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 东门为人民大会堂正门,门上方悬挂国徽。 主体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宴会厅和万人大礼堂的屋架及挑台为钢结构。建筑立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134根圆形廊柱。 人民大会堂由万人大礼堂、五千人宴会厅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内有会议厅、休息厅、办公厅300多个。人民大会堂共分为一区、二区、三区三部分。 北部有可容纳5000人坐席的宴会厅,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指示,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国庆重大建筑工程,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 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于1958年10月正式动工,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 1959年9月10日,胜利竣工、交付使用。 2016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参观人民大会堂需要二天以上预约。</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宴会厅和万人大礼堂的屋架及挑台为钢结构。建筑立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134根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建筑最高四层,地下室标高与室外地面平齐,首层地面标高5.00米,二层13.50米,三层22.00米,四层30.50米,每层层高8.5米,中央最高部位46.5米。人民大会堂柱廊既非传统西洋古典建筑样式,也非传统中国建筑法式,而是独到的结合。人民大会堂的室内设计由全国著名的室内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倾心设计,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室内设计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东门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也是万人大礼堂的入口处。金黄色的铜门上方,悬挂着巨大国徽。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 人民大会堂由万人大礼堂、五千人宴会厅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内有会议厅、休息厅、办公厅300多个。人民大会堂共分为一区、二区、三区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区位于人民大会堂北部,有宴会厅、迎宾厅、北大厅、东大厅、西大厅,北京、上海、台湾、河北、福建、新疆、山东、西藏等省厅。由北大门进入,经过门厅、过厅可入北大厅或两侧休息厅。北大厅长54米、宽48米,面积约2600平方米。通过北大厅,经迎宾厅63级大台阶,再分左右两路转北,可到达宴会厅。 二区二区位于人民大会堂中部,有万人大礼堂、小礼堂、常委会议厅、大礼堂主席团贵宾118厅、新闻发布中心,以及湖南、四川、江苏、辽宁、广东、陕西、内蒙古、云南、青海、宁夏、甘肃、浙江、广西、吉林、海南、贵州、湖北、澳门、河南、重庆等省市厅。进东门入门厅、过厅,再向里是中央大厅。中央大厅的南北两侧是过厅和电梯厅、大楼梯、厕所等。通过电梯或楼梯可达三楼中央大厅和小礼堂。三楼中央大厅往西是万人大礼堂、内蒙厅、陕西厅,往北可到澳门厅,往南是小礼堂贵宾厅,往东是小礼堂。小礼堂长34米,宽26米,舞台宽26米,深15米,台口高7米、宽13米,礼堂的东侧还有4米宽的休息长廊。 [8]三区三区位于人民大会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的地方。由南门进入,经门厅进到接待厅前厅,向北就是国家接待厅,东面为安徽厅,西面为香港厅,接待厅上部,为山西厅,南面二层以上为委员长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办公室。三区通过连廊与二区相连接。</p> <p class="ql-block">万人大礼堂万人大礼堂由主席台和三层观众席构成,因有一万个席位而得名。 会场两侧有湖南、四川两休息厅,主席台后是主席团休息厅118厅和江苏厅,主席台后地下室是化妆间。 万人大礼堂面宽76米,进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万立方米。万人大礼堂呈扇形,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万人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主席台面宽32米,高达18米,像一个小会场,可设座席300~500个。观众席内的三层软席座椅,层层递升,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台。三层观众席,共有9700多个席位。其中,第一层3693个,第二层3515个,第三层2518个。一层为代表席,每个席位上均装有可同时传译12种语言的译意风和电子表决器,每四个席位还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代表们可即席发言。第二、三层挑台的第一排同样装有扩音器,其余席位都有能听到一种语言的扩音小喇叭。屋顶和挑台下的灯光,能够把万人大礼堂的各个角落照得通明。万人大礼堂中的灯具整体风格庄重典雅、简洁明快。万人大礼堂的屋顶呈穹隆形,经过建筑大师的巧妙处理,穹顶与墙壁自然相接,融为一体,淡青色的装饰,似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形成“水天一色、浑然一体”之势。 万人大礼堂是举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等重要会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万人大礼堂现只开放二楼的左侧,一楼三楼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吸取了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并具有民族风格。 第一,大会堂吸取了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大会堂的总体造型为现代建筑形式,但在建筑装饰上吸取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建筑物周围的柱廊借鉴了古今中外庄重建筑的常用手法,并取其精华,在比例和部位上加以发展;屋檐和台基也运用了中外处理庄严建筑的手法,去掉古建筑压抑、沉重的封建成分,而代之以简洁和明快;建筑的底部采用类似于中国传统须弥座式的拍高平台,赋予了建筑振人心魄的巨大体量,衬托出其高大磅礴的气势。第二,大会堂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建筑思想。如大会堂的台阶设计采用加宽、多设台级的方法,是考虑到了建筑物的“平易近人”,使人们在感到建筑物雄伟庄严的同时,又感到它的亲切平和;又如大会堂的外墙选用明朗的淡黄色,也是为摆脱古老建筑暗红色的压抑感。第三,大会堂的建筑形式实现了与天安门广场的协调。这从三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大会堂的主体高度为46.5米,略高于天安门(33.7米)和人民英雄纪念碑(37.93米)。但由于天安门位居正中,大会堂与革命历史博物馆分列广场两侧,以及大会堂与天安门之间相隔200米,大会堂的高度并不显赫,从而保持了古老的天安门在广场上的地位。同时,由于大会堂及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天际线都在40米上下,使人无论站在金水桥前或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都可同时看到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两个建筑,而站在广场中心也不会被两大建筑的高度阻挡视野。二是大会堂的屋顶采用平顶,没采用“大屋顶”,其用意是与天安门和故宫的建筑形式相区别,但在建筑艺术上又保持与天安门的和谐。如大会堂屋顶的挑檐、重台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天安门产生内在联系;大会堂及革命历史博物馆外墙以亮色为主,黄绿相间的琉璃檐头,淡黄色的墙面和微红色的花岗石台基,和天安门的黄瓦、红墙、白玉石柱栏杆产生了协调对比。三是大会堂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相对称。两建筑造型相似,体量相当。大会堂的体量略大于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建筑的底部都采用传统须弥座式的拍高平台,长度都为300多米,高度都在40米上下,建筑物的檐部线条平直微翘,建筑轮廓简洁而有起伏;大会堂的实廊、圆柱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空廊、方柱形成“一实一虚”“一圆一方”,两建筑分列广场西东两侧,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广场显得严整,朴素,庄重大方。 建筑声学对人民大会堂的音响性能要求:有合适的混响时间;噪声小于35dB;开会发言时,每个座位都能听到70dB的清晰声音;舞台演奏时,每个座位都要听到80dB的丰满乐曲。这就要根据声波特性和人对声音的感觉,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扩音设备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万人会堂的扩音设备采用了分布放大系统,分别在座位上安装了8000只小喇叭,每只喇叭只有0.1瓦的功率但能产生75dB声级。由于这么多小喇叭分布在全场,电传输的速度又极快,主席台上讲话声音瞬间就传遍大会堂的各个角落,使听众感到是在直接聆听发言。此外,礼堂的舞台上配置了14个传声器并采用立体声放大系统,这样文艺演出时观众听到的乐曲更真切。大会堂满座时的混响时间是1.6秒,全空时只有3秒,很好控制了大会堂的混响时间。人民大会堂的巧妙声学设计,是在中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亲自领导下完成的,体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建筑声学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宴会厅,小礼堂及部分厅没有开放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