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行三:熙熙嚷嚷厦门夜

丘陵

<p class="ql-block">厦门岛自古有白鹭栖息,所以叫鹭岛,昨天还没上岛就见到了岛上大群白鹭排成队形展翅翱翔,似乎是举行盛大的仪式,欢迎我们入住黄厝海边的民宿。白天琴岛游,晚上鹭岛宿之前,选了两个网红景区打卡,一是中山路步行街,一是曾厝垵。</p> <p class="ql-block">走进厦门中山路步行街,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是老城的经济中心,新城市的地标之一,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身,即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又合着时下的社会节奏。与成都春熙路步行街难分伯仲,但它始建于1925年,只比春熙路晚一年。</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是东西向的大街,西端临海与鼓浪屿相望,向东延伸1.2km。我们从西端入,走不远见到华侨银行大楼,暂停了脚步。大楼初建于1937年,这是2016年拆除2018年按原样重建的。但这银行历史悠久,它萌芽于1877年建立的批馆(“批”是闽南方言“信”的意思,侨批,即华侨寄回国内的信与汇款合一的家书)。侨眷凭侨批到批馆领钱。批馆就是后来的华侨银行,现在它的办公地搬到国际银行大厦已20多年了,但这老地址的新楼前是侨批文化广场,楼里有侨批展厅。这楼依然向人们讲述着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近200年来尝尽的酸甜苦辣,为所在国的发展流下的血泪与汗水。</p> <p class="ql-block">突然步行街景观灯齐明,凸月透过卷云也露出靓丽身影。刚才还略显冷清的步行街,不知从那里忽然冒出许多人来,步行街热闹了。是随着华灯初上,闹市中心的夜生活才开始?!</p> <p class="ql-block">街心椅子上也坐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建筑特色是“骑楼”。这种底层后退,人行道在楼下的楼房,我在广东已见过不少。它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发明,在新加坡强行推广的。街上建房,底层必须退进5呎。马来语“呎”为“脚基”。华侨称这种房屋叫五脚基。这样英国殖民者在街上行走,可遮阳避雨。店内也增加阴凉,雨水也飘不进店内。华侨看到这适应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的建筑优势,事业有成后纷纷在老家(海南、两广、闽台)建造,而且改名为“骑楼”(骑在人行道上的楼)。因此骑楼又成了“南洋风情”。厦门的骑楼最早就出现在中山路一带,多为三层,底层店面,楼上居住。</p> <p class="ql-block">离华侨银行大楼不远,右边路旁有个牌坊,四柱三间。横额题“泽被甘棠”,中间对联为“鼓浪巡河功万寿,鹭江平渡证五缘。”是歌颂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练兵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的。郑成功在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16年(1662)7月在台病逝后,康熙题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后又敕遣官,护送郑成功灵柩由台湾归葬祖藉福建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此后在福建、台湾逐渐形成延平郡王信俗,现在福建的这一信俗已成国家级非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牌坊前小广场外还竖着介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石碑。郑成功(1624~1662)于南明永历3年(1649)被封为延平王(郡王),永历4年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金门作根据地,永历9年(1655)改中左所为思明州,今天厦门下辖的思明地名由此而来。当时牌坊一带在城外,郑成功常骑马从山上营地直奔海边督训水师,马踏出了一条路,所以百姓把牌坊后上坡的路称小走马路。永历15年(1661)4月进军台湾,12月荷兰侵略者投降,收回台湾。</p> <p class="ql-block">再东行接近思明路左边大榕树下有局口街牌坊。它是厦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清乾隆32年(1767)的《同安县志》载城内五条街道就有局口街。传说是街内有火药局,还分内局与外局,福建水师后营守备署也在这街上,所以我想,或者是郑成功军队火炮弹药制造厂所在地也未可知。而厦门建城始于明洪武27年(1394),城周长仅425丈。厦门作为地名,从此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最老的街道之一的局口街在上世纪末本世记初,变成了“女人街”,以专卖女装和女士用品闻名遐迩。听说街口大榕树下有个“讲古角”,雕刻有古代艺人踩高跷、打城戏等及文字说明。我们见到的,只是一人多高的围栏(上图),至于“讲古角”的模样,我无法凭空想像。</p> <p class="ql-block">局口街斜对面,中山路后面台光街基督教堂新街堂也是古迹。它初建于1849年,是中国最早供本土信徒使用的教堂。1928年因年久失修坍塌后,1933年按原样重建成今天这个罗马式建筑,顶上六边形钟楼里的铜钟是1848年美国铸造的。教堂重建后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赠送“中华第一圣堂”石匾镶嵌在大门外墙上。</p> <p class="ql-block">新街堂还开基督教本土化的先河,1863年选举的牧师罗罩是基督教的第一个中国本土牧师,他不需向外国传教士负责,而有外国牧师相同职权。</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窨井盖反映了步行街的另一段历史。井盖上的图案和“第一百货”的文字,让人回忆起计划经济时代的厦门。1952年建立的国营百货商场(一百)一家独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1980年代开始谢幕,如今变成厦商百货经营的一家企业,在国内外零售商的竞争中度日。昔日显赫的第一百货只好悄无声息地躺在窨井盖上,如计划经济一样,成为五十年代以来人们走过的现代史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离开不夜的中山路,去曾厝垵途中先到海边看厦门新地标世茂双子塔的灯光秀。白天在日光岩上已经远眺了双子塔的雄姿,晚上在古玉沙坡前看双子塔,灯光璀璨,色彩斑斓。300m高的巨塔,在防风塘里的倒影只能见到一半,这时在鼓浪屿上看就更好了。</p> <p class="ql-block">防风塘旁边的“盛世梯航”的牌坊,为乾隆39年(1774)时任厦门海防同知的蒋元枢所建。清康乾年间,朝廷指定大陆与台湾通航口岸为厦门玉沙坡前驳岸和台南鹿耳门。所以蒋元枢在驳岸上建接官亭牌坊。1776年蒋元枢任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理学政,在鹿耳门复制了一幢接官亭牌坊。但现在玉沙坡前的牌坊是新世纪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牌坊后面是朝宗宫,主要供奉“天上圣母(妈祖)”。妈祖是宋代福建莆田渔家女林默(960~987)她经常救助海难中的渔民、商旅、官员,一次救难时不幸身亡,随即羽化升天。莆田百姓开始为其建庙祭祀。视妈祖为航行和海上作业保护神。朝宗宫始建于南明永历16年(1662),所有赴台官吏商人出发时和返回后都会到朝宗宫拜祭,成为精神慰藉。乾隆53年(1788)御书“怡澜贻贶”。以后多次重建,现“朝宗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写《云水谣》的作家张克辉题写。</p> <p class="ql-block">告别朝宗宫到网红打卡点曾厝垵(厝,闽南方言房屋;垵,山坡或海边坡地。用四川方言说是“曾家坡”)。这是宋代南迁的曾姓客家人建的半渔半农村庄,经800多年形成占地6.5k㎡的大聚落。现在说的曾厝垵是“曾厝垵文创村”,有5街18巷1600多家民宿、美食、文艺小店和工作坊的厦门人气最旺景区。</p> <p class="ql-block">曾厝垵除几条街较宽一点,所有巷子都很窄,恰恰又是人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摩肩接踵的行人在狭窄的街巷的店铺前流连。那些特色食品或文创产品,确实值得让人驻足。</p> <p class="ql-block">对我们深居内陆的人来说,那些海产品就是卖的白菜价,其吸引力不是丁丁点点,禁不住在一家有“全国包邮”广告的店内买了些带走。</p> <p class="ql-block">曾厝垵原住民约90%信奉妈祖,这座拥湖宫就是主要供奉妈祖的庙宇。它何时始建不得而知,只知清同治年间重建,以后又多次毁而复建,现在的拥湖宫是国内外信众集资于2001年重建的。现在妈祖的信众早随华侨遍布世界,已有2亿多人,5000多宫庙。所以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就授妈祖为“和平女神”,2009年列入人类非遗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信俗类世遗和人类共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海洋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夜游厦门,只看了中山路步行街和曾厝垵的一部分,它们的五光十色和熙来攘往的人流给我印象深刻,可以带着这美好印象进入梦乡了。各位晚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