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曰,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 集体参观学习。<br>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之前先在一层盖了两个章。</p> <h3>诰命<br></h3><h5> 该章取材于诰命档案纹样。清制,封赠五品及以上官员及眷属爵位称号时使用诰命文书。一史馆基本陈列中展出的"苏班带诰命"是蒙古苏班带率众归附时由皇太极所颁发,特授苏班带阿达哈哈番世职,此后顺治、康熙朝对苏班带及其后裔屡有加等他封,故时间一直持续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此件诰命由黄、白、黑、蓝、红五色锦相间织成,引首织有"诰命"及龙纹。</h5> 命德之宝<br><h5> 该章取材自清代二十五宝中的"命德之宝",为"以奖忠良"之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对官中所存前代皇帝宝玺进行了厘定修正,钦定二十五宝;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又对"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之宝""皇帝之宝"外的二十一宝改镌,将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h5> <p class="ql-block"> 上至三层,这里有两个常设展厅,为馆藏明清档案基本陈列。</p> <h5><p class="ql-block">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文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习近平</p></h5> <h5><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记录,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典藏的一千余万件明清档案,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系统的中国古代文书档案集合,记录了明清两朝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折射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五百多年的兴衰起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p></h5> 第一部分 明朝掠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义军纷起。一三六八年,红巾军首领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明朝初期鼎新制度,休养生息,弘文修律,固边靖海,国势渐强。中期经「土木之变」等,国势转微,吏治松弛,边疆不宁。明末宦官乱政,竞争不断。民变迭起,边关告急。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明朝覆亡。</span></p> <p class="ql-block">《大明混一图》</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p><h5> 彩色绢本,我国现存绘制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世界地图。该图原为四块条挂屏,后装裱成一幅。图中以明代中国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赤道,北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详细标绘出这一广大区域内山川河流、海洋湖泊以及都邑市镇等内容。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以及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标注域内外地名五千余处,原为汉文书写,清康熙年间覆以满文名签。2003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h5> <p class="ql-block">【开国封疆】</p><h5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一整套国家制度,奠定了明朝统治的基础。经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即位,年号永乐,永乐四年(1406年),沼建北京皇官、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等基本完工,次年正月,下诏迁都北京,这一时期国家富足,疆城广阔,郑和舰队,远航西洋,明朝进入全盛时期。</h5> <p class="ql-block">永乐帝即位赏格稿</p><p class="ql-block">明永乐朝(1403-1424年)</p><h5 class="ql-block"> 永乐帝即位后,为巩固统治、笼络群臣,封赏官员军民。此赏格稿显示,武职自侯、都督至校尉,文职二品至九品,甚至部分佐杂职员及僧道厨子等,均有等次不一的封赏。</h5> <p class="ql-block">永乐帝敕谕</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八年九月十六日(1410年10月14日)</p><h5 class="ql-block"> 明朝在西藏地区设乌斯藏、朵甘都司及行都司。永乐帝召见、封赏地方教派领袖,分赐封号,以此强化对西藏的管理。此件敕谕汉藏文合璧,颁给失家摄聂喇嘛,命令属地官民为其修行提供便利。</h5> <p class="ql-block">明太宗实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宮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癸亥)是成。</span></p> <p class="ql-block">《圣德瑞应颂》</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p><h5 class="ql-block"> 永乐十五年,开始修建奉天殿(即太和殿前身)等三大殿,标志着新都北京肇立。内阁重臣胡广、杨荣、金幼孜三人,进呈颂词。内容包含紫禁城肇建缘由、建筑规模、材料来源等重要信息,以台阁体书写。</h5> <p class="ql-block">【建章立法】</p><h5 class="ql-block"> 为巩固统治,朱元璋称帝后大赦天下,选贤纳谏,确立了施政纲领与礼仪法规。修《大明律》,为明朝基本法典;印制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为流通货币。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首辅高拱、张居正等人推行系列改革,整饬吏治,惠农利商。</h5> 朝鲜国王致辽东都指挥司咨文<br>明隆庆元年 三月十一日(1567年4月19日)<br><h5> 咨文是高级官衙及官员之间使用的平行文书,自唐宋沿用至民国。此件为朝鲜国王致辽东都指挥司咨文,内含16名原辽东都司属民的姓名、年岁、走失简况等信息。</h5> <div>明朝土地买卖契约</div><div>明嘉靖二十一年二月十七日(1542年3月3日)</div><h5> 明嘉靖年间,土地买卖频繁。嘉靖二十一年的土地买卖契约中,双方签署了“卖地文约”,并由中间人作保,签字画押。这种做法被称为“验契纳税,盖印为凭”,确保了交易的合法性和真实性。</h5> <p class="ql-block">《赤道南北两总星图》</p><p class="ql-block">明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p><h5 class="ql-block"> 木印彩绘,原为8条幅纵向拼合。由礼部尚书、大学士徐光启主持测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设计,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校订。兼采东西方天文观测传统及最新成果绘成。全图分为《北赤道所见星图》《南赤道所见星图》,每个半球图直径约160厘米,图上绘有星座、星云,甚至包括银河系。详绘一等至六等星共1812颗。两半球图之间及外沿部分还分别绘有《赤道图》《黄道图》等各种小星图十四幅,黄道经纬仪等各种天文仪器图四幅。在图的首尾,还印有徐光启所撰《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叙》及汤若望署名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说》两篇图说。该图是我国目前所见传世最早的大型全天星图。2014年5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h5> <p class="ql-block">【边防武备】</p><h5 class="ql-block"> 明初,朱元璋改革军事制度,自京师至郡县,广设都司卫所。卫所属众称为军户,农时耕种,战时出征,军籍世代沿袭。为强化北部边防,明廷整修、新筑长城,自东而西设立军镇,称"九边重镇"。中期以后,东南倭患严重。为御海盗流寇,各地整伤海防、形成系统完备的防御体系。"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h5> <p class="ql-block">《三才图会·九边总图》</p><h5 class="ql-block"> 明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犯,沿北部长城边防线相继设立九大军事要塞,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山西镇)、榆林镇(延绥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九边重镇"初设于永乐年间,嘉靖年间又增设昌平镇和真保镇,合称"九边十一镇"。</h5> <p class="ql-block">《宣大山西三镇图说》</p><h5 class="ql-block"> 杨时宁(1537-1609年),字子安,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万历年间迁兵部尚书兼宣大总督。因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地理位置特殊,杨时宁组织下属实地勘测,汇编为《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真实反映北部边防情况。</h5> <p class="ql-block">《广舆图》</p><h5 class="ql-block">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地图集,沿用了《舆地图》的“计里画方”之法,绘图时在图上画满均等大小的方格,方格的长度代表实际里数,然后按照实际距离将地理内容绘制到方格内,具有一定的准确性。</h5> <p class="ql-block">乾坤一统海防全图</p><p class="ql-block">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br></p><h5> 此图为绢本设色,由10幅分图合而成。明朝中后期海防不尽,倭寇围海东南,朝廷重绘海防之图,重塑海防之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时任南京吏部考公司郎中徐必达会同同僚董可威,据郑着曾《万里海防图》摹绘刊刻。该图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以陆地在下,海洋在上的视角,详细绘出南及海南岛、广东,北至辽东鸭绿江口及朝鲜的自然地貌、政区建制。尤其是沿海卫所、城寨等海防情况历历在目。此外,还绘出隔海相望的东南亚、琉球及日本等岛国及海陆航线情况。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钓鱼岛明确标示在明代海防范围内,此图作为明代中国海疆与海防历史面貌的有力证明,对研究沿海历史、地理,海洋航运及海防军事制度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职选薄】</span></h5><h5> 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册,它编排了亲军卫、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南京五军都督府管辖的各卫所职官档案。由于每一份档案涉及武职官员“姓名、年甲、贯址、父祖脚色、从军归附来历、征克地方、杀获次数、受赏名目、升授职役并调守卫所”等详细内容,所以是了解明代武职官员个人及其祖辈、父辈历史的珍贵史料。</h5> <p class="ql-block">吏部关于举荐广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员缺事咨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四年四月二十六日(1631年5月26日)</p><h5 class="ql-block"> 此为吏部就选任补缺事宜发给兵部的咨文。崇祯四年,广东布政使司右参政袁业泗升迁,吏部推举礼部精膳清吏司主事翁鸿业、杨景明等官员继任,崇祯帝圈定翁鸿业。</h5> <p class="ql-block">新官替职选底</p><p class="ql-block">明天后二年(1622年)</p> <p class="ql-block">【国势倾颓】</p><h5 class="ql-block"> 明代中后期,皇帝宠信宦官,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官员腐败,战乱频繁,土地兼井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天启、崇祯年间,兼受气候影响,灾荒连年,瘟疫横行,加之暴敛无度,"三饷"加派,贫苦无着的农民揭竿而起,渐成风云之势。以李自成为首的义军建立大顺政权,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关外女真(满洲)诸部屡次入关劫掠。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古京师,崇祯帝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明朝灭亡。</h5> <p class="ql-block">慈圣皇太后捐银赈灾档案</p><p class="ql-block">明万历朝(1573-1620年)</p><h5 class="ql-block"> 万历帝朱翊钧即位后,尊生母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年间,李太后听闻京城琉璃河灾情后,率先捐银1万两,六宫嫔妃纷纷响应,万历帝亦捐银3万两,令内宫太监何江督工。</h5> <p class="ql-block">明宪宗元宵行乐图</p><p class="ql-block">紫禁城火灾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兵部左侍郎唐世济以灾变频仍请黜阉党余孽事题稿</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元年十二月十一日(1629年1月4日)</p><h5 class="ql-block"> 崇祯帝即位后,处置魏忠贤及一众"阉党"。唐世济以灾变频仍,具题弹劾锦衣卫郑士毅、于日升等人攀附魏忠贤,报请革职查办。并请严伤诸臣"束身奉公"以清言路、全国体。</h5> <p class="ql-block">正德帝罪己诏誉黄</p><p class="ql-block">明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1514年2月22日)</p><h5 class="ql-block"> 罪己诏是帝王用以宣示检讨自身过失而公开发布的诏书。以黄纸刷印,刊刻颁行,称誉黄。正德九年正月,因紫禁城燃放烟火引发宫中大火,正德帝朱厚照下诏罪己,以示自省。</h5> <p class="ql-block">兵部致守备夏成德札付</p><p class="ql-block">明崇祯3年七月二十五日(1630年9月1日)</p><h5> 札付或割付,为明清时期下行文书。此件为兵部发给守备夏成德的凭札,表彰其屡立战功,加级加衔。札文板框、公文为刻印,札付者处用墨字填写,文内有花押,钤盖官印。</h5> <p class="ql-block">署都察院左都御史麟魁关于职员献策打捞张献忠沉银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42年1月3日)</p><h5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激战正酣,军需浩繁。陕西城固训导张奎垣献策,打捞张献忠"江口沉银"充作"防夷"军费。麟魁等人认为事虽有记载,但不足信,奏请道光帝定夺。</h5> 塘报是紧急军情报告,古代驿站用快马急行传递,也称驿报,明代多见。 <p class="ql-block">兵部关于塘报湖北李自成义军活动情形事题稿</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1642年4月27日)</p><h5 class="ql-block"> 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大饥,义军纷起。高迎祥自号闯王,后为李自成所继。崇祯十五年,闯军破洛阳,杀福王后,转战豫楚等地。此题稿即兵部报告李自成部在湖北活动及官军截堵相关情况。</h5> <p class="ql-block"> 明朝档案相对较少,下面进入馆藏明清档案基本陈列——清朝部分。</p> 第二部分 清朝肇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万历年问,努尔哈赤以「七大恨</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名,起兵反明,并逐渐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建国称汗,定国号「金」,史称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即位称帝,改元崇德,定国号「大清」。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农民军攻克北京城。同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后,攻灭南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初步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满洲兴起】</p><h5 class="ql-block">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以为父、祖报仇为名,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历经三十余年征战,统一女真各部,确立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创制文字,营建都城,创设政权。此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与明朝并立。</h5> <p class="ql-block">皇太极安民告示</p><p class="ql-block">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p><h5 class="ql-block"> 皇太极入关攻打永平(今河北卢龙),发布安民榜文。文中完整记述了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起兵"伐明"的七个理由,即"告天七大恨"。</h5> <div>皇太极诰命加封蒙古苏班带尔世职 </div><div>崇德五年至康熙四十九年(1640-1710年)<br></div><h5> 清制,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和授予世袭罔替的爵位时使用诰命文书。诰命由黄、白、黑、蓝、红五色锦相间织成,卷轴装,故也称“诰轴”。诰文由翰林院撰拟文式,内阁大学士奏定,以满汉两种文字刊刻,钤用“制诰之宝”。崇德年间蒙古苏班带尔率众归附,被授予阿达哈哈番世职。这件诰命初由皇太极颁发,顺治、康熙朝又屡有加等貤(yì)封(旧時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給亲族尊长),故时间一直持续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此件诰命由黄、白、黑、蓝、红五色锦相间织成,引首织有“诰命”及龙纹。</h5> <p class="ql-block">《盛京宝谱》</p><h5 class="ql-block"> 宝谱,即宝玺的印谱。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下令对宫中所藏宝玺进行清杏和厘定,根据《周易》"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将代表无上皇权的宝玺数量定为25方。此外,还有10方宝玺,因宝文重复或为入关前后先祖所用,交藏盛京皇宫凤凰楼。乾隆帝降旨编纂《盛京宝谱》,钤盖宝玺印文,以满汉文合璧方式备注详情。</h5> <p class="ql-block">【入主中原】</p><h5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起兵后,逐步征服关外明朝旧地及女真旧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旗军队征战宁远城失利,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即位后,降服蒙古察哈尔部,尽占关外,并多次入塞劫掠,最远曾深入山东济南地区。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之子福临即位,次年改元顺治。趁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之际,清军入关,取代了明及农民军政权。</h5> <p class="ql-block">智顺王尚可喜礼单</p><p class="ql-block">清崇德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38年2月7日)</p><h5 class="ql-block"> 明清争战,皇太极等极力笼络明朝降将。尚可喜原为明将毛文龙部下,后率部归降。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封其为智顺王。此礼单是其进献贺岁礼物的清单,钤有满文"智顺王之印"。</h5> <p class="ql-block">摄政王多尔衮著归顺官民照旧束发事敕谕</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元年六月(1644年7月)</p><h5 class="ql-block">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继续兴兵,攻伐四方。为缓和矛盾,争取民心,摄政王多尔衮发布敕谕,宣称凡归顺官民人等,"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次年,清廷重新厉行"剃发令"。</h5> <p class="ql-block">满文木牌 </p><p class="ql-block">崇德元年(1636年)</p><h5> 清入关前,多以木牌为材料,用满文书写,称为“牌子”,今统称“满文木牌”。据笔记《柳边纪略》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木牌形状各异,长短宽窄也不同,末端有小孔用于贯绳。木牌记事形式简明扼要,这些木牌主要记录崇德元年(1636年)英王阿济格率兵进攻京畿及山东等地时,与明军交战情形和伤亡人数,以及俘获人口财物数目的情况。</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治帝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诏书</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治八年正月二十六日(1651年2月15日)</span></h5><h5> 多尔衮,生于1612年,逝于1650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顺治初年,他以“皇父摄政王”的身份掌管国家大权。然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冬意外坠马身亡。1651年正月,顺治帝下令追封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并赐予庙号成宗。</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有至德斯享宏名成大功宜膺昭报 皇父摄政王当朕躬嗣服之始 谦让弥光 迨王师灭贼之时 勋猷茂著 辟舆图为一统 摄大政者七年 伟列居于小心 厚泽流于奕世 未隆尊号 深歉朕怀 谨于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袛告天地 宗庙 社稷 追尊为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庙号 成宗 并尊义皇帝元妃为 敬孝忠恭静简慈惠助德佐道义皇后 同附庙享 即举盛仪 应覃恩赦 合行事宜 条列于后 </span></h5><h5>-在京诸王以下 至七品官员以上 各加恩赐 </h5><h5>-外藩诸王以下 公以上 各加恩赐 </h5><h5>-官吏兵民人等有犯 除谋反 叛逆 子孙谋杀祖父母 父母 内乱 妻妾杀夫 告夫 奴婢杀家长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 采生 折割人 谋杀故杀真正人命 蛊毒 魇魅 毒药杀人 强盗 妖言 十恶等真正死罪不赦 并隐匿满洲逃人照例治罪外 其余自顺治八年正月二十六日昧爽以前 已发觉 未发觉 已结正 未结正 咸赦除之 有督抚提问究拟犯人 若系贪官 不论罪应至死与不应至死者 止追赃 不许议罪 永不叙用 有以赦前事相告讦者 不许审问 即以罪坐原告 </h5><h5>-凡文武官员 见在议革 议降罚及往俸戴罪 并敕督抚提问究拟者 尽与免议 </h5><h5>-有负固不服 潜居山海者 如能率众来归 悉赦以往 仍量功升赏 </h5><h5>-有因叛逆干连 原系无辜者 该督抚审明 即为具题释放 </h5><h5>-附近贼巢居民 原未从贼 有司将领 一概混捕擅杀者 该督抚查实参处 </h5><h5>-各处盗贼 或为饥寒所累 或为贪官所迫 实为可悯 如能改过就抚者 准赦其罪 </h5><h5>-奸民讹诈 动以谋叛通贼 告害良民 此后如有越境妄告者 该督抚即行严拿究审 情虚反坐 以安良善 </h5><h5>-凡应追赃私 查果家产尽绝 力不能完者 概与豁免 勿得株连亲族 </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吁唏 声名洋溢 昭令德以如存 禋祀攸崇 质群情而允协 布告天下 咸使闻之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年正月二十六日</span></h5> <p class="ql-block">【肃政固本】</p><h5 class="ql-block"> 入关后,清朝颁行历法,建立行政机构,注重官员考选。在中央设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机构,在地方基本按照明朝旧制确定了行政区划。文化上崇尚儒学,开科取士,刊刻典籍。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巩固了政权。</h5> <h5><p class="ql-block">定朔颁历</p><p class="ql-block"> 历法关系国计民生,为历代所重视。清廷入主北京后,传教士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为《西洋新法历书》,进献新朝。清廷取"宪天又民"之意,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p></h5><h5 class="ql-block"> 汤若望,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年间来华,参与徐光启主持的历法全书《崇祯历书》修订工作。入清后,顺治二年(1645年),因天文术理知识精湛,任钦天监监正,后被赐号"通玄教师"。</h5> <h5> 顺治二年规定,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进呈次年《时宪历》,于午门行"颁明礼",通行全国,朝鲜等附属国道使迎取。乾隆朝起,为避讳乾隆帝弘历名讳,《时宪历》更名为《时宪书》。</h5> <h5> 观星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请初更名为观象台。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台上放置有天文仪器,今仍存。</h5> <h5><p class="ql-block">体国经野</p><p class="ql-block"> 关外时期,征战的同时,即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仿效明制,设内三院等行政机构。入关后,随着全国统治逐步确立,军政体制渐次完善,形成一整套中央、地方及内廷机构建制。严格官员考选,整饬吏治,并建立起层级严密、运转有序的文书体制。</p><p class="ql-block"><br></p></h5> <div>内阁大堂</div><h5>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设立内三院,定职掌。设官制。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帝依照明制,将内三院改为内阁,降低大学士品秩,改为五品。康熙帝即位后,四辅臣复改为内三院。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亲政,次年恢复内阁。</h5> <p class="ql-block">顺治帝严令中官不得干政敕谕及木牌</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1655年7月31日)</p><h5 class="ql-block"> 中官,太监别称之一。清入关后,鉴于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太监“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腐)败相寻”的历史教训,顺治帝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发布敕谕,裁定内官衙门建制,明令严禁干政窃权、交结满汉官员等"六条禁令"。六月命工部铸立铁牌三块,分别置于交泰殿、内务府堂及慎刑司。铁牌上镌刻严禁太监干政的敕谕,强调太监“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使严禁太监干政成为一条世尊罔替的祖制。这份敕谕又被制成木牌,置于宫中太监经常出入的地方。此即悬挂于宫中各处的敕谕木牌。</h5> <p class="ql-block">都察院左都御史龚鼎孳关于请严开送考选之法事题本</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二年三月初二日(1655年4月8日)</p><h5> 顺治帝亲政后,大力整饬吏治。顺治十二年,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龚鼎孳,奉旨议覆官员选拔任用办法。此为其所进呈的题本。</h5> <p class="ql-block">京察册</p><p class="ql-block">清顺治朝(1644-1661年)</p><h5 class="ql-block"> 京官每3年考核一次,称为京察。上级主管察核所属官员奉职情形并出具考语。考语根据"守、才、政、年"四格的考核结果而定,分为三等。三等之外,即入"八法",为不合格。</h5> <p class="ql-block">【开科取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朝入关后,标榜「崇儒重道」,沿用前朝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借此选拔人才、巩固统治。正科之外,另有恩科有、特科。清初为宠络遗民,曾特开「博学鸿词科」。直至光绪三十年(1905年),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才被正式废除。</span></p> <p class="ql-block">于国柱殿试卷</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p><h5 class="ql-block"> 顺治初年,开武科举考试,内容通常包括马术、射箭和策论等。此为顺治十二年十月的武科殿试卷。在这次殿试中,于国柱被钦点为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获赏兵甲及银两。</h5> <p class="ql-block">文科小金榜、武科小金榜</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元年四月初五日(1736年5月15日)<br>清乾隆元年十二月初一日(1737年1月1日)</p><h5 class="ql-block"> 小金榜为进呈皇帝御览的殿试中式人员名单。清代科举,文武并重,因此小金榜也分文武两种。殿试后,由读卷大臣批阅试卷并拟定名次,缮写小金榜进呈御览。小金榜首书制文,其后依次书写中式考生名次、姓名、籍贯等。此为乾隆朝丙辰科文科、武科小金榜。</h5> <h5> 金榜又称“黄榜”,即进士题名揭晓榜,通常在殿试后三天公布。清代殿试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名次。名次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清代金榜分为大小两种,均为满汉合璧。小金榜为折件形式,专呈皇帝御览。大金榜一般长二、三十米,钤盖“皇帝之宝”,文科金榜挂在长安左门外,武科金榜挂在长安右门外。该档案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h5> <p class="ql-block">传胪折</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p><h5 class="ql-block"> 传胪是殿试后由皇帝主持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清代于殿试读卷后一日,在太和殿举行传胪仪式,典礼隆重。典礼完成后,一甲三人由礼官带领,出紫禁城午门御道。</h5> <p class="ql-block">殿试登科录</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八年(1730年)</p><h5 class="ql-block"> 清代登科录,是殿试文件的汇编。首列"玉音",即礼部关于本科殿试的奏疏,皇帝圣旨、御制试题等;次为"恩荣及第",即传胪、张榜赐宴等日期;再次为一甲三名对策文卷。</h5> <p class="ql-block">会试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p><h5 class="ql-block"> 顺治二年(1645年)定,会试揭晓时,在场内将中式者姓名、籍贯、年龄,按榜上次序开列名录,铃盖印信,进呈御览,即为《会试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停止。</h5> <p class="ql-block">万寿恩科云南乡试题名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p><h5 class="ql-block"> 乡试题名录即为科举乡试中式者的汇编名录。于乡试填榜当天誊写,内容包括中式者姓名、籍贯以及考试题目等。顺天府乡试题名录铃盖府尹印信,各省铃盖巡抚关防印信。</h5> <p class="ql-block">【经纬国疆】</p><h5 class="ql-block"> 康熙帝玄烨八岁即位,权臣秉政,三藩渐起,边地多事,外敌环伺。他亲政后励精图治,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加强防务。有清一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辽阔版图,由此奠定。</h5> <p class="ql-block">《康熙帝著官民协助进剿吴三桂敕谕誊黄》<br>清康熙十三年八月初三日(1674年9月2日)<br></p><h5>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等“三藩”相继叛乱。此敕谕内历数吴三桂反叛罪行,晓谕各地官民协助朝廷平叛。</h5> <p class="ql-block">康熙帝关于削平吴三桂之乱恩赦天下事诏书</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1682年1月28日)</p><h5 class="ql-block"> 清代凡重大政事,布告天下臣民时皆用诏书。此诏书记述了平定吴三桂叛乱的经过,并将赏功罚过的诸项安排昭示天下。</h5> <p class="ql-block">康熙帝关于招降郑成功事诏书</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八年闰七月十三日(1661年9月6日)</p><h5>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同年五月逝世。清廷曾多次下诏,意图招抚其部属,此诏书便是其中之一。诏书满汉文合璧,钤盖"皇帝之宝"。</h5> 第三部分 康乾盛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外抚强藩、内修国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兴科举、开史馆,文教兴盛,厘定行省、改土归流,治河兴漕、整伤海塘,改革赋役、摊丁入亩,商旅往来不绝,中西文化交汇。虽有阴翳,俨然盛世。</span></p> <p class="ql-block">【海内升平】</p><h5 class="ql-block">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制度改革最为集中的时期。设军机处,定奏折制度,强化君权。劝课农桑,大兴河工水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一系列优化革新,成就升平之象。</h5> <p class="ql-block">奏折夹板、奏匣</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h5 class="ql-block"> 清代创设"奏折"制度,用于高级文武官员向皇帝奏报重要事务。为确保奏折递送安全、保密,清廷制定专门的封递制度及装具,包括奏匣、夹板及相应锁具、封签等。</h5> <p class="ql-block">户部精微批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六日(1703年5月31日)</p><h5> 清制,各关监督由户部颁给"精微批文",其内容分刻板印刷与手写填入两部分、红笔标记,钤半印、加字号以防诈伪。此为内务府内管领孙文成赴广东粤海关公干时使用的批文。</h5> <p class="ql-block">乾隆朝职名履历朱笔圈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日(1781年6月11)</p><h5> 皇帝朱笔圈点的官员履历单,称为朱笔圈单。此组档案分别记录了省级官员布政使、按察使及介于省、府(州)之间道员的职名履历及朱笔圈选情况。</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代地方官员养廉银简表(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康雍两朝,是清代统治的承前启后时期。改革军政中枢机制、选贤任能,优化奏折运行制度,不断提升行政效能,为盛清景象奠定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养廉银,清代官员于正俸以外的津贴银,意在以增加津贴而杜绝贪墨,鼓励官员廉洁奉公。雍正年间,山西巡抚诺敏主张"耗羡归公",并提出养廉银制度的建议,为雍正帝所采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耗羡"又称"火耗银",原指零碎白银熔铸银锭时产生的损耗。清代地方官员征收田赋时,借熔铸损耗之名,额外征收耗羡,渐为惯例,实则科敛。雍正时期整顿财务,实行"耗美充公",火耗银列入正项税收,作为官员养廉银来源。</span></p> <p class="ql-block">军机处内景</p><h5> 军机处原称军机房,雍正七年(1729年)为解决西北军政事务而设立,后逐渐成为国家机务总汇之地。军机处职掌中枢机要,负责上谕的撰拟与颁发,承担奏折等机密文书的处理与各种档册的抄缮。</h5> <p class="ql-block">兵部火票</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1766年5月31日) </p><h5> 火票有急速如火之意,由兵部刊印签发,为使用驿递传送公文的凭证。</h5> 【劝课农桑】 <p class="ql-block">陕西巡抚噶世图呈盛世滋生户口民丁册</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六十一年六月十七日(1722年7月29日)</p><h5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诏告天下,以后征收丁粮(即人口税),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丁额为常额,新增加的人口,永不加赋,即所谓"盛世滋丁,永不加赋"。</h5> <p class="ql-block">河南巡抚田文镜呈报河南各州县摊丁入亩情形事题本</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四年九月初二日(1726年9月27日)</p><h5 class="ql-block"> 雍正朝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徭役丁银(人口税)均摊入地亩田赋一并征收,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此件题本呈现了当时河南地区执行摊丁入亩改革的一次具体情况。</h5> <p class="ql-block">江宁织造曹頫呈报江南米价及晴雨录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正月初七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1724年2月1日)</span></p><h5 class="ql-block"> 清代地方官员定期报送属地阴晴雨雪及粮价情况,称雨雪粮价单,既便利中央掌握各地情况,也保留了系统完备的气候与经济史研究资料。此件奏折为江宁织造曹頫奏报所在地雨雪粮价情况。 <br></h5> <p class="ql-block">直隶粮价清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年五月(1738年6月)</p><h5 class="ql-block"> 此为直隶总督李卫奏报除顺天府外,直隶所属保定、永平等各府州米麦杂粮时价的清单,包括与上年及上月贵贱比较的情况。</h5> <p class="ql-block">五色土</p><h5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皇帝常于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祭坛依照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的方位规律,铺设各地所进献的五色土,以示江山社稷。</h5> <p class="ql-block">五谷</p><h5 class="ql-block"> 五谷指五种粮食作物,即稻、黍、稷、麦、菽(一说为麻、黍、稷、麦、菽)。"稷"为五谷之长,亦代指五谷神。古代君王设立祭坛,祭祀社、稷二神,是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木的体现。</h5> <p class="ql-block">《瑞谷图》</p><p class="ql-block"> 雍正五年八月二十八日(1727年10月12日)</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卷轴<br>横517厘米 纵51厘米</p><h5> 耕耤礼,是古代帝王亲耕田地的一种礼仪制度,始于西周,历代相沿。清代自顺治帝开始,每到春耕之前,皇帝亲临先农坛祭祀,行耕耤礼,以劝农勤耕。雍正五年(1727年)在各省实行农坛耤田,令每年仲春亥日举行耕耤礼。是年各地上报出现瑞谷丰登情形。雍正帝以为嘉祥,特颁上谕告知天下,并命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瑞谷图》,又命武英殿绘画刊刻,颁赐各省督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瑞谷图》被收入清宫内务府舆图目录《萝图荟萃》。</h5> <p class="ql-block">清代北京主要坛庙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句芒神牛图》</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五年(1879年)</p><h5 class="ql-block"> 句芒,东方木神、又为春神,主万物生发。图中春牛及句芒神的位置及标绘颜色、均与当年的五行干支相关联。清代每逢立春时节,均由顺天府向宫中进献《句芒神牛图》,用于迎春仪式。</h5> <p class="ql-block">滇矿图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学毓文】</span></p><h5 class="ql-block"> 关外时期,清(后金)已开始广泛吸纳儒学等传统文化。入关后,承袭明制,标榜文治,纂修了《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史籍,为中华文化接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与此相伴的文网罗织,也给盛世投下浓重的阴影。</h5> <p class="ql-block">总理监修明史官隆科多等关于挑选文学优长人员报送明史馆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元年八月初一日(1723年8月31日)</p><h5 class="ql-block"> 自顺治二年(1645年)设明史馆起,至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明史》纂修历四朝,近百年。此为雍正元年,隆科多等官员奏请挑选文学优长之人,报送明史馆,协助修史。</h5> <p class="ql-block">明史纂修总裁官张廷玉关于明史纂修告竣将朱批奏折缴回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p><h5 class="ql-block"> 雍正时期,奏折制度逐渐完善,并确立朱批奏折缴回制度。此为《明史》纂修告竣,总裁官张廷玉奏请缴回带有雍正帝朱批的奏折。</h5> <p class="ql-block">吏部左侍郎王杰关于请派总纂官纪昀等校阅书籍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初九日(1780年4月13日)</p><h5 class="ql-block"> 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清廷查禁、销毁大量被认作有反清思想倾向的书籍。此为王杰请派纪昀等人校阅所征集图书中的无印图书(即民间出版图书)的奏折。</h5>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馆总阅曹文填关于刊刻四库全书总目完竣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十六日(1795年12月26日)</p><h5 class="ql-block"> 此为四库全书馆总阅曹文填奏报刊刻全书总目完竣,并将刷印好的图书呈送乾隆帝御览的奏折。</h5> <p class="ql-block">张英讲章</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朝(1662-1722年)</p><h5 class="ql-block"> 张英(1638-1708年),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选文学之臣醇谨通达者入侍左右,讲论经史",钦点张英为日讲起居注官。</h5> <p class="ql-block">邹一桂讲章</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五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27-1758年)</p><h5 class="ql-block"> 邹一桂(1686-1772年),字元褒,江苏无锡人,擅长工笔花卉。雍正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年间官至礼部侍郎。</h5> <p class="ql-block">周煌讲章</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年五月二十日(1741年7月2日)</p><h5 class="ql-block"> 周煌(1714-1785年),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四库全书》总阅,兼太子少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周煌出使琉球,回国后编撰《琉球国志略》。</h5> <p class="ql-block">裘曰修讲章</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二年五月初九日(1747年6月16日)</p><h5 class="ql-block"> 裘曰修(1712-1773年),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清代杰出水利专家,曾任《四库全书》正总裁。乾隆帝称其"品学端醇,才猷练达"。</h5> <p class="ql-block">经筵进讲</p><h5 class="ql-block"> 经筵制度始于宋朝,由皇帝临席,召经筵讲官于御前讲习四书五经,宣示卿论。清沿旧制,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经筵进讲在康熙朝最为盛行,自乾隆朝始,增设"御论"环节、"皇帝阐发经义,各官跪聆"。后来。经筵仪式逐渐失去实质意义,趋于仪式化。</h5> <p class="ql-block">御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十年二月初二日(1795年2月20日)</p><h5 class="ql-block"> 此为乾隆六十年仲春经筵时,乾隆帝就"书题"《尚书》中"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一句所作御论。</h5>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御制诗目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朝(1736-1795年)</p><h5 class="ql-block"> 乾隆帝钟爱诗作,一生所作诗文存世四万余首,其中亦不乏臣工所进应制诗文。此为清宫旧藏乾隆四十六、四十七年《御制诗目录》,内中为应制诗文目录。</h5> <p class="ql-block">圣驾南苑大阅恭纪</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朝(1736-1795年)</p><h5 class="ql-block"> 南苑,又称南海子、系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围、兼有练兵及行猎功能。南苑大阀、为清代皇帝检阕八放军队演武练兵的重大仪典。此为乾隆朝大阔时,翰詹词臣所进描绘军威仅仗盛景的应制诗文。</h5> <p class="ql-block">祁寓藻应制诗</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九年至同治五年(1814-1866年)</p><h5 class="ql-block"> 祁寓藻(1793-1866年),嘉庆十九年进士,道光年间任江苏学政,补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后任咸丰帝奕詩、同治帝载淳二帝帝师,讲授治国方略和用人之道。</h5> <p class="ql-block">【疆域一统】</p><h5 class="ql-block"> 经过入关后近百年的经营,乾隆时期,实现了疆域一统。在内地,推行行省制。对边疆藩部地区,则各因其俗,因地制宜,善用宗教力量,分设将军、大臣等辖区,保证了中央对全国尤其是边疆地区长期稳定的治理。</h5> <p class="ql-block">讨噶尔丹策凌祭文</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九年(1731年)</p><h5 class="ql-block"> 康雍两朝曾多次用兵准喝尔。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派兵分北、西两路,再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凌,此件展品为雍正九年出师前,以皇帝名义祭告神明的祭文、钤盖"天子之宝"。</h5> <p class="ql-block">《御题平定伊犁回部全图》</p><p class="ql-block">清乾属三十一年(1766年)</p><h5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乾隆帝命郎世宁等人绘制得胜图16幅,并配以御制诗16咏、题跋2幅,共34幅面,交付法国制作铜版。全图详绘乾隆朝平定叛乱,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事件。此为第一部分,收录《平定伊犁受降图》等图、咏共9幅面。</h5> <p class="ql-block">新疆和田玉进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p><h5 class="ql-block">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回部后,新疆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叶尔羌、和田等地玉石进贡,成为定例。此件展品显示乾隆四十三年新疆地区玉石进贡情况。</h5> <p class="ql-block">大学士福康安等关于遵旨设立金奔巴瓶攀定转世灵童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1792年12月6日)</p><h5 class="ql-block"> 为强化对藏传佛教的管治,防止地方贵族把持西藏政教权力、清廷在驱逐廓尔喀(今尼泊尔)侵藏势力后,明定章程,颁发金奔巴质,掣签决定活佛转世灵童,金瓶掣签制度一直添用至今。</h5> <p class="ql-block">达赖喇嘛进单、班禅额尔德尼进单</p><p class="ql-block">(1644-191)</p><p class="ql-block"> 此两件展品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进献清廷贡物的清单。随着对西藏地方政教事务管理的强化,呈迹丹书克及贡赏物品的礼仪均有严格规定,并纳入清代典章制度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胜景奇观】</span></p><h5 class="ql-block"> 康雍乾时期,空前的国力造就了兼蓄中外特色的皇家苑囿、别馆行宫以及精致华美的宫廷用度,成为独具风韵的盛世气象。水法观景、木兰秋狝,西洋风情与满洲旧俗行。卤簿仪仗、朝贺庆典,尽显宫廷法度。冬日消寒、猫犬名册,亦如寻常人家四时行乐,情趣盎然。</h5> <p class="ql-block">朱挂春帖子</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八年正月(1803年2月)</p><h5 class="ql-block"> 清宫习俗,每年立春制春帖子,上书诗作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定制为五绝两首、七绝一首。嘉庆朝始,春帖子悬挂于养心殿东暖阁随安室,次年立春替换。</h5> <p class="ql-block">九江关监督唐英关于恭进霁红瓷器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九年二月初八日(1744年3月21日)</p><h5 class="ql-block"> 霁红瓷源自明永乐朝,因多为祭器,亦称"祭红"。雍正朝时,霁红釉瓷由年希尧、唐英主持复烧而得。此件展品即反映唐英进呈霁红瓷器的情况。</h5> <p class="ql-block">消寒图</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h5 class="ql-block"> 消寒图为清宫冬季的一种娱乐消遣。以九个九笔画汉字或图画组成。自冬至日"数九"始,每天描实一笔。九九写毕,冬去春回。每道笔画中,还可记录标示当日天气状况及节令风俗。</h5> <div>陶庐杂录</div><h5> 舆图房隶今养心殿造办处,中外臣工所进图式,存贮于此。乾隆二十六年勘定分十二类:曰天文,曰舆地,曰江海,曰河道,曰武功,曰巡幸,曰名胜,曰瑞应,曰效贡,曰盐务,曰寺庙,曰风水,为《萝图荟萃》。</h5> <p class="ql-block">《萝图荟萃》</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p><h5 class="ql-block"> 清代内府舆图专藏于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御前侍卫福隆安等人奉旨勘查内府所藏舆图,择其精要400余件,分类整理、汇编为《萝图荟萃》。</h5> <p class="ql-block">《热河行宫图》</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朝(1736-1795年)</p><h5 class="ql-block"> 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命名为"避暑山庄",为清帝避暑及夏季理政场所,多于此召见、筵宴民族地区王公及外国使臣。此图反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四十七年(1782年)扩建后的避暑山庄盛况。</h5> <p class="ql-block">记名秀女排单</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宫选秀女时所用名单,开列秀女所属旗分、三代的职官姓名等,用来标示秀女身份,以供挑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记名"指初选通过。记名期内,该秀女不许私相聘嫁,违者父母受罚。</span></p> <p class="ql-block">升平署应差名角码子</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h5 class="ql-block"> 名角码子为刻有伶人姓名,供帝后熟悉和挑选演员的木制码子。该组码子中,有名角谭鑫培等。</h5> <p class="ql-block">轴子(戏单)</p><p class="ql-block">清光绪朝(1875-1908年)</p><h5 class="ql-block"> 《轴子》指一场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多部戏连续演出,其中最后一出主戏叫"大轴",倒数第二出称"压轴"。此为光绪年间,万寿庆典承应昆腔戏目。</h5> <p class="ql-block">畅音阁戏楼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畅音阁位于宁寿宫后区,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戏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完工,嘉庆、光绪年间进行修缮。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与其建筑形制相似,同为院落式三层戏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康熙年间初设南府,隶属内务府,专管宫中演戏事宜,演戏者皆为内监。康熙帝南巡途中,遴选苏杭等地民间戏曲艺人进京承差,安排于景山官学。乾隆帝在位时,宫廷演出由南府和景山共同承办,两机构的发展达到鼎盛。道光年间,南府和景山官学合并改组,撤裁相关人员,改称"升平署",仍承应宫廷戏剧演出,但规模锐减。</span></p> <p class="ql-block">升平署木质图记</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h5 class="ql-block"> 清代定制,印信分五等,为:宝、印、关防、图记、条记。其材质、形制均有严格规定,适用不同等级衙门官员,由礼部铸造管理。此升平署图记,以篆体汉文刻制,木质直纽。</h5>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戏台 <p class="ql-block">《万寿图并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徐扬,苏州人,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时,徐扬迎驾进画,得赏识人如意馆供奉作画,代表作有《盛世滋生图》《乾隆南巡图》等。此为乾隆帝万寿节时,徐扬进献的《万寿图并诗》,全册为经折装,共9组图画井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制,皇帝诞辰日为万寿节,与元旦、冬至日合称为三大节。依例,逢万寿节日,前后三日不理刑名。是日,皇帝先谒太庙行礼,于太和殿受王公百官朝贺。午时,于太和殿设宴,称万寿宴。</span></p> <p class="ql-block">马戛尔尼使团进献书籍《钦藏英皇全景大典》</p><h5 class="ql-block"> 此《钦藏英皇全景大典》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所携带的国礼之一。全套共9卷16本,图文并茂,描绘了18世纪末英国的建筑与城市风光,绘制精美。此件为重印本。</h5> <p class="ql-block">【会通中外】</p><h5 class="ql-block"> 在承续对外交往传统的基础上,康乾时期创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朝鲜、琉球等国,职贡不绝于途。以欧洲来华传教士为主要渠道,西方近代天文学、数学、医学及科学仪器、物产传入中国。同时,《易经》、科举制度等文化成果也启迪了欧洲世界。然而,走向封闭的清朝统治者,逐渐关闭了会通中外的大门,成为近代中国沉沦落伍的起点。</h5> <p class="ql-block">《坤舆全图》</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朝(1736-1795年)</p><h5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蒋友仁( Michel Benoist ,1715-1774年)进呈《坤舆全图》,为乾隆帝祝寿。三十二年(1767年),进呈修改本,纳入新测绘的新疆及中亚等地区信息。此图以乾隆朝实测地图为基础,汇编欧洲最新地理信息而成。除详注大洲、国别等地名信息外,四周绘制有19幅天文地理插图,附文概述各洲地理情况及宇宙天文知识,是当时绘制最为精准的世界地图。</h5> <p class="ql-block">《琉球国都图》</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明清两朝,琉球国王即位,均需遵制由中国遣使册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遣翰林院侍讲全魁及编修周煌为正、副使,赴琉球祭奠已故中山王尚敬,册封新王尚穆并颁赐印信。周煌归国后,绘成此图并纂修《琉球国志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图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职贡图》中绘有多组身着特色服饰的少数民族及外国官民形象。配以图说,以满汉两种文字介绍其民族或国家的风土人情。此图卷呈现了清朝多民族团结和睦的盛世景象,亦为中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琉球国中山王尚穆关于谢恩事奏本</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757年2月12日)</p><h5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遣使臣赴琉球祭奠已故中山王尚敬、册封新王尚穆并颁赐新款印信。此件展品为琉球国中山王尚穆感念册封使臣,欲加以酬谢的奏本。</h5> <p class="ql-block">外交进单(部分)</p><p class="ql-block">①琉球国进单</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六年九月初七日(1867年10月4日)</p><p class="ql-block">②安南国进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十一日(1790年8月20日)</p><p class="ql-block">③暹罗国进单</p><p class="ql-block">④缅甸国进单</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五年八月(1790年9月)</p> <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准传教士教团于府右街蚕池口新建教堂,光绪十二年(1886年)迁建于今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现址。</span></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来华著名传教士简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姓名 来源地区 擅长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天文历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德国;天文历法、音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比利时;天文历算、武器铸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晋Joachim Bouvet;法国;算术、舆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诚P. Jean-Francois Gerbillon;法国;舆图测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意大利;丹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戴进贤 Ignatius K ö gler;德国;天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蒋友仁Michel Benoist;法国;天文、舆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守谦Verissimo Monteiro da Serra;葡萄牙;天文</span></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算草</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1662-1722年)</span></p><h5 class="ql-block"> 康熙帝生性好学,醉心西方科学。传教士南怀仁、白晋等人,均以宫廷教师身份为其讲授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此为康熙帝练习代数、几何的计算草稿。</h5> 第四部分 帝国秋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盛世浮华之下,乾隆朝后期矛盾日益深重。制度僵化、吏治腐败、财政拮据、战备废弛,各地民变渐起,社会趋于动荡不安。与此同时,欧洲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扩张加速推进。「盛世」荣光背后,危机漸露。帝国逐步走向沉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世余晖】</span></p><h5 class="ql-block">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禅位,以太上皇之名继续执政。嘉庆帝以守成自居,虽亲政之初扳倒和坤,一时有求新气象,终无力革除积弊。上行下效,因循旧制,朝野更乏生气,败相愈显。</h5> <p class="ql-block">内务府营造司关于千叟宴应用桌张清册</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元年八月初八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1796年9月8日)</span></p><h5 class="ql-block">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日(1796年2月12日),紫禁城宁寿宫皇极殿举办千叟宴。与宴者3000余人,根据品级高低依次就坐。这是当时桌子使用情况的记录清册,宴会规模之大,可见一斑。</h5>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御制千叟宴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乾隆六十一年(嘉庆元年,179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纪元满一甲子,正月初四日,禅位刚3天的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span></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御皇极殿开千叟宴用乙巳年恭依皇祖元韵</span></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归禅人应词罢妍,新正肇庆合开筵。</span></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便因皇极初临日,重举乾清旧宴年。</span></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孝教忠惟一笃,曰今曰昨又旬延。</span></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谓从兹即歇肩。</span></p> <p class="ql-block">闽浙总督玉德关于御赐千叟宴诗谢恩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五年十二月初三日(1801年1月17日)</p><h5 class="ql-block"> 千叟宴过后,乾隆帝御制《千叟宴诗》刻印颁赐众臣。获赐者,具折谢恩。此件展品为时任闽浙总督、署福州将军玉德所呈谢恩折。</h5> <p class="ql-block">盛宴阴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千叟宴为宫廷礼宴之一,特为尊崇年长者而设。清宫筵宴中,场面最为宏大、隆重。有清一代共举办四次。康熙朝两次,乾隆朝两次,参加人数曾多达三千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高宗实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皇帝奉太上皇帝御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賜亲王、贝子,蒙古贝勒、贝子、公、额射、台吉,大臣、官员年六十以上,兵民年七十以上者三千人,及回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贡使等宴……并未入座五千人,各赏诗章、如意、寿杖、文绮、银牌等物有差。</span></p> <p class="ql-block">庄亲王绵课关于审讯兵部遗失行印案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十七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1820年4月29日)</span></p><h5 class="ql-block"> 行印,清代部院衙门随御驾出巡时所用印信。嘉庆二十五年,兵部报告遗失库贮行印一枚。此即为庄亲王绵课汇报奉旨查办"失印案"情形的奏折。</h5> <p class="ql-block">洪亮吉上成亲王书</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h5 class="ql-block"> 嘉庆四年(1799年),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成亲王永理,直指时弊,言辞激烈。因触怒嘉庆帝,被流放新疆伊犁。此为抄本,末有同治戊辰科(1868年)状元洪钧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作跋文。</h5> 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br>清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 (1846年8月7日)<br><h5> 道光帝秘密立储匣,内贮有道光帝直奕詝为皇太子、封奕诉为亲王的遗诏及交待后事的遗谕等,是现存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h5> <p class="ql-block">嘉庆帝顺琰书石鼓文</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六十年(1760-1795年)</p><h5 class="ql-block"> 石鼓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是描绘秦国国君游猎情景的四言诗,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此为嘉庆帝为皇子时所摹写的箱文及楷书石鼓文,缂丝制成。即位后,以黄签重书署名。</h5> <p class="ql-block">康熙帝遗诏</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遗诏是皇帝临终前所拟定明确继承人及部署军国要事的诏书,由继任皇帝颁布全国、昭告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本件遗诏为满汉合璧诏书,内称"雍亲王皇四子胤祺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联登基,即皇帝位。"</span></p> <p class="ql-block">【积弊丛生】</p><h5 class="ql-block"> 乾隆中期,伴随着人口激增,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制度运行更趋僵化,朝堂庸吏充斥。嘉道时期,国力盛极而衰,积弊日显,民怨四起。虽有改革之举,收效甚微,难转颓势。</h5> <p class="ql-block">惩治贪腐</p><p class="ql-block"> 嘉庆帝亲政后,以惩办和坤始,曾试图革除吏治弊病,重振朝纲。但官场疲顽,积习相沿,加之嘉庆帝本人缺乏破除陋习、锐意革新的勇毅,政风转趋败坏。</p><p class="ql-block"> 和坤(1750-1799年)满洲正红旗人,钮枯禄氏。为乾隆帝宠臣,由御前侍卫拔擢,累迁户部、兵部、吏部、理藩院尚书和军机大臣等要职。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坤之子丰绅殷德,和坤之女选为贝勒妻室。乾隆帝训政时期,和坤凌驾于嘉庆帝之上,肆无忌惮,广植党羽,独揽大权。</p><p class="ql-block">清宫档案关于查抄和坤家产的记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和坤获罪重大,已革职,拿交刑部矣。昨查抄京中住屋,多有僭妄逾制者,因思蓟州坟莹,亦恐有规模僭越及侵占民田之事,即在彼藏匿寄顿,亦有所不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奏报查没和坤及家人田产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查得和坤花园内,房一千零三间,游廊、楼亭共房三百五十七间……遵旨加封。所有查出和绅、福长安两家金珠首饰什物等件细数、相应缮写清单,一并恭呈御览。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内务府奏报查抄和坤福长安海甸花园家产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胡季堂关于遵旨复奏请将和坤立置重典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四年正月十五日(1799年2月19日)</p><h5 class="ql-block"> 嘉庆帝亲政后,查抄和坤,诏谕开列其二十条罪状,要求各省督抚据实议罪。直隶总督胡季堂在此奏折中请求将和坤"凌迟处死"。</h5> <p class="ql-block">两江总督李奉翰关于遵旨复奏和坤罪恶昭著请明正典刑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四年正月十七日(1799年2月21日)</p><h5 class="ql-block"> 李奉翰奏称和坤所犯"各款皆王法所必诛",奏请将和坤明正典刑。嘉庆帝墨批表明,在惩治和坤时除少数几名其亲信外,其余者均不予追究,以此维持政局稳定。</h5> <p class="ql-block">叫魂疑案</p><h5 class="ql-block"> 乾隆中期,流民、乞丐激增,秘密社会力量不断壮大。三十三年(1768年),浙江地区首现"割辫叫魂"巫术流言,随政府强力介入,"流言"波及区域迅速扩大,形成广泛社会恐慌。乾隆帝亲令各省严查清缴。此案集中反映乾隆中期"朝廷一地方"官僚体制运行的内在逻辑。</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财政紊乱】</span></p><h5 class="ql-block"> 嘉道时期,田赋积欠严重,漕运、盐政病疾频发。战事旷日持久,军费开支浩大,加之河工虚耗国帑,各级衙门亏空难填。财政日趋紊乱,府库渐空。</h5> <p class="ql-block">漕粮海运路线示意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道光五年(1825年),洪泽湖决口,运河受阻。道光帝依议重启"漕粮海运",命琦善、陶澍、关天培等人试办。海运漕粮后因损及漕运利益而停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复行海运。"漕粮海运"的曲折历程,成为道光帝施政乃至时局的一大表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道光六年二月(第一次漕粮海运):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漕粮改由海道运输,从上海和长洲出发、经黄海抵达天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道光二十八年二月(第二次漕粮海运):苏州、松江、太仓等处漕粮,自上海出发经黄海抵达天津。</span></p> <p class="ql-block">两江总督琦善等关于海运漕粮全竣请旨奖励出力各员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六年六月初五日(1826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道光五年(1825年),洪泽湖决口,运河受阻。道光帝依议重启"漕粮海运",命陶澍试办。此为琦善等为海运试办成功请求嘉奖经办人员的奏折。</span></p> <p class="ql-block">两江总督陶澍关于请敕两淮盐政清查垫支摊补情形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年十月十六日(1830年11月30日)</p><h5 class="ql-block"> 嘉道时期两淮盐商疲敝,盐政败坏。陶澍认为盐商浮费和摊补开销过大,"成本积渐成多",打击盐商积极性,建议裁删费用、裁减盐政衙门浮费,共计减省260万两以上。</h5> <p class="ql-block">【民变迭起】</p><h5 class="ql-block"> 由于人口激增,朝政败坏,加之军费、河工开支巨大,百姓负担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大小民变此起彼伏,以川楚白莲教起义为最盛。甚至京畿重地、宫禁之内都难称太平。清廷疲于应对,社会控制能力更加弱化,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h5> <p class="ql-block">白莲教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乾隆后期,生活无着的贫民依附白莲教逐渐聚集。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以"官逼民反"为名,张正谟等率众在湖北枝江举事。各地响应,战事蔓延至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甘肃等省。清廷调集大军征剿,前后历时九年,消耗军费两亿两,方得平息。</span></p> <p class="ql-block">征调各省官兵镇压白莲教奏折(部分,满文)</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元年(1796年)</p><h5 class="ql-block"> 嘉庆元年正月,白莲教众在湖北枝江举事,起义很快扩散到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廷自全国调兵镇压,历时九年,方得平定。此为各地驻防将领奏请出兵"讨伐"的满文录副奏折。</h5> 白莲教告示<br>清嘉庆二年六月初七日(1797年7月1日)<br><h5> 此为湖北白莲教起义军的安民告示。其首领在此告示中自封真命天子,继承大明脉序。宫中保存原档另有题签,叙述地方官员向朝廷呈送此告示的因由经过。</h5> <p class="ql-block">癸酉之变</p><p class="ql-block">天理教众攻入紫禁城路线示意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①东华门②协和门③景运门④西华门⑤尚衣监⑥隆宗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路线为:东华门一协和门一景运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路线为:西华门一尚衣监一隆宗门</span></p> <p class="ql-block">嘉庆帝著将刺驾案凶犯凌迟处死事谕旨</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八年(1803年)</p><h5 class="ql-block"> 此件为嘉庆帝手书谕旨,自述陈德行刺时的场景,并述及审讯与将陈德凌迟处刑等案件处置情形。</h5> <p class="ql-block">林清供单</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p><h5 class="ql-block"> 在宫内太监引导下,天理教首领林清率教众攻入紫禁城,于隆宗门外与守军激战。兵败后,林清被捕。此为审讯供单,其中可见起事经过、参与人数及接应太监姓名等细节。</h5> 第五部分 抗争求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道光二十年(一人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打开国门。古老中国被表扶着进入近代世界秩序。到强步少紧逼,蚕食鲸吞,清廷奴颜婢膝,丧权辱国。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span></p> <p class="ql-block">【内忧外患】</p><h5 class="ql-block"> 19世纪初,英国为弥补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1839年,道光帝命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英国以此为由发动侵略战争。战败后的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困苦,遭受着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的双重压迫,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抗争之路。</h5> <p class="ql-block">十三行</p><h5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停止其它海关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职能,指定粤海关"一口通商",并继续推行"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行商制度。广州十三行,成为清中期与西方国家贸易的特许垄断机构,兼充宫廷采办职能。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行商制度终结,十三行退出历史舞台。</h5> <p class="ql-block">大清宝钞图样</p><p class="ql-block">清咸丰朝(1851-1861年)</p><h5 class="ql-block"> 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军费大增,而国库空虚。清政府开始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至同治元年(1862年)停止使用。此为内府所藏宝钞印制图样</h5> <p class="ql-block">署理直隶总督谭廷襄关于推行大钱钞票章程并设局铸钱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咸丰七年闰五月十四日(1857年7月5日)</p><h5 class="ql-block"> 为筹措军费,镇压太平军,清廷寄希望于发行铁钱、大钱(当十铜钱)以填补亏空。谭廷襄此折即为依令筹议大钱钞票的章程。此法施行不久,便因弊病过多而被废止。</h5> <p class="ql-block">两江总督曾国藩关于呈报李秀成原供等事奏折(附李秀成供单)</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三年十二月十三日(1865年1月10日)</p><h5 class="ql-block"> 太平军将领、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将审讯李秀成口供删去"支词妄语"后进呈。但宫中谕令应将所删部分详细抄录咨送军机处。此为曾国藩所呈奏折及李秀成"口供"抄件。</h5> <p class="ql-block">浙江巡抚张曾败关于抓捕秋瑾经过的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五日(1907年9月12日)</p><h5 class="ql-block"> 秋瑾(1875-1907年),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因起义消息走漏被捕,后从容就义。此为时任浙江巡抚奏报相关情况的奏折。</h5> <p class="ql-block">【求变图强】</p><h5 class="ql-block"> 内忧外患之下,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器物之学,意图通过兴办实业、编练海军、培养西学人才等举措进行自救。虽然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h5>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p><h5>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逝世于避暑山庄。遗命载淳继位,以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九月三十日,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诉等,发动政变,拘杀肃顺等人。十月初九,载淳继位,改"祺祥"为"同治"。此后,叶赫那拉氏以慈禧皇太后之名临朝称制近半个世纪。</h5> <p class="ql-block">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聘飨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水器生产等"器物之学"的自做运动。即洋务运动,这些由洋务派兴办的军工企业、成为中国进代工业的开端,也奠定了进代国防建设的初步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轮船招商局</p><h5> 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官督商办性质的企业,也是近代史上第一家民用企业,官督商办是指企业初期由官方提供部分官款进行运营,同时也向民间募集资本、待企业经营有所得后,再陆续归还政府官款。</h5><p class="ql-block">兰州织呢局</p><h5> 光绪四年(187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于兰州筹设织呢局。机器购自德国,并聘请德国技师,原料采用西北所产羊毛。</h5> <p class="ql-block">【山河沉论】</p><h5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之后,外敌环伺,边疆危机日益深重,清政府先后与英、美、法、俄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甲午战败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h5> <p class="ql-block">边疆危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沙俄趁中国内外交困之际、强占我东北、西北大片国土,并深入外蒙古地区、日本吞并琉球,进而染指朝鲜及中国台湾,英国借口云南马嘉理案,强造签订《中英滇案条款》(即《烟台条的》),自此深人西南腹地,中法战争,中国不敌而败,列强环伺、豆剖瓜分,国家贫弱,危局日重。</span></p><p class="ql-block">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治年间,中亚阿古柏势力在英俄支持下侵入新疆,兼之陕甘回民起义,西北不靖。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侵入台湾,滋事东南。西北塞防、东南海防皆为关乎版图疆域的战略问题,孰先孰后,朝臣、疆臣一时纷纷,史称"海塞防之争"</span></p> <p class="ql-block">英国使臣关于马嘉理遇害事致总理衙门照会抄件</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元年二月初五日(1875年3月12日)</p><h5 class="ql-block"> 光绪元年,英国"探险队"翻译马嘉理等人未照会地方官员,擅自进入云南境内,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身亡。英国以此要挟,迫使清政府签定《滇案条约》(即《烟台条约》)。</h5> <p class="ql-block">出使大臣曾纪泽关于密陈改订俄国条约艰难情形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八日(1881年2月26日)</p><h5 class="ql-block"> 光绪七年,中俄重新签订《伊犁条约》。中国多付400万卢布收回了伊犁等地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但仍丧失大片国土。此为曾纪泽向清廷报告与俄国谈判交涉情形的奏折。</h5> <p class="ql-block">光绪帝恭祝慈禧太后六十岁寿辰贺表</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年11月7日)</p><h5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年,慈禧皇太后六十寿辰,光绪帝特进贺表致贺。此贺表做工精致,装潢讲究。外用锦匣盒具包装,上写有"万寿无疆"字样,内盛正、副贺表二份。正表置于精美托架之上,副表置于托架下面。正副表上均盖有"皇帝尊亲之宝"。</h5>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李鴻章关于代奏轮船招商局报效慈禧六旬万寿庆典经费事奏析</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光绪帝关于《马关条约》签约缘由事朱谕</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2505年5月17日)</p> <p class="ql-block">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关于日本图谋台湾请饬李鸿章据理力争事奏折</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二日(1895年4月6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甲午战争停战前夕,翰林院待读学士文廷式奏请光绪命严周李鸿章与日本谈判时务须据理力争,严防日本图谋台湾。</span></p> <p class="ql-block">【变法维新】</p><h5 class="ql-block">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中,维新派寄希望于改良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但戊戌变法仅持续百天,便宣告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末"新政"无力回天,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h5> <p class="ql-block">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1895年5月29日)</p><h5 class="ql-block">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联合在京各省应试举人,发起"公车上书",此篇上书历陈"变法自强"的紧迫性,提出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改革四策。其思想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与影响。</h5> <p class="ql-block">庚子事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19世纪末流行于山东、直隶一带。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团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向洋人、洋教开战,史称"义和团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末灾民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朝末年灾荒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span></p> <p class="ql-block">京师大學堂</p> <p class="ql-block">殿试制书</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p><h5 class="ql-block"> 制书是古代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始于秦代,主要用于颁布重要制度等。此为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殿试制辞。全文引经据典,劝勉应试贡士效法先贤,为经国济世贡献真知灼见。</h5> <p class="ql-block">清外务部关于声明中国一统地方皆不能让与他国事致德法公使照会稿</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1902年10月26日)</p><h5 class="ql-block">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此为外务部致德法等国照会稿,声明"独立自主之国应享自主之权",严禁其他国家干涉中国内政。</h5> <p class="ql-block">游美学务处关于外务部宣统二年赴美留学考试情况及录取学生表册事呈文</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三日(1910年7月29日)</p><h5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设游美学务处,考试选拔赴美留学生。录取者就读于麻省、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他们归国后,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h5> <p class="ql-block">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章程</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日(1898年7月2日)</p><h5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期间,《明定国是诏》专令"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次月,礼亲王世铎等进呈由梁启超代拟的《大学堂章程》。该章程共分8章54节,详定办学方针、课程安排等。</h5> <p class="ql-block">【走向共和】</p><h5 class="ql-block"> 危局之中,孕育新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h5> <p class="ql-block">清政府致比利时国书</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九日(1905年9月7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光绪帝委派载泽、徐世昌、戴鸿慈、端方、绍英五大臣前往比利时等国考查宪政。此为清廷致比利时国书。</span></p> <p class="ql-block">两广总督岑春煊查核孙文籍贯及请驻美大臣交涉入美籍事致外务部咨呈</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九日</p><p class="ql-block">(1905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孙中山因组织革命活动遭清廷通缉,流亡海外,于檀香山入美国籍。岑春煊呈报调查香山翠亨村孙文家世有关情况井附证,要求驻美大臣与美方交涉取消国籍或庇护等事。</span></p> <p class="ql-block">驻日本大臣杨枢关于密报孙中山为中国留日学生讲演事函件</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p><p class="ql-block">(1905年8月25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多次发表演说,宣传革命。此组展品为时任驻日本大臣杨枢向外务部汇报孙中山活动的信件、并阻有孙中山东京演说的抄录稿和宣传单。</span></p> <h5>开创共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h5><h5>(杨松林绘原藏于中国美术馆)</h5><h5> 武昌首义,各省群起响应,宣告脱离清廷"独立"。1911年12月,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当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h5>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原件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p><h5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为《大总统誓词》及《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人民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进入新的阶段。</h5> <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诏书(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p><h5>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皇太后代表宣统帝宣布接受共和立宪国体,"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此退位诏书,既标志着清王朝终结,也宣告中国两千余年帝制时代彻底结束。</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以主为鉴,通故知新。让我们在回眼历史中汲取管慧,在学习历史中坚定自信,在研究历史中把握规律,在洞察历史中着眼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span></p> <h3> 出展厅,又盖了几个章。</h3><h5> 这枚图像章“福禄寿喜”来自宣统帝宫中闲暇时留下的手绘稿件。此图案以福、禄、寿、喜四个字组合成“寿星公”,这种用字组成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称为“字幻画”,又称“组字画”,在我国历史传统中形象与文字均代表相同的祝愿或寓意,是汉字艺术化的体现。</h5> <h5> 朱批章“朕实嘉悦之至”“朕实喜庆”“多福多寿”均来自雍正帝批复臣子奏折时写下的朱批内容。</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