看,城市既不方也不圆,而是随着地形变化杂乱无章地排开。气候非常温暖,刚一到达,我就换上了夏季短衣。漫步街头,现代的大型建筑物不多,古老的街道两旁都是一些相当陈旧的老建筑和简易建筑混杂在一起,老街上也有一些百年树龄的老行道树。这里商业氛围极其强烈,满街都是各种类型的小商铺,什么营生都有,但装潢档次都不高,规模也不大,且英文店招非常普及,甚至连小小的理发店、快餐店都会用上高大上的英文店名。城郊的观感更差,许许多多简易建筑乱七八糟拥挤在一起。石棉瓦,水泥瓦,铁皮瓦,灰蒙蒙的铺天盖地,毫无美感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奇姆肯特地处天山山脉最西端的尽头谷地里,纬度几乎是哈萨克斯坦最南;西边是克孜勒库姆沙漠和图兰低地,更西边是行将干涸的咸海荒漠和里海低地;因此,气温相对较高。中亚最大河流之一的锡尔河有一条支流经过这里,天山上还有若干条冰雪融水的小河也淌入其中,它的南面,更有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汇集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几个斯坦国的众多国民。这里适合居住生存。特殊的地形,使其成为从中亚草原、西伯利亚平原乃至于东欧平原前往南亚、西亚、阿拉伯海、波斯湾等地的一个交通节点,于是各色人等经过和积淀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奇姆肯特是突厥克斯坦(古称土耳其斯坦现名图尔克斯坦州)的首都,是丝绸之路上一条重要商道的节点,奔行在丝路上的各国商人在此留下足迹,或者留下整个人生。二十世纪初,土耳其斯坦至西伯利亚铁路建成,这里成为了交通枢纽,周边各国人口更多在此流连。二战中,苏联将许多军工产业和重工业企业转移至此,奇姆肯特又成为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工业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当仁不让是主要民族。除此之外,乌兹别克族、鞑靼族、阿塞拜疆族、吉尔吉斯族也人口众多,更为奇特的是,还有不少的乌克兰族、德意志族和朝鲜族生存。德意志族人口生存在这里,是因为卫国战争时期,许多不愿参战的德国人逃离到苏联,一些被俘的德国士兵,也愿意留在苏联,苏联政府收留了他们,将其安置在这些后方工厂中工作。随着斗转星移,这些民族的人口也繁衍留存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朝鲜族生存在奇姆肯特则更为奇特。先是日本殖民朝鲜时期流落到苏联,借地栖居抗日,后来苏联政府将数十万朝鲜族人全部迁至中亚,很多人都留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奇姆肯特是从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进入费尔干纳盆地的陆路交通枢纽,铁路和公路都从天山最西端的这个宽大豁口向南进入盆地。因为高大的西天山山脉东西横亘,陆路交通断不可能翻山而行,更西面有广阔的沙漠阻隔,只有这里能轻松进入费尔干纳盆地。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最温暖最富饶的盆地,聚集了中亚几个斯坦国最密集的人口。据说,斯大林时代为了分而治之,将一块盆地分给了三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使其边境犬牙交错,互为嵌合,互相制约。这个盆地曾经也是中亚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猖獗之地。如今更是经济机会较多的地方,据说有三四十万中国民间商人在那里寻找商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了交通枢纽作用,奇姆肯特还有两大看点。</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看点就是奇姆肯特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它几乎可以成为苏联绝地反击起死回生的最后堡垒。大量的苏联军工企业紧急迁来此地,生产武器,支撑前线。卫国战争后期,大量的兵员有生力量从这里奔赴前线,成为压垮德意志帝国战争骆驼的最后一棵草。德军的轰炸机够不着这里,作为后方生产基地相对安全。在屠杀了苏联两千多万人口之后,德国自己也拼掉了过半的兵员,几个斯坦加盟共和国的士兵从这个地方源源不断进入前线,成为反击德军的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奇姆肯特的阿贝公园,我参观了其中的卫国战争纪念地。高耸的纪念碑直耸云天,一架卫国战争时期的战斗机被弧线形向上的支架支撑,成为冲入空中的模样,向上腾飞。旁边,长达数百米的大理石矮墙分列两侧,斜斜的向外倾,与地面融合在一起,上面满满的雋刻着为国捐躯的名字。纪念地中心,两座呈弧形的纪念墙上,数十位功勋获得者的名字雋刻于此,那上面每人至少标记了一枚巨大的勋章,大多为二到三枚,甚至有一些居然有四枚勋章。这个纪念场所里有文字记载着这一段历史,卫国战争时期南哈萨克斯坦有14万人投入战场,牺牲人员名单长长地排列了上百米。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抗战时期的四川,同样是战略大后方,同样是数百万子弟出川,同样是数十万人为国捐躯,看到这些,想象着即将到来的下一次战争,中国人或者四川人是否还有奋起反击的血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仰望那架直冲云霄的战机和高耸的纪念碑,我内心万分激荡!</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拉木图的二十八勇士纪念公园</p> <p class="ql-block">奇姆肯德的第二个看点则是丝绸之路节点。国人常关注的古丝绸之路多为中国西域的地界,尽管它分为北线、南线和中线,但出了中国影响力之后,在西亚最终只有一条线,那就是撒马尔罕、巴格达、德黑兰到地中海沿岸。而从中国西域翻过葱岭高原之后,中亚范围有好几条线路东西横列,最北面就是沿伊犁河向西到达阿拉木图,再向北绕咸海、里海和黑海到伊斯坦布尔进入地中海沿岸,这条北方之路纬度比较高,非常寒冷,商队在某些季节会选择从奇姆肯特这个地理上的豁口南下,进入撒马尔罕这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奇姆肯特这里就有丝绸之路的商队往来,骆驼队必须饱食这里的水草,商人们也需要在这里歇歇脚。借助这里温和干爽的气候,养精蓄锐,恢复体力,然后去穿越无际的大漠戈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奇姆肯特就有那么一座古城遗址,保留着一千多年前就逐渐形成的古丝绸之路痕迹。在特别干燥的气候中,在特别通透的阳光底下,在黄土漫漫的古城里,举目望去,那一长列古老驼队的身影,感觉自己身临了古代丝路商队,徜徉于这种特殊的场景,有一种特别真切的穿越感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哈萨克斯坦出行不易</b></p> <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出行,不是说哈萨克斯坦本国人民出行,而是指作为外国人的中国游客出行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有十四个州,三个直辖市,有大约二十多个城市。由于地形平坦,没有山林阻隔,各州各城间公路相互连接,也几乎全都有铁路相通,各个城市还都有机场,交通发达程度其实相当不错。得前苏联之利,在发展中国家里算得上优等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哈萨克斯坦的国情也导致了其交通状况利弊相依。由于国土巨大,人口稀少,1800万人口分布在27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到七个人。加上人口流动迁徙不多,致使其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上客运不多。这使得中国去的旅行者感到走哪里都不那么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说铁路吧,这是中国人使用最多的交通方式!在哈萨克斯坦就会面临客运列车只到达少数热线城市的问题,除了各州的中心城市外,其它地方要么没铁路线,要么就不停站。而且火车速度比较慢,平均速度慢车大约六七十公里,快车也就不到百公里左右。离三大中心城市比较远的地方,时间根本就耗不起。所以,中国游客要在哈萨克斯坦巨大国土上自由徜徉,乘坐火车非常难以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哈萨克斯坦的火车票还真不贵。在三大主要城市之间乘火车来往单程也就人民币100元到200元之间(不同等级价差比较大),乘坐火车来往于这些地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火车大概率是以卧铺为主,我还没有看到过硬座车厢。各等级的车厢参差不齐。我体验过的最差等级软卧,一千多公里跑了二十四个小时,车厢老旧,没有盥洗室,卫生间脏得难以下脚,包厢内设施都不好用,灯光昏暗,充电插座没电,行李箱没地方搁,必须托举到上铺侧面的行李柜上,完全是以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旧车,比我在莫斯科到彼得堡的软卧还要差了许多。我也体验过哈萨克斯坦的普通等级软卧,现代包厢四人一间,里面灯光明亮,电源也能充电,有盥洗室,卫生间也崭新干净,同国内软卧车厢相似。我还体验过哈萨克斯坦最高等级的软卧,称为商务舱,一个包厢只乘坐两人,一节车厢只有六个包厢,包厢里有盥洗室,上铺可收折起来,下铺可折叠为两个扶手座椅,各种设备崭新,所有设计都非常现代和前卫,车厢内壁也是充满未来风格的棱线装饰,票价大约贵8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的火车站也与中国迥异。车站建筑都不算太大,俄式建筑风格,或者有高大的廊柱,或者是巴洛克风格的墙面与现代玻璃结合。建筑内没有国内那样的候车厅,候车房间比较小,座椅也不多,车站也不检票,候车的人群就站在房间内,更多的人站在站台上,毫无秩序可言。人们只能听广播通知,自己的车次到了,直接上车。这对于听不懂哈萨克语的中国游客来说,登车是一种特别考验智商也特别情绪紧张的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乘哈萨克斯坦火车时,候车的时候,每当列车通知响起,我就会拿着我的车票问旁边的人是不是我们的车到了?等到我们乘坐的车次真到了,却又改走另一条通道进站,我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好在几个接受过我打听的当地人非常热情,他们满世界找我们,给我们指路,我们才没有误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努尔苏丹的新建火车站是一个例外。巨大的现代建筑足有好几百米长,宽大的外立面玻璃幕墙映射着金色的落日和蓝天,极其现代感。站前广场非常宽阔,步行就需要近十分钟。火车站内的设施设备以及进站程序同国内新建的大型机场一样,电子显示牌显示车次,登车智能闸门打开,人们鱼贯而入,依然不需要检票,直接登车。但优于国内的是,车站内专门设置了若干个半开放式的充电间,配有电源插座和自助式咖啡机,人们可以气定神闲的享受手机充电时间,这在国内最新的机场都还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去到三大直辖市之外的地方,车次和车站就更少了,甚至会遇到只有一个车站职员的情况,更多的地方乘火车是去不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说哈萨克斯坦的国内航班吧!哈萨克斯坦国土巨大,各州首府都有机场和航线,甚至一些小城市也有机场和航线,乘坐飞机是最快捷的,票价从四五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经济舱,三大城市之间)。但如果要去到一些边远冷门的地方,航班班期就相当稀疏了,有的一周才有一班,有的按季节开行航班,有的小城市就只有机场,却并无航班。生活在如此巨大的国土上,人们在大城市间来往通常都是乘坐飞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国内不同的是,哈萨克斯坦国内航线机场都不大,国内航班的候机楼更小,小到一个航班的旅客,就可以将其塞满。网络购票的还得自己值机领取登机牌,如果要在柜台值机,得另外支付2000坚戈(当地货币)。更奇葩的是,这些机场几乎没有严格的安检。托运行李,直接交给办理登记卡的柜台,也不需要等待,一走了事。办完值机后,旅客就可直接进入候机室,仅有简单的象征性的安检。也不查验登机卡,或乘摆渡车,或徒步,直接上飞机,就像乘坐公共汽车。这让生性谨慎随时警惕性绷得紧紧的我特别不解,万一有人心怀不轨,或者激情忿世,那岂不成了冤死鬼!更何况紧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盛产恐怖分子!飞行途中也不提供饮水,更别奢望提供餐食(当然,付费购买简单食品也是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哈萨克斯坦的国土巨大,但东西最宽也就2000多公里,南北也只有1000余公里,所以其国内长途乘飞机通常一个多小时,最远也就两个小时,还是挺便捷的,只是中心城市以外的地方就无法乘机到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去到中心城市以外的地方,就不得不提到哈萨克斯坦的公路交通。哈萨克斯坦的公路网相当发达,几乎连接了所有的城市和乡镇。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公路相通,这是拜上天赐予了一大块平原低丘的福分。但却是疏而不密,因为广袤的荒漠草原上有大块的地面并无人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路四通八达,汽车普及程度也很高,所以人们在居住地周边的出行几乎都是驾车,驾车活动的半径大约二三百公里范围。城市外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柏油路面,道路平直,交叉路口不多,红绿灯极少,几乎没有交警上路检查,也没有限速要求,所以这里盛行开快车,百公里时速是常态,一百四五十公里也是平常事,这一点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应该算是便利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中国驾照在哈萨克斯坦不能使用,因为哈萨克斯坦加入了国际驾照条约,认可的是国际驾照。中国为了维护我国独立的交通管理法律法规,没有加入国际驾照条约,所以使用中国驾照在哈萨克斯坦不能驾车(最近两国关系密切,签署了一些协议,对中国驾照做了一些变通,不过仍然需要履行一些手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驾照不能用,此其一。第二点是中国车也不能随意进入哈萨克斯坦。如果要驾车进入,必须办理国际海关货物暂准进口专用文件,中国俗称ATA单证册。手续复杂,还必须交纳整车价值的押金。既然都办理了这个手续了,以中国人的认知和喜好,不如直接长驱直入俄罗斯及其以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火车旅行中认识的一个哈萨克族青年告诉我,在哈萨克斯坦城市周边,自驾车是可以的,但尽量不要跨越城际之间开车出行,因为距离太远,中间数百公里都是原始荒野,常有野兽出没,没有人烟,没有住宿,一旦车辆故障,没有车辆路过,只能等死。他说,“我们当地人一般都不愿开车跨城旅行!”他是一个出生在伊犁那拉提草原的哈斯克族人,幼时随家人移民到哈萨克斯坦,如今已跻身该国中产的行列,是我此行中碰上的唯一一个可以说中国话的。他说:“你喜欢自驾,如果一定要来我们国家自驾,请尽量多几个车,一道同行,以防不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中国游客在哈萨克斯坦巨大国土上旅行,最好是拥有汽车,尽管会有很多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哈萨克斯坦城市里的交通,则是另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就是通讯于五个斯坦国内的一种打车软件,类似于中国的滴滴打车。只要有了这个软件(APP),不仅在城区内来往自由便利,费用平价,而且去往城市周边百十公里也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需要原车等待,否则没法叫车返回,价格也就惊人的翻了若干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个软件使用中国手机或者说使用中国的手机通信卡,无法下载。国内的手机应用商店里也没有这个APP,必须从当地下载,前提是使用哈萨克斯坦语。也可以通过谷歌下载,但中国手机卡几乎注册不了。就算下载注册成功,也只有英文版本,而其中绝大部分地名还是哈萨克斯坦语,这对语言功力来说还是一个极大的难点(后面专题聊聊语言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带说一下,哈萨克斯坦城市里没有出租车,准确说是没有专门标志的专业出租车。除了打车APP网约车外,更盛行电话叫车。毕竟熟练应用网络的国民还是极少数,而叫来的车仍然是非专业出租车的网约车 。更加盛行的,是路边招手搭乘顺风车,同二十多年前深圳流行的方式一样。站在路边,招手示意搭车,理论上,所有路过的任何车辆都会靠边停下来询问和讨价还价。早上上班时间和傍晚下班时间,满街的搭车人排满街道两侧,过往的车辆停下又驶离,不啻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这些交通方式,必要条件是熟练掌握当地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哈萨克斯坦后,我下载安装了这个打车APP,于是如虎添翼,在整个行程中无数次使用它,非常简洁便利,也非常省钞票!因此我也完全没有搭乘过公交车(我观察大城市里公交车线路较多,车辆也很新),地铁也只是象征性的体验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哈萨克斯坦只有阿拉木图有一条地铁线路,一共只有十一个站,既不连接机场,也不连接火车站(阿拉木图有南北两个火车站),这条地铁线路呈东西走向,东面向北折四个站,西面向西南斜斜地转向三个站,也说不上经过闹市区。地铁埋深很大,目测应该有三十多米深,与莫斯科地铁埋深五十米异曲同工,都是战时防空系统设施(世界上最深的地铁当属平壤,埋深百米,最深二百米,曾经去感受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铁的站台充满艺术氛围,极有特色。但地铁列车就相当粗放老旧,速度极慢,运行时振动和轰响都极大。票价折合人民币约两元,一票通乘,不论远近。中途折返或无数次乘坐也行,没有人查验。这个地铁作为交通方式完全不适用,我只是体验了一次就作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办法就是包车。似乎哈萨克斯坦没有专业提供包车服务的地方。只能随机同遇到的司机讲价,等同于搭顺风车,据说价格很昂贵。我这次行程中体会过两次,运气不错,价格公道,但也遇到要价极其昂贵的,只能放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国土宽广,城市面积也相当大,出门距离都远,不打车就只能步行,每天健步几万步也是常事。城市中没有共享单车,但却盛行共享滑板车,街头路口都停着许多滑板车,闪烁着灯光,等待人们使用。观察了一下,这基本上是年轻人的专利,上下班时段许多年轻的身影驱动滑板车从身边呼啸而过,个中原因,不得而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