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 二刻观展拍案惊奇(4)</b></p><p class="ql-block"> 上博东馆的现代书法展厅,陈列了现代不少书法家的作品。估计都是上博的藏品。有的条幅注有XXX捐赠这样。书法大师的书法作品,得多被社会各界的老一代书画爱好者收藏,社会上各拍卖行公开拍卖流通,也有在地下市场进行交易的,还有买家通过地下掮客进行私下交易的。当然,也有子女在老辈收藏现代身后捐赠私人收藏品。上博的展览陈列品大多是私人捐赠的。陈列展品似乎也有镇馆级别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b>现代书法 (after 1912)</b></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期,书家们承接晚清碑学大势,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开始反思,调和帖学与碑学,如李瑞洞、曾熙等、甲骨、汉简、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书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二十世纪以来,各种艺术都在产生深刻变化,书法展览、教育。出版日益发达,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生机。李叔同等人组织书画社团,发行刊物开风气之先;于右任编纂《标准草书》,提倡草书的标准化;沈尹默、白蕉等人掀起了一场回归"二王"的帖学运动;</p> <p class="ql-block">参观浏览时与观众争抢拍摄角度和位置,穿梭拍摄时较匆忙,蜻蜓点水式一走一过,自认拍到了陈列品,没近距拍作品说明。结果写游记时傻眼了。老衲书法知识储备不足,落款“邻苏老人”何许人也?于是查网上资料:</p><p class="ql-block"><b>邻苏老人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杨守敬自号“邻苏老人”是因为他在黄州的邻苏园藏书,该园与东坡赤壁相邻,因此他以与苏东坡为邻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五十岁时在黄州邻苏园藏书,因与东坡赤壁相邻,故晚年自号邻苏老人。他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受黄冈县令杨寿昌之托,在黄州选刻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名为《景苏园帖》,这一举动使得《景苏园帖》被誉为国宝。</p><p class="ql-block"> 杨守敬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金石鉴赏家,还对苏东坡的书法推崇备至,称其为“有宋第一”。他的鉴赏水平在当时享有盛誉,且收藏苏帖甚富。因此,他欣然应允从自己收藏的数十种法帖中选出二十余种苏帖进行刻碑,这一举动进一步巩固了他与苏东坡之间的文化联系。</p><p class="ql-block"> (此段落为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b>现代 潘天寿 行书论画轴 </b></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浙江宁海人。国画家、教育家。得吴昌硕指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此录画论一则,用笔斩钉截铁,遒劲峻利。书于一九四七年,时年五十一岁。</p> <p class="ql-block">这些陈列书法作品,有吴昌硕书法真迹、有李瑞洞、曾熙等篆字、甲骨文、汉简临帖,李叔同、白蕉倡议并带头回归“二王”临王羲之字帖。</p> <p class="ql-block"><b>现代 黄宾虹 篆书七言联</b></p><p class="ql-block">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 后改名质, 字朴存, 号宾虹, 祖籍安徽歙县, 生于浙江金华。能书擅画。其曾迁居上海近三十年,在书局、学校等供职。此联金石气息浓厚,有稚拙之趣,书于一九四三年,作者时年七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朱砚因捐赠)</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夏,老衲夫妇跟随二哥前往安徽江苏旅游,在徽州古城参观了新安画派展览馆,与一代书画大师黄宾虹有了近距离接触,留下了宝贵影像资料和一篇徽州行文章。当时还没有美篇,额是用云笔记撰写的游记。</p> <p class="ql-block"> 额给老伴和二哥拍的纪念照</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先生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爱国主义战士。故居的"铸园"就是因为1907年,黄宾虹秘密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并在歙县西潭渡村故居为同盟会铸造钱币,支援抗清斗争。</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提出:"画品之高,根于人品""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业,明其道不计其功。</p><p class="ql-block"><b> ( 回看10年前的游记,</b><b style="font-size:18px;">"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更如其人” 额对评价黄宾虹大师的这句话感触很大,当代绘画大师,画钟馗出名的那位,其人品不如画技。其公众形象再娶后即坍塌11…)</b></p> <p class="ql-block"><b>现代 沈尹默 行书录大珠慧海禅师语轴</b></p><p class="ql-block">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浙江湖州人。书法家、教育家。工正行草,与于右任并称"南沈北于",推崇"二王"书风。此轴书唐代高僧大珠慧海语录,秀逸舒朗,雅正平和。</p> <p class="ql-block">沈尹默雕像</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日,老衲夫妇前往上海虹口四川北路拍银杏叶落叶,重游多伦路名人街,在沈尹默故居前拍摄。也算与名人近距离接触……</p> <p class="ql-block"><b>现代 于右任 草书五言联 </b></p><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1964),字伯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工楷、行、草,倡导"标准草书"。此作笔力雄强深厚,以魏碑之法作草,气势磅礴。书于一九五○年,时年七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庄长江、庄良有捐赠)</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1964)</p><p class="ql-block"> 陕西三原人。原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谐音右任为名。清光绪年间举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12年后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审计院长,监察院长。随国民党退居台湾。</p><p class="ql-block"><b>(2021年春季苏北行,老俩口随二哥参观南通审计博物馆。,截图为额撰写的《审记历史浏览之复盘》游记 )</b></p> <p class="ql-block"><b>现代 梁启超 行书则克刚语轴 </b></p><p class="ql-block">(1873-1921)</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一家人前往武汉旅游,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额撰写纪要一文。截图。</p> <p class="ql-block"><b>现代 罗振玉 篆书小臣宅敦铭轴</b></p><p class="ql-block">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近现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檀篆书,工甲骨文及金文。此系临其家藏小臣宅篇(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结体谨严,笔力遒劲。</p> <p class="ql-block">提到罗振玉,额就联想到王国维。2017年夏,额跟随二哥前往盐官观钱塘江大潮,顺道参观了座落在盐官大堤西面的静安先生故居“西城小屋”。</p><p class="ql-block"><b>(老衲用老A笔名写的《王国维之死猜想》美篇截图 )</b></p> <p class="ql-block">1906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师有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光任等。王国维著作学术颇丰。西城小屋收藏有全套精装版《静安文集》……</p> <p class="ql-block">清华校园迄今仍保留王国维墓遗迹,当时,坊间传王国维先生生活清贫,曾欠了亲家罗振玉不少借款。终以死抵债。罗振玉为洗脱追债嫌疑,曾积极张罗王国维后事,并奏请退位十六年的末代皇帝溥仪赐溢号。</p> <p class="ql-block"><b>现代 李叔同 楷书左太冲五言句联 </b></p><p class="ql-block">李叔同(1880-1942),字息霜,后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擅书,工篆隶。早年多法魏碑,晚年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此联节录西晋左思《招隐》,用笔朴拙浑沦。书于一九一二年,时年三十三岁。 </p><p class="ql-block"> (夏弘宁捐赠)</p> <p class="ql-block">书法常识讲座视频</p> <p class="ql-block"><b>五合廊 </b>(上博书画馆八景之二)</p><p class="ql-block"> "五合"说,出自唐孙过庭《书谱》:"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窗明几净而淡泊,廊幽径曲而致远;滋养品性,欲辩忘言。此为历代书家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b>双清桥 </b>(上博书画馆八景之四)</p><p class="ql-block"> 梅、竹合画,画史称"梅竹双清"。桥头树梅,典出北宋林通"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名句,远景以北宋王说《烟江叠嶂图》出之,形成"画耶、景耶"之心觉;桥尾竹林,取自唐孙位《高逸图》"竹林七贤"意象。梅,傲雪斗霜;竹,修身直立。寒梅清竹,为历代文人画家人格追求之体现。</p> <p class="ql-block"><b>与可道 (上博书画馆八景之五)</b></p><p class="ql-block"> 文同,字与可,擅画竹,身与竹化,史称"竹圣,创"湖州竹派"。姻亲苏辙《墨竹赋》载其"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表弟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典故"胸有成竹"即源于此。"与可道"位于三馆交织通道,琉璃巨竹,错落于卵石、青砖之间,竹影婆娑,意在"道也放乎竹"之超然境界,传递"道可道,非常道"之画理玄机。</p> <p class="ql-block">书画馆迎客影壁墙装饰</p><p class="ql-block"> 中式复古书香门第,太师椅茶案古朴典雅。圆窗两旁翠竹欲滴,书架摆滿线装版《金瓶梅》《三国志》《石头记》《东周列国传》史书。还有一册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漫画……</p> <p class="ql-block"><b>上博东馆回旋步行通道</b></p><p class="ql-block"> 目前博物馆只允许从5F顶楼庭院步行下至3楼,不可从3楼盘旋而上。</p><p class="ql-block"><b> ( 感慨逸仙先生百年宪政之路,陷入历史之死循环。几十年螺旋式向前发展,几十年螺旋式向后倒退,业已成为中国大陆历史之规律。正可谓:30年河西,30年河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