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沙 底 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周惠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沙底村位于关中平原大荔县境内的沙苑东部,处于黄河、洛河、渭河交汇夹角之地。</p><p class="ql-block"> 南靠沙漠,北依洛河,东临黄河滩,西界王谦、霸城,距县城15公里。原隶属朝邑县,1958年并入大荔县。沙底是全县最大的村,1966年就有20个生产队,5300多口人,土地面积9700多亩。巷道由东头(东一、东二)、庙巷、后巷、徐家前头(楼东)、雷家庭(楼西)、腰巷、什字巷(什东、什西)、杨家巷、张家巷、周家巷、井巷、王家巷(东王、西王)、徐家庄、南城子、莲花池、洞子上(洞南、洞北)麻湾、庄子组成。洛河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在沙底村呈C字型,将若大的村子包围其中。</p><p class="ql-block"> 1966年洛河洪水暴涨,村西C字下决口,几百青壮年无能为力,全村淹没。后来响应政府号召,将张家巷、杨家巷、什东什西四个生产队和部分自愿户共1300多口人迁到羌白镇部分村庄。</p> <p class="ql-block"> 沙底村历史悠久,是沙苑文化中心区之一。据《大荔县志》记载:沙苑文化发掘的8600件文物中,东线以沙底、耿园为主。《朝邑县志》载:沙苑有莲花池。隶属沙底村的子村莲花池村,始建于西汉建元时,所产辣椒明清时曾为贡品。《大荔县志》又载:1973年在沙底村南发现部分人头骨化石,认为是沙苑文化制造者的遗骸,作为中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骸,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相当距今已九千年以上。根据莲花池村的建村历史和东邻霸城村建于战国时期的记载,可以推断沙底村建村约在公元前400年,距今约2400年左右。沙底村最初叫雷家庭,因雷姓居多,家大业大,且富霸一方。后因外姓相继迁入,村容渐大,人口陡增,似觉雷家庭难以涵包,西汉时因村在沙丘下面,更名为沙底村。</p><p class="ql-block"> 雷姓家族兴旺、富有,且智慧超群。建村之初,就刻意设置了沙底村的寓意和形状。其型为一只“凤凰”,其状以各种建筑物替代。展开沙底村的地图,一只凤凰展翅的优美图画跃然纸上,此为“凤”穴。取“吉祥富贵、自然美好”之意。设置的凤凰的头、眼、耳、乳、翅膀、胸肚、尾部、羽毛的各种实体建筑物实实在在、栩栩如生,非常真切。两千年前一个村庄如此设计,就目前所知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沙底村南靠沙漠,村与沙漠之间,有大片沙质土地。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沉积而生,平整低洼之地,沙化而肥沃。地下浅表水非常富有,水质优良,属优质井灌区。沙底村的东西和北边都是河滩地,沙垆皆备、湿润肥沃,面积又大,洛河顺滩区东流而去。</p><p class="ql-block"> 沙底村以农业为主。村南井灌区,以经济作物辣椒、蒜、烟叶、各种蔬菜种植较多,经济效益良好。特别是长期以来种植的靛(DIAN),是古时到近代的原始植物染料。一般年景,一亩地的经济效益可以顶上十亩小麦,特殊年馑,可以顶上十几亩小麦。多年种植,经验丰富,收益良好,富足一方。村北村东西的河滩地,则以种植粮食果树为多。沿河种粮、靠村种树。历次洛河涨落的淤地,耐旱而肥沃,粮食常有惊人的产量。果树以桃、李、杏、林槿为主。每当“桃李花开时,春意枝头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名人诗句,恰如其分。《朝邑县志》记载的朝邑八景中“洛岸桃花”之地,这里当属中心位置。</p> <p class="ql-block"> 沙底的民间艺术繁花似锦。沙底的社火、血故事、皮影戏、秦腔、碗碗腔各领风骚。兴盛于十九世纪初的社火、血故事闻名于同州周边,受邀附近几十个村庄巡回演出。三十年代曾同时受同州府和驻军邀请,演红了同州。西汉时期皮影就在沙底一带相继出现。“陕西皮影在同朝,同朝皮影数沙底”,世人如是说。明清时期沙底皮影盛行,演职员百人之多,爱好者无数,戏箱十几套。沙底皮影老艺人张礼常唱红同州数县。他的两个亲传弟子雷文立和王凤堂,各有建树,造诣颇高。雷文立在1956年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中唱红了北京,夺得了一等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戏剧专家彭真、习仲勋、张奚若、田汉、周扬等人的接见。王凤堂受聘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出任教练,工戏一生,至今研究院碗碗腔的基础曲调都是他留下来的。他的长孙王胜利,受爷爷真传亲授,考入研究院,担任主奏碗碗梆子并获得国家二级演奏员称号。</p><p class="ql-block"> 1999年,雷文立的高徒高成林、他的长子雷孟乾、同朝皮影段家班的传承人段快车,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团赴德国访问演出,非常成功。上海世博会上又代表陕西民间艺术,演出皮影数场,让世界各方各界人士欣赏了皮影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有几百年历史的沙底业余剧团更是人才辈出。十九世纪初叶,沙底的东路秦腔老艺人,在黄河东西两岸演出数场,红极一时。1957年沙底剧团在陕西省民间艺术汇演中,以一折商洛道情《隔门贤》获演出一等奖。1959年陕西省业余剧团汇演中,演员张改侠、张师坎、周英娃以现代戏碗碗腔《两封信》获得殊荣,《陕西日报》以“东府一枝花”为题作了专访报道和美好赞誉。陕西戏剧杂志封面还刊登了《两封信》的剧照。1962年后沙底业余剧团,相继招收了很多青少年,进一步扩充了各个方面人才。涌现出周万兴、雷卜侠、徐玉莲、刘全德、张五苟、师侃民、张秀秀、张振东等后起之秀。演职员达百十人,阵容雄厚、盛况空前。在全县乡村没有电的情况下,沙底村业余剧团自行发电,用上了电打布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沙底村又一位优秀演员脱颖而出,她就是雷会银。在省市县组织的多次秦腔大赛中,多次夺魁,大荔县剧团破格招聘她为正式演员。此后,沙底剧团活动减少,走入低谷。</p><p class="ql-block">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大村,文物古迹,寺庙楼阁的确较多。村东有东寺,寺内住和尚二三十人,还有同善社、土地庙等;村西有西庙、关帝庙等;村南有南楼、大型石碑等;村北有娘娘庙、四棱碑等;正中有大型庙宇七星庙(七间献殿),面阔七间三进,大型立柱几十根,盘龙其间,蔚为壮观。驰名陕西府谷的七星庙,仅面阔五间二进,庙内有大铁钟一个,每敲三响,十几里内群众得讯即来此看戏。其他街巷中小庙多处,不便一一列举。村中有大戏楼两座,小戏楼一座。位于七星庙南的大戏楼,其下有门洞一个,便于看戏人进出。洞前两旁各有石雕狮子一个,一个雄狮口中含宝珠一个,圆滑光亮,可以随意转动但却不能取出,属高超的石中雕刻,雌狮身背小狮子一个,小巧玲珑。许多见识者言称,未见其二。南楼、戏楼和七星庙、四棱碑在一个中轴线上。传统的规矩是戏台总是和庙相伴,建庙不忘搭台。因为是给神献戏,所以戏台都是坐南向北,纵向排开,一板一眼,错落有致,也形成一种模式,历史感极强。另一座大戏楼在西庙内,据传距今有千年历史。精雕细刻,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翘的房檐颇为精美,每个翘角挂有铜铃,阵风吹过,声响悦耳。相传为鲁班王姓徒弟修建。小戏楼在村东头同善社内,供少数人观赏小戏而用。</p><p class="ql-block"> 古旧古老的村落难以叙说,</p><p class="ql-block"> 精巧诸多的古建难以细述。</p><p class="ql-block"> 鉴于大事年载中大部分内容已经叙写,就几个较为重要的内容简单述说。</p> <p class="ql-block"> 沙底村过洛河的码头,有千年的历史,它是大荔境内洛河下游的重要渡口。从一人一小船开始,经历多次换人换船,但码头地方都在村正北方向。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由村上新造的大型木船开始渡用,方便了群众生活、生产,大车、小车都能渡河。直到2012年,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补助的沙底浮桥开始搭建,这是沙底渡口质的飞跃,千百年来摆渡撑船的传统方式一去再不复返。洛河岸边人民兴奋异常、欢呼跳跃。合乡并镇后,沙底村并入朝邑镇管辖,大荔县考虑到涨河后,有可能造成交通中断,影响群众到朝邑镇办事交流,2017年修建沙底洛河水泥桥。这是又一次大的飞跃,从此,人们再也不为过河担心了。沙底人过河交通问题彻底解决了,人民群众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改革开放带来的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感得到了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2017年,时任村主任的王红利,不时在思考着全村传统农业模式如何向现代科学农业模式的转变。他积极寻找各种机会学习、考察。沙底村除了贡品辣椒外,沙底的红萝卜也是拳头产品。按千年来的习惯萝卜苗长到一定高度,就要人工剔苗。一是费人,二是费劳,成本相当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王红利大胆运用新技术,首先给红萝卜起垅种植,提高了抗寒防涝强度。其次为解决剔苗问题,又大胆用喷气播种,种子少、质量高、播种均匀,成苗高,又无须剔苗。这两种技术在沙底周围迅速应用传播。种萝卜群众无不称赞,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的老话不无道理。</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沙底村新科技技术推广层出不穷:少黎农资部、王冲蔬菜供应中心、鑫满田种业有限公司、瑞瑞商贸有限公司、王冰农资服务部等相继出现,宣传推广新技术,指导种植、储藏销售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振兴乡村做出了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