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老家的记忆

行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的家谱开篇记载说我的祖上是东突厥人,活了这么多年方知我是东突厥后裔。对着镜子仔细端详,果不其然,黝黑的皮肤,高而挺的鼻梁,有些凹陷的眼窝,粗狂的四肢大骨架,确实有点像漠北的游牧民族。那么祖上既然是东突厥人,到我这一辈传了多少代?却不得而知,因为我家的家谱起始时间是明代时期,有两个朱姓兄弟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山东宁阳伏山,随扎根于此,繁衍后代子孙生生不息。余多年游走河南、山东等地与人交流谈起祖上之事,皆言祖上之根来源于山西洪洞老槐树下,并亮出脚丫子小拇指指甲以示明证。</p><p class="ql-block">翻阅家谱追溯先人,让我纳闷的是明明是汉人,怎么又是突厥人的后裔呢?翻阅典籍得知在中国最黑暗时期的南北朝,五胡乱华之后突厥汗国在北方崛起。突厥人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唐朝人编纂的《周书》和《隋书》之中。史书记载他们出现的年代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突厥的强大让中原诸多王朝势力向其称臣,之后的隋唐政权都向其岁恭礼让三分。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汉人皆与突厥人有联姻和通婚,此风俗持续数百年。古时北面与山西接壤的是漠北草原,那里广袤的地区就是突厥人的版图,我的祖上大概率是在那个时期和突厥人成的家。突厥人在中原的兴盛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发兵打败突厥人为止,突厥人兵败逃至中西亚一带,从此突厥人在国内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我家的家谱既然注明我们是东突厥后代,估计也是口口相传,再往上追溯当是难上加难,因为从空间来看相隔南北朝(突厥国)隋唐宋元朝代,跨度时间数百年间,若能追根求源绝不是我等之辈所能。我们朱家的家谱起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目前来看朱家两兄弟当是我们的根了,但是家谱既然开明宗义说祖上是东突厥人,那我们当顶礼膜拜焚香供之。</p> <p class="ql-block">1975年春节我们全家人回伏山村探亲,爷爷奶奶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这是我们大家庭团聚的盛事,全家五十余人齐聚一堂,男女老少乌泱泱地轰动全村,这样的大家族在伏山村当是首屈一指,人丁兴旺是家族的荣耀也是我们子孙辈的自豪。</p><p class="ql-block">我爷爷他们兄弟四人,我爷爷排行老三,村里人大都尊他三老爷。我爷爷自他们兄弟分家后自立门户,和我奶奶苦心经营家室,从1917年先后生育了五男三女,为我们家的兴旺奠定了夯实基础。</p><p class="ql-block">我爷爷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与土地打交道。爷爷刨食于庄稼地养活了一家八个孩子,实属不易。我现在无法想象当时在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的爷爷是怎样支撑着家庭走过那漫长的岁月,在经历过第一次国内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次战争后仍然保持家庭的稳定性,并相继给儿子们娶了媳妇成了家,风风光光地出嫁了三个女儿。以现在的思维去考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在家中是长子,他1940年参加了八路军。他的出走着实让我爷爷也生气,他担心他的儿子参加八路会连累自己,甚至会毁掉整个家族,力劝我父亲迷途知返。然而我父亲历来对务农根本不感兴趣,常常在浇地时跑水或是几天独坐田间地头看书而误了农时,以至于他们兄妹间戏称我父亲是“锄地光锄头,吃菜多放油。”为此,我爷爷很是伤脑筋,我父亲作为长子不能安分守己地务农,却要投奔八路,值全家安危于不顾。爷爷顿时做出他人生最大的选择,他一怒之下把父亲赶出家门,任由他去了。</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像脱缰了的马随改了名字走向另一个天地,也难怪,那时战争年代参加革命者无一不改姓名的,这也是为保护家人的最好方法。这下苦了我母亲,爷爷和我父亲闹那么僵,母亲已无法再在朱家待下去,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回了娘家艰难度日。母亲在世时常提及此事,痛说家史,父亲十余年音信全无,在对父亲无望之下于1947年参加了革命。直到解放后他们才得以团聚,这之间的艰难一言难尽。1954年初我的诞生为我们的家增添了新丁,随后我弟弟又来到我的身边,我们一家六口人在他乡异地安阳建立了幸福的家。</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的合影是五十年代我们全家的合影,也是我们全家第一次的合影照片。六十余年过去了,父母亲已先后去世,我们姊弟四人都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岁月蹉跎催人老,今年中元节思亲心切做了这个视频,感谢父母亲给了我生命,带我来到这个世上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兄妹八个现已离世六人,五叔和二姑都已是九十余岁的人了,身体硬朗精神尚好。</p><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时节回老家扫墓,看着祖坟冒出袅袅青烟,相信爷爷在另一个世界仍在庇护着后代子孙,冥冥中护佑他的血脉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三叔家的兄弟俩陪同我和弟弟看望了二姑和姑父,二姑见我们来高兴的不亦乐乎,烧水沏茶问长问短无比亲切,谈起往事更是如行云流水般的清晰透彻,谈到爷爷奶奶时她竟然像孩子般地快活,两眼放光充满了回忆的幸福感。我细心地听着,捕捉着每个细节,填补我对家族缺失的板块。我瞬间穿梭于岁月的长河,窥探着家族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往事,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发生在我爸妈年轻时的事。往事就像打开一坛老酒,酒的浓香灼热温暖着我的全身,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一部家史不仅仅是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而更多的是承载了那个年代的血腥风雨,纵观古今大致如此。</p><p class="ql-block">我对爷爷的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他常常站立在家的大门口,他身材高大挺拔,穿着虎皮大衣,捋着山羊胡子,手拿铜杆烟袋锅,慈祥而又不失威严地看着过往的行人。有熟人经过他会礼貌的打招呼,有生人问路他会详细地为其指点迷津。在我看来爷爷无论大小事他都拿的起放的下,每每不失老者的尊严。记得最为深刻的是我每次我去看望他,他都会说“二小来了?进屋喝茶。”爷爷的晚辈有几十人之众,他都能准确的认出哪一个是谁家的孩子,哪一个在家排行老几。</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我爷爷这一脉已有百余人后代,每年祭奠爷爷时,心中总会默默地为他祈祷,求他护佑我们子孙后代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其实,一部家史就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缩影,它与国家发展一脉相承,读懂了一部家史你也就读懂了那段中国的历史。它的凄苦悲痛,喜怒哀乐都是那段历史的符号,所承载的苦难也是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到了古来稀的年龄,回忆已占领了我的绝大思维空间,我从哪里来?时时困扰着我。人不过三代啊,对爷爷的记忆虽然是家人的叙说大于我的接触,但爷爷站立大门口的形象却永远刻画在我的脑海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