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六尺巷:谦让与智慧的历史印记

山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的冬日,我踏上了一段特别的旅程,前往安徽省桐城市,探访那条宽不过六尺却被称为“最宽”的巷子——六尺巷。这条小巷背后的故事,不仅是邻里和睦的象征,更是桐城派文化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学生时代的文言文《登泰山记》作者姚鼐是桐城人,与方苞、刘大槐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所代表的“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以“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享誉海内外。有人称:“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乾隆三十九年秋,43岁的姚鼐便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的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登泰山记》这篇游记。特殊的时间、特殊的泰山、特殊的攀登条件、特殊的峰顶日出美景,这表明冒雪登泰也是姚鼐人生的一场辞旧迎新。是在调节心情、磨炼意志、也是追寻理想,迎接新生,明确今后的人生应该如何做什么。辞官之后,姚鼐于扬州、南京等书院讲学四十年。创作诗文,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阐发桐城派散文的理论。</p><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桐城中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校园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系姚鼐(1732~1815)老先生建书屋“惜抱轩”时种植,树龄247年。它挺拔参天,枝繁叶茂,终年苍翠,宛如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在静默不语中守护着这片充满书香气息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来到桐城都知道:有一条小巷宽不过“六尺”却被称为“最宽”的巷子(它是六尺巷);有一座小山名不列五岳却让无数文人流连忘返(它叫龙眠山);有一个小城不循方正之矩却有中国文都之美誉(它是桐城)。</p><p class="ql-block">桐城人都知道六尺巷的由来是这样的:清朝康熙年间,在桐城的张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这便形成六尺巷。</p> <p class="ql-block">农历九月十八习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桐城因此火了一把,六尺巷成为网红打卡点,作为家乡人我愿桐城腾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