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杭州北山街之十一:海盐馆和省庐

双鱼

<p class="ql-block">一、海盐馆</p><p class="ql-block"> 海盐馆(北山街35号) 原是海盐望族徐家产业,清末民初建,族中有清代兵部尚书徐用仪。这是一个大院落,院内有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楼房多座,房屋总面积为400余平方米。红色的门窗、黛色的砖瓦、白色的墙体、高低起伏的屋檐,布满青苔的老井,攀援而上的青藤。</p><p class="ql-block"> 据杭州地方文献资料记载,这处院落在20世纪20年代曾被用作妇女养病院。1924年9月,北洋政府任命孙传芳为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成了“东南王”,这个直系军阀在杭期间就一直住在“海盐馆”,直至1927年被北伐军击败离开杭州。</p> <p class="ql-block">海盐馆</p> <p class="ql-block">门内向外看美景</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海盐馆</p> <p class="ql-block">海盐馆铭牌</p> <p class="ql-block">直系军阀孙传芳</p> <p class="ql-block">围墙上的花窗</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八年(1929),首届西湖博览会期间,上海国货工厂联合会曾在此处开设一个大型商场,包括毓秀庵、北山路35号大院(海盐馆)、润庐等,都是该商场租赁的房屋。西湖博览会落幕后,所有租借的房屋都归还给原业主,但北山路35号大院却有了新用处,大门前挂出了“浙江省卫生厅试验所”的招牌。</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八年十一月,试验所开张,内设细菌、化学、总务三个部门。由德国籍犹太人罗赛主持该所工作,并兼任细菌科科长。民国二十年(1931),著名学者黄呜驹被聘为化学科科长。当年黄呜驹就在此精心编撰了《毒物分析化学》一书,很快该书就成为司法验毒人员的工具书。该书是我国第一本法医毒物学书籍,黄呜驹因此被公认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毒物分析化学家",海盐馆不仅见证了蜚声中外轰轰烈烈的第一届西博会,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卫生实验工作的初创。</p> <p class="ql-block">泡盐馆和北山街梧桐树</p> <p class="ql-block">海盐馆西门</p> <p class="ql-block">北山街门</p> <p class="ql-block">  黄鸣驹(1895~1990),又名黄正化,江苏省扬州市人,是中国近代毒物分析化学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毒物分析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中国法医学会名誉理事,一直从事药学教学和毒物分析化学的科学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黄鸣驹1918年从浙江省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毕业,工作三年后,1921年先后赴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哈勒大学药学院进修;1924年回国,在母校浙江省公立医药专门学校任药科主任、教授;1935年赴德国、奥地利从事毒物微量分析研究工作;1938年回母校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任药科教授;1944年被中央大学聘为教授,1946年在林几创办的中央大学法医科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省立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代行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并任药学系教授;1952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为浙江医学院,黄呜驹教授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同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系主任;1956年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主任、教授。他曾当选为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上海市政协委员,担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药品分析组组长、中国药学会理事、总后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药学专业组组长。</p> <p class="ql-block">黄呜驹教授</p> <p class="ql-block">海盐馆北山街围墙</p> <p class="ql-block">西南向看海盐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海盐会馆(相当于现在的海盐驻杭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海盐馆北山街门</p> <p class="ql-block">东南向看海盐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海盐馆对外营业,经营地方特色菜和茶饮。</p> <p class="ql-block">西大门</p> <p class="ql-block">和偏房连接过道</p> <p class="ql-block">饮茶区</p> <p class="ql-block">园中景</p> <p class="ql-block">园中茶饮</p> <p class="ql-block">园中一角</p> <p class="ql-block">海盐馆正面</p> <p class="ql-block">最美海盐馆</p> <p class="ql-block">二、省庐</p><p class="ql-block"> 省庐,又名竹隐庐,位于西湖区葛岭山麓、北山路36号。占地面积2亩多,建筑面积四百多平方米,依山面湖,临街而筑,是一座美丽的临湖别墅。朝南向阳的庭院用花窗田墙圈护,背阴依山的一面顺山势用石磡驳砌、院子中间为一幢两层多开间的主楼,左右各有一座角楼,与主楼以檐廊相连,似分又合,互相呼应。底层有宽大走廊,楼上有宽敞阳台,楼内厅室俱全,设施完备,房中水泥磨石子地坪一律精磨细嵌,漂亮而经久;木材地板则一律用高档质材装饰,精致而耐用。</p><p class="ql-block"> 整幢房屋的外墙及院墙,用的是清一色的民国初年上海“周福昌”青砖,厚重结实,且历百年不变色。总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建造时间约为20世纪30年代。特别的是,省庐的楼房都是中国宫殿式的屋顶,中西合璧,十分抢眼。在当时为数不多的西湖别墅中,这座别墅因其独特的风格而领风气之先,颇显气派。解放后一直是铁路系统员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省庐,又名竹隐庐</p> <p class="ql-block">省庐简介</p> <p class="ql-block">讲述省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铭牌和简介</p> <p class="ql-block">省庐东南角</p> <p class="ql-block">省庐大门</p> <p class="ql-block">远眺省庐</p> <p class="ql-block">省庐东侧</p> <p class="ql-block">  牌牌上写着,省庐的主人是晚清知名外交官王丰镐的。他是先留洋,1906年归国,考上举人然后当上外交官,专职从事洋务工作的。后赴浙总办全省警察及洋务局。1918年至1925年任北洋政府浙江交涉使、外交部浙江交涉员(即外办主任),清朝末年,英国传教士梅藤在杭州宝石山上大肆圈地,甚至把保俶塔、来风亭都圈了起来,引起了杭州市民的公愤。当时的“省外办主任”王丰镐不畏艰难、据理力争,最后终于从帝国主义分子手中收回了被强占的土地。他办理过收回西湖、宝石山、湖州海岛、台山、印山、拱宸桥、燕矶山等有关权益的交涉工作,令日商在杭州城内所设店肆及在江山县所设樟脑公司迁出和停用。</p> <p class="ql-block">外交官王丰镐</p> <p class="ql-block">老年王丰镐</p> <p class="ql-block">北山街和省庐</p> <p class="ql-block">  在发掘王丰镐的生平事迹时,已有学者注意到,王丰镐并不住在西湖北边的葛岭,而是居住在西湖南边的吴山。1925年出版的《西湖快览》说:“省庐,在宝月山中,制仿西洋,甚爽垲,为浙江交涉使王丰镐之别业。”宝月山位于西湖南面的吴山。</p><p class="ql-block"> 当年杭州西湖旁曾经有两座省庐:一座是吴山、宝月山下的王丰镐省庐;一座是葛岭、宝石山下的陈希曾省庐</p> <p class="ql-block">杭州有二个省庐,北山街的省庐应该属于陈希曾的</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去葛岭路口,左面为省庐</p> <p class="ql-block">  陈希曾是陈立夫、陈果夫的堂兄弟,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过上海市警察局长、汉口市警察局长、国民政府参军处总务局长等职。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陈希曾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北山街上的省庐也就一直被铁路局租用,成为铁路系统员工宿舍。</p><p class="ql-block"> 王丰镐,字省三,所以,他将自己的房屋命名为“省庐”,那么,陈希曾为什么也把自己的别墅叫作“省庐”呢?原来,陈希曾,字省夫,所以,他也为自己的别墅取了“省庐”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陈希曾</p> <p class="ql-block">省庐的庭园</p> <p class="ql-block">北山街的省庐</p>