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之旅(22)昆明大观楼

南海剑锋

<p class="ql-block">  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听说过昆明滇池边有一座能坐观“五百里滇湖奔来眼底”的大观楼,听说过大观楼有一幅天下第一长联。</p>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下午,从石林回到昆明后,我马不停蹄的直奔大观公园,慕名去观赏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昆明天气暖和,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在大观公园前还有一些交警在执勤维持秩序。但游客多是在湖边观海鸥或在游乐场那边玩,大观楼这边还算清静。</p> <p class="ql-block">  我穿过近华浦门楼往里走。这是一座四方穿心拱门琉璃飞檐的亭阁。这个亭阁有点意思,上层为八角飞檐,下层为四角飞檐。其别具一格,凸显了云南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门匾用大理石镶刻着“近华浦”三个大字。两侧楹联为”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上联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作者把滇池的水比作沧海之水。下联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意。</p> <p class="ql-block">  近华浦三面环水。“浦”是湖滨、水边的意思。因其与太华山隔滇池相望,故取名为近华浦。</p> <p class="ql-block">  近华浦湖面很大,绕湖柳堤荫荫,鲜花似锦,楼台亭榭错落有致,三孔石桥与湖心岛相连。湖中还仿杭州西湖建筑了一组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大观公园与翠湖公园一样,也是夏赏荷红冬戏鸥。春节期间正逢海鸥齐聚昆明之际,大观公园内海鸥特别多,湖面上、亭台前、石桥边、柳堤旁都是唧唧喳喳欢叫不停的海鸥,逗引得游客笑声掀天,叫声一片。</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湖边花径向南走,走到湖尽头右拐弯 ,就看到了大观楼。我原本以为其巍峨壮观,突兀在湖边,没有想到它仅如此低调,不显山不露水。</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三层楼宇,飞檐高翘,宛如鲲鹏振翅欲飞。玄黄色琉璃瓦在冬日的映衬下流光溢彩,红门红柱,白墙白栏杆,色彩鲜明亮丽。</p> <p class="ql-block">  一楼檐下匾额 “大观楼”三个红底金字苍劲有力,有一说法为清代呈贡书法家孙铸(铁舟)所书,我仔细观察为清同治五年由马如龙丹书。</p> <p class="ql-block">  二楼檐下匾额“拔浪千层”四个黑底金字为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帝所题。</p> <p class="ql-block">  那幅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蓝底金字悬挂在大门左右两侧。这幅长联共180字,字字珠玑,句句含情。上联描绘滇池风光之美,“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则抒发胸怀壮志,“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p> <p class="ql-block">  这幅长联不仅展现了滇池的自然美景,更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许。其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我站在对联前久久凝望,心中涌动着对作者的无限敬仰。</p> <p class="ql-block">  这幅长联是昆明寒士孙髯所题。在大观楼西侧有孙髯的一座雕像。他身着布衣,面容古朴,长髯及膝,眼神深邃,右手握一书卷,侧身端坐,举止间透露出从容与淡然。</p> <p class="ql-block">  我百度了一下,孙髯(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其博学多识,乾隆年间为大观楼题写了这幅楹联,受世人称颂,赞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他被后人尊称为联圣。</p> <p class="ql-block">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毛泽东称其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p> <p class="ql-block">  特别令人钦佩的是孙髯自幼好学,颇有风骨。入乡试时因入场要搜身,不愿受辱而离去,终生不仕,故称之为寒士。</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处古老名胜,总喜欢现场读一遍与之有关的名篇。这次来大观楼也不例外,我也看着眼前的楹联诵读了一遍长联。边读边欣赏大观楼,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  文因楼而作,楼以文而名。孙髯的这幅长联让大观楼这座既不恢宏又不豪奢的楼阁走出云南,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十大名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国历史上的名楼之所以出名都是如此,楼不在高,有文则名。</p> <p class="ql-block">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闻名天下,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题诗而名扬四海,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千古,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虽因长联闻名,但其楼也颇有历史文化底蕴。其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改建。</p> <p class="ql-block"> 就算从1864年起,迄今也有160年了,是地地道道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不像有些名楼名字虽古,实体却是现代派的。</p> <p class="ql-block">  书上介绍长联由孙髯所题,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是行书。但我看到的却是楷书,由岑毓英在光绪十四年丹书。我查询了一下,原先的那幅已经毁于兵祸。现存于世的是当过云贵总督的岑毓英重新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  我又转到楼后,北门匾额为“真大观也”,由李维述题书。两边是马如龙题书的楹联:“干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p> <p class="ql-block">  上联暗合孙髯长联中下联的历史慨古抒情,下联即应孙髯长联中上联的滇池美景风光,贴切大气。尤其是其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不禁令人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大观楼内保存有大量文人墨客的诗文墨宝,比如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撰文的《重建大观楼碑记》,郭沫若的《登楼即事》。可惜的是大观楼今天不开放,我无缘欣赏。</p> <p class="ql-block">  更让我郁闷的是,因为不能进入大观楼,我原想登楼观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胜景的愿望也落空了。</p> <p class="ql-block">  我只好站在大观楼月台上,颠着脚向远望去,结果只看见了大观公园那漂亮的摩天轮和远方的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  过后我不禁哑然失笑,快八旬老叟了还这么天真幼稚。现在距孙髯翁写长联已经300多年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变化之大,见不到也很正常。</p> <p class="ql-block">  就像现在去黄鹤楼,你看得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吗?</p> <p class="ql-block">  在大观楼后面,在郁郁葱葱的绿荫掩映下,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催耕馆、观稼堂、牧梦亭、涌月亭、揽胜阁、髯翁亭、怀古廊等众多亭台楼阁。</p> <p class="ql-block">  其大多与大观楼同时期建造,历史久远,古朴典雅。它们与大观楼相互映衬,构成了近华浦园多姿多彩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此次大观楼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之美、历史之韵,也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  回望大观楼,它依旧静静地屹立在滇池之畔,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也仿佛在等待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旅人前来探寻、感悟、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