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斋杂记(三十七)画之富春江、严子陵钓台

蓝银坤

<p class="ql-block">富春江静幽的山水使得严子陵先生隐居此地不忍离去,富春江也因此大彰其名,王学仲先生在《严子陵钓台文》中写道:“江以隐者而益彰,人亦因江而名著”,所以富春江、严子陵钓台历来都是文士、画家景仰之地,资料表明自唐代以来就有画士以严子陵钓台为题材作过画,分水柏山诗人徐凝有《题钓台画图》诗:“一水寂寥清霭合,两岸崔翠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应该是最早钓台画图的记录。虽然我们没能看到这幅画流传下来,但从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该画表现形式以及画家当时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芦茨村里的方干看到好朋友项洙画的水墨钓台,情不自禁的作诗:“画石画松无两般,犹嫌瀑布画声难。虽云智慧生灵府,要且功夫作笔端。泼处便连阴洞里,添来先向朽枝干。我家曾寄双台下,往往开图尽日看。”这首诗可以说是很好的绘画理论,不但道出了画之难处,也反映出画家的作画风格,更妙的是最后两句,诗人把富春江、严子陵钓台称作一幅图画,诗人因为住在附近,天天展玩,犹如画中人,实在是有福气。陆游的《题莹师钓台图》:“羊裘老子钓鱼处,开卷令人双眼明。未可忽忽便持去,夜窗吾欲听滩声。”让人感受到了展卷扑面而来的画境。书法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与朋友伯时雅集时,在伯时所画的《严子陵钓滩》上题诗一首:“平生久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高度评价了严子陵不为名利所动,甘愿自守富春江清风一丝,往来于林泉之态。</p><p class="ql-block"> 元朝画家萨都剌的《严子陵钓台图》是存世最早的严子陵钓台图真迹,该画只画了严子陵钓台,林木古朴,用笔简逸,章法简洁,画幅呈现了一派“古意”与“士气”,存袭了唐宋以来文人画绘画传统,把形似放在次要地位,把严子陵钓台作为抒发画家主观思想情趣,遗貌取神,萧散秀逸。家喻户晓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其深入富春山一带望云霞出没,观风雨激流之变换,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历经数年始告完成。此卷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采用传统“三远”并用构图模式,峰峦冈阜,坡陀沙渚,起伏变化无穷,林木葱郁,疏密有致,山石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极少渲染,丛林多用横点,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公推为其山水画杰作。此卷有明代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对后世画家影响极大。乾隆皇帝在见到真迹之前,曾得到摹本,认为是真迹,在画上一题再题,当他得到真迹时,违心的将真迹题为“下真迹一等”,成为画史上一大笑柄。严子陵钓台景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富春山居图》中符合景区的一段摹刻上碑,立于钓台景区。传世的明朝画家何英《钓台图》则是写实一路,画面取富春江小三峡与钓台全景,东、西钓台分明,江中帆船,台下牌坊、祠堂、亭阁连亘,树木葱茂,一派繁荣景象。此图景致与现存明朝《重修严先生祠堂》所记载的文字高度相符。</p><p class="ql-block"> 至于后来的画家描绘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我的恩师寿崇德先生应该是画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数量最多的画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