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忆童馨】炉火情怀

热在中伏(不私聊)

<p class="ql-block">文字:热在中伏</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80704016</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记得儿时的北京,冬天贼冷,寒风凛冽,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尤其是大清早上,家家户户的单层玻璃窗户上,都冻得结了各式各样的冰窗花,看上去晶莹剔透,像是一幅幅精美的手功绘画,那在当时,也算是咱老北京冬天的一景儿。</p> <p class="ql-block">数九寒天的,没有现在的取暖设备,平常百姓过冬全靠火炉子。每到冬季,家家户户取暖,都会用上铸铁锻造的“花盆炉子”。这种炉子的炉盘呈方形,方便放置食物或需要烘干的物品,炉身下宽上窄,形似花盆。当红红的火苗从炉口燃起时,就如同花盆中绽放出一朵舞动红花儿,所以老北京人都打趣儿的称之为“花盆炉子”。这种“花盆炉子”与老北京人有着不解之缘,令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总能勾起人们心中那久违的炉火情怀和温暖回忆。</p> <p class="ql-block">记得每日清晨,天刚麻麻亮,妈妈就第一个起床了,起来的第一件事儿,便是点燃炉火。那些用来引燃蜂窝煤的柴禾,都是妈妈前一天精心劈好的。这生炉子的活儿,看似简单,但也需要技术,需要耐心与技巧。不然的话,要么半天儿火不着,要么就满屋子窜烟,呛的受不了。我和弟弟妹妹们,都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探着小脑袋,看着妈妈忙活儿。等到妈妈把火生着,屋子里有了暖和气儿了,才磨磨唧唧的起来穿衣服。</p> <p class="ql-block">那时,每天中午放学回家,我和弟弟妹妹们进门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直奔“火炉子”,找个小板凳,围炉而坐,伸出冻僵的双手。待缓过神儿来后,顾不上洗手,便抓起炉子上烤得热乎乎的白薯,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这时,妈妈也早已在火炉上炖好了热腾腾的白菜豆腐,香气扑鼻。她还会在炉子上烤上几片馒头片,金黄酥脆,抹上一点酱豆腐,那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用咱老北京话儿,那叫一个地道。</p> <p class="ql-block">傍晚儿,是我们家最温馨的时刻。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炉子上的烧水壶,呲呲的冒着热气,爷爷叼着他的老烟斗,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给我们兄弟姐妹们讲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奶奶则在一旁,戴着老花镜,忙着缝补衣裳、纳鞋底,手上的针线在昏黄的灯光下穿梭不停。妈妈又忙着准备第二天生火炉子用的柴禾,我和弟弟妹妹们则围在火炉旁,一边听着爷爷讲故事,一边模仿着故事情节,嬉戏打闹着,偶尔还会为了争抢一块烤好了的红薯而闹得不可开交。炉子中散发的热气,烘托着欢快的氛围,那份温馨和幸福至今仍深深刻印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童年时代的火炉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还承载着家人之间的情感。火炉子不仅是取暖的地方,更是全家人心灵的港湾。围炉而坐,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那温馨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段围绕老北京火炉子的炉火情怀,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永远也忘不了。</p> <p class="ql-block">注:征文中引用了一些老北京方言和口语,只为更接近儿时的生活,望各位老师谅解。所用图片来自网络,致以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